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出版《新竹同知‧美食散步》以及《新竹風城味兒》等書籍的李元璋,有人稱他為美食哲學家,多年來他帶過無數次的小旅行,帶著大家認識新竹美食和歷史文化。李元璋在新竹眷村出生,父親是廣東客家人,還曾打過823炮戰,母親則是苗栗客家人,李元璋從小就在多元族群的背景下成長,只是在世界繞了一圈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對新竹這麼不了解,於是他回歸家鄉、尋找自我,也才發現新竹的多元和文化,有多麼吸引人。


 

對於眷村小孩來講,下廚炒兩手菜,那是家常便飯對不對,對對對,所以開個飯館是順理成章。

油油亮亮的豬腳,看了叫人口水直流。

因為我們的做法跟台式的不一樣,對,台式的就是滷包啊,滷湯啊,丟進去煮,我們是紅燒,家裡紅燒一直燒燒燒。

大塊牛肉,配上濃郁湯頭,大口吃下,很是滿足。

[新竹文化觀察者
李元璋]
他們一開始是自己家裡煮來吃的牛肉麵,後來出來做生意以後呢,就在村子口賣起家常味,所以對於我們來講,這樣的牛肉麵就是從小吃到大的,熟悉的家常味。

[眷村美食餐廳 老闆娘
李淑君]
我大姑、姐姐他們都很會做吃的,每一次家裡有20幾個人,說吃,全家人每天都要煮很多的飯,就家裡的味道,你來我們這邊吃飯,就像回家一樣,我們家裡吃什麼,你就吃什麼。

新竹曾經有40幾個眷村,密度全台最高,這裡的美食是眷村出生的李元璋,眷戀的味道。 

[新竹文化觀察者
李元璋]
在傳統的台灣的農人,不分族群,就是閩南人或是客家人,他們都不吃牛的,可是我父親外省來的客家人,他有吃牛,所以我從小第一家去吃的牛肉麵,也是我父親帶我去的。

除了麵食,一些較為費工的料理,還做成調理包,讓人想吃就吃得到,甚至連客家包子都有。

[眷村美食餐廳 老闆娘
李淑君]
我就會做一些家常菜,偶爾換,今天做客家酸菜包,明天有空的話就叫他們做梅干菜包。

新竹是個多元族群融合的地方,從這間小麵店,也能看出究竟。

[新竹文化觀察者
李元璋]
這道菜,閩南人叫它粉沯,就是我們客家人吃的腌腸,所以你在新竹市舊城區裡面,你要吃腌腸,你找腌腸兩個字是,基本上是找不到,但是你找粉沯兩個字,就是這個食物。

另外在桌上,店家還會常備三種醬料。

[新竹文化觀察者
李元璋]
這是我們客家人的桔醬,我們吃腌腸一定要配這個,那它還有另外配河洛人愛吃的這個海山辣椒醬,新竹在地的外省眷村人釀出來的山東醋,這個山東醋同時也是新竹牛肉麵的標配,一定要有。

從食物就看得出竹塹城特色,李元璋常帶人一邊吃美食、一邊認識新竹。

[新竹文化觀察者
李元璋]
這個後面這個路口,就是我們竹塹城,磚石城的西門連遺址,介紹這個西門完了以後,就會介紹,怕大家會肚子餓啊,就到這個城牆腳下吃小吃。

這間不起眼的麵店,可是百年老店,族群融合展現在食物上,有脈絡可尋。

我出生在貿易八村,後來我父親轉教職,轉到這裡來,所以我們家就搬到這裡來以後,這裡其實是某個意義上來講,它是具體而微的小型眷村。

老家前面的長巷,充滿李元璋的兒時回憶。 

這是我寫的春聯,古梅對新竹,就代表我們的祖籍地跟現在居住的地方,推門進來,這裡,院裡的矮牆,當初家家戶戶都是用這麼矮的紅磚牆間隔,所以我們彼此的感情非常好。

雖然房子大多已經改建,但老磚牆、老窗花還留著。

[新竹文化觀察者
李元璋]
我們這條巷子通到尾,我們從小就可以趴在這邊打招呼,甚至傳遞菜品什麼什麼的,所以我們從小會在這邊嘗到很多不同的菜,客家菜、閩南菜、外省菜。

多元文化的成長背景,成了李元璋的養分,只是18歲離開新竹、後來還到了國外念書後,讓他開始了一段尋找自我的過程。

[新竹文化觀察者
李元璋]
我從這裡走出去,後來到巴黎去念書,到北京去工作一年,欸,就碰到人家常常問我一個問題,你新竹人,那你介紹一下新竹的特色,新竹要吃什麼啊,什麼什麼,哪裡好玩,欸,我發現,慘了,我完全不知道。

李元璋這才驚覺,原來自己對家鄉這麼陌生。

[新竹文化觀察者
李元璋]
我對巴黎(熟悉),我可以介紹,在北京我可以幫人家帶路,結果你發現同樣的眼光回看新竹,欸,我居然不怎麼了解。

於是他回來重新探索新竹,越挖越覺得精彩,還出了幾本介紹新竹的書。

[新竹文化觀察者
李元璋]
新竹這塊地方就是剛剛講的新舊相生、族群融合,很特別的地方。

從美食來認識一個城市,不只是吃而已,還有後面蘊藏的內涵。

[新竹文化觀察者
李元璋]
我們介紹美食,其實最重要是它後面的歷史、文化、價值,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人情之美。

只保留了東門,這個東門保留下來,並不是單純的保留,它同時做成那個時候最先進的歐洲中央放射狀的圓環設計

聚精會神,專心聽著新竹舊城的故事。

新竹美食的出發點,我們剛已經介紹這一棟,知名餐廳,很好的客家餐館。

這棟宏偉的建築,前身就是新竹家喻戶曉的客家餐館,五層樓的洋樓,是新竹市的地標之一,李元璋帶著大家,從美食的角度切入,來認識這座城市。

[新竹文化觀察者
李元璋]
台灣人、中國人都愛吃,一講到吃,大家就會有興趣,這是我們吸引大家走入新竹文化、在地文化的一個最好的招數,一邊走、一邊吃、講講以前的故事。

光復以後,日本人撤回去了,然後在店裡面的糕點師傅,就他的親戚接手,傳接了那個店裡面,酒家裡面做糕點的技藝。

來到車水馬龍的中正路,這段短短的100公尺,走路不用10分鐘,但講起故事,1、2個小時也講不完。

[新竹文化觀察者
李元璋]
北城、南城、西城一帶,已經是傳統聚落,人煙密集了,同時因為象徵意義上來講,東門一帶尚未開發,同時日本人是一個崇尚東方的帝國,所以它著意發展東門區。

新竹市是個族群融合、新舊並存的城市,多元的內涵讓它更加豐富。

[新竹文化觀察者
李元璋]
碰到閩南人,河洛人,我就講河洛話,遇到客家人,我就講客語,遇到外省人,我就說華語,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語言介紹。

在李元璋眼裡面,新竹市是全台灣最特別的城市,出去世界繞一圈回來,才慢慢體會它的精彩,也要將這精彩,分享給更多人。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