20年前的7月15日,台灣結束為期38年,堪稱世界最長的戒嚴。而解嚴前後,也正是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黃金時期。而在這波追求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客家運動也沒有缺席。從1987年創辦的客家風雲雜誌,到第二年的還我母語運動,都扮演著先驅與關鍵的角色,並促成日後政府重視客家族群,不可或缺的助力。記者羅弘昇、范群宏整理珍貴的歷史畫面,看看解嚴前後,台灣社會,尤其是客家族群,爭取自我權益的歷程。 [前新聞局長
邵玉銘]
(76.07.14)
總統令,中華民國76年7月14日,准立法院,中華民國76年7月8日,76台院議字第一六四一號之,宣告台灣地區,自76年7月15日零時起解嚴。
歷經三十八個,幾乎令人窒息的年頭,台灣終於走出戒嚴生活。人民渴望自由的心聲,也如脫韁野馬般衝出。
[77.05.20 520農民事件]
[77.12.28 還我母語運動]
[79.03.16-22 三月學運]
壓抑了近四十年,台灣人不再恐懼,走上街頭表達心聲。而回首戒嚴時期,開端竟是,國共在中國內戰的延續。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副研究員 陳儀深]
戒嚴它是軍事統治,軍法統治的意思,就是通常發生戰爭,然後為了要渡過這個戰爭,為了保護這個國家的政治體系,所以需要用一些臨時的措制,改變那些平時權力分立,議會質詢,這個東西會效率受影響等等,所以由軍人 軍法來統治。1949(民國38年)的時候,因為國共內戰,國民黨開始兵敗如山倒,雖然是到了年底,才整個中央政府遷來台灣,可是在陳誠省主席,他在台灣統治的時候,5月19那個戒嚴的宣布,是台灣長期戒嚴的開始。
從戒嚴令頒布實施到該年年底,國民黨政府陸續頒布相關法令,較為重要的有,(CGin) 《懲治叛亂條例》《戒嚴時期防止非法集會結社遊行請願罷課罷工罷市罷業等規定實施辦法》,《戒嚴時期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CGout);只要被認為不妥的書籍、報紙、雜誌,都可查禁,這些限制人民種種自由的規定,也讓台灣的民主化腳步幾乎停滯。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副研究員 陳儀深]
這樣長期的戒嚴,使得國會不必全面改選,總統他也由老國會去把他選,而且可以連選連任。本來的憲法只是連任一次,可是透過那個萬年國會,把他改成連選連任。這些事情都違背了,一般民主憲政的原理,更不用說其他,對於人民的言論自由,集會結社這些自由的剝奪。所以這個戒嚴這麼長期,破了世界紀錄,也使得台灣的社會心理,會有受到創傷,對於政治的冷漠,這些不良的影響。
[68.12.10美麗島事件]
戒嚴時期的威權統治,壓迫台灣人民各項權利與自由。即使曾有機會提早結束戒嚴。美中台三邊微妙的關係,讓國民黨不敢貿然決定。
[台灣大學哲學系
教授 王曉波]
民國68年,其實中共已經片面宣布,放棄解放台灣,然後改變對台政策,為和平統一組國。我認為其實在中共,片面宣布和平的時候,國民黨就應該可以考慮解嚴,但是當時國民黨的蔣經國他們,不相信中共的和平誠意。
當時中美建交,不僅僅是(和)美國的邦交斷絕,而且第二年中美協防條約,的軍事條約也終止,只剩下一個美國後來,國會通過的國內法,叫做台灣關係法,台灣關係法,其實從國際法的立場來看的話,是無效的,為什麼無效的呢,那只是美國片面的國內立法。在這種情況底下,也許蔣經國他們的考慮,還不敢開放戒嚴。
[75.09.28民進黨成立]
但是海內外台灣人民渴望自由的聲音,卻日漸升高,也讓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思考解嚴的必要。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副研究員 陳儀深]
在美國的台灣人團體,特別是FAPA,它有跟這個美國國會遊說,所以不論參議員或眾議員,他們都有一些親台的 友好的幾個人,索拉茲 甘迺迪,他們組成一些委員會,來支持台灣的民主化。
不論是美麗島事件的軍法大審,或者是1986年,民進黨突破黨禁,都有來自美國的關切,這應該是使得蔣經國,他要決定說開放黨禁,或者是要抓人的一個重要參考。
[76.11.02開放台灣人民赴中國探親]
解嚴後的台灣社會,呈現多元發展。闊別家鄉近40年的離人,終於有機會回中國探親。這是當時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協助民眾探親的情形。不少人還興高采烈地買好地圖,就怕到了對岸,找不著親人。
[77.01.01報禁開放]
報禁的開放,更是突破言論束縛的重大里程碑。報紙版面不再受限,原本三大張,增加為六大張,當然也更能夠暢所欲言。
[77.01.13蔣經國逝世]
解嚴後半年,蔣經國逝世。這年,台灣的社會運動也蓬勃發展。
[77.05.20 520農民事件]
四千多農民聚集立法院前,要求停止美國水果 火雞進口,先後在立法院 城中分局等地,與軍警爆發流血衝突。
[79.03.16-22三月學運]
當國家劇院前抗爭目前國會結構,不合理的民進黨人士,逐漸減少的同時,一群一群純真的大專學生,卻不斷地加入學生抗爭的行列。
解嚴後的台灣,國會尚未全面改革,全國各地的大學生,靜坐中正紀念堂表達訴求。
[76.10.25客家風雲雜誌創刊]
就在社會多元發展浪潮中,客家族群的聲音,也不容忽視。客家風雲雜誌的創刊,可說是客家運動的開端。
[前客家雜誌總編輯
楊長鎮]
客家運動,如果用客家風雲雜誌的創刊,當作一個開始,其實就是,這一股人民力量的浪潮當中,帶動我們客家人,就是說,我們生活的環境,受到這些公害。
[台灣南社社長
曾貴海]
重新來看自己的文化歷史,文學精神的時候,不一樣的能量,像河洛人就因為很多,所以能量很大,但是客家社會也不輸啊。客家社會在民主運動裡,也做的很好,扮演很好的角色,因為客家本身就有叛逆,革命的個性,所以解嚴對所有族群來說,特別客家族群來說,有解脫自己心裡思想的束縛。
[77.12.28還我母語運動]
由於這次的遊行,事先經過詳細周密的計畫和編組,再加上所訴求的重點,是希望政府當局,能夠開放客家語節目,在廣播 電視上播出。
由客家風雲雜誌所領導的,還我母語運動,結合客家有志之士,表達政府必須正視客語的心聲。
[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首任秘書長 范振乾]
還我母語運動,是要求在公共場所 公共媒體,有我們客家話的聲音,這就是還我母語運動的由來。
[前客家雜誌總編輯
楊長鎮]
那時有很多客家鄉親,閩南鄉親來台北街頭(抗議),那時候有人說,可能會恢復戒嚴,客家人平常很保守怕死,可是關鍵時刻,就會展現硬頸精神,不怕啦 衝啦。
[前台科大電子系
教授 黃永達]
這種走上街頭,讓這個社會最大的反省,怎麼說呢,你這個還我母語運動,它不是為了什麼經濟利益,也不是為了政治的權力,完全是為了自己的母語,這樣小小的要求而已,希望母語可以上電視,母語可以進到教育的殿堂裡,母語可以進到廣播的媒體,這樣子而已。包括河洛人,他們也有很多人,參加這個還我母語運動,所以這也給整個社會了解到說,我們台灣社會裡,不僅只有講華語,也有說客家話的。
[83.09.18寶島客家電台成立]
從還我母語運動之後,客家運動沒有停歇,24小時,以客語發聲的寶島客家電台,在1995年正式成立。影響所及,在2000年總統大選,候選人都針對客家族群提出政見。
[前台科大電子系
教授 黃永達]
無論說,哪一組總統候選人馬,他不得不提出客家白皮書,對客家問題,你(候選人)要提出競選的政見,所以這也造成很大的作用。到2004年也是一樣,各組人馬他都要提出客家政策,選到的人他就要實現客家政策,所以之後,有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成立。
客家運動發展至今,也將近20年,然而走到現在,客家族群應該知足了嗎。
[國民黨主席
吳伯雄]
客家人在政界,佔的比例人口還是比較少,像立法委員將來113席,我們也算過,各黨可能當選的客家人,要達到1/10很困難,去年台北市議會議員的選舉,54個市議員照比例,客家人要有7到8個,可是實際當選的只有2位。
[前客委會主委
葉菊蘭]
客家人的政治參與,一直不是很熱情,客家人的主體性,尤其在政治上,一直沒有被建立,能見度也是比較邊緣消極。
[前台科大電子系
教授 黃永達]
一般的客家庄,客家人自己一種反省,一種覺醒的程度,我覺得還是不夠,早期客家運動很多人出來沒錯,不過我覺得就是這些人而已,我看那麼多的客家活動 場合,走出來有這樣覺醒,有這樣思考的人就那些人,有多大的比例,我認為沒有很大的比例,後面還有很多人,還不會想到這方面的東西。
解嚴20年,看待客家運動,除了看到先驅們延續客家文化的努力與作為,或許我們更該思考,新的客家運動 客家論述,還能有什麼想像。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 Jul 18 Wed 2007 17:26
29集-解嚴二十年之客家運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