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也是兩道客家傳統料理,而且在台灣可能很常看到類似的。一個是擂茶,一個是芋圓。擂茶,當地人稱做「鹹茶」,而芋圓則因為是扁圓的形狀,稱為「算盤子」。有別於台灣,在馬來西亞,這兩樣料理都當正餐吃,而且是吃鹹的。
凌晨四點,天空還是靛藍色,安靜的大馬路旁,有一個小檔子燈火通明,不間斷的剁菜聲,在寂靜的凌晨,隔一條大馬路都聽得到。
目前分類:522-572集(2017年) (203)
- Jun 07 Wed 2017 20:05
543集-發現大馬客(四) 算盤子與鹹茶
- Jun 07 Wed 2017 20:04
543集-發現大馬客(五) 保衛文丁客家村
這次期錚採訪的地點馬來西亞森美蘭州,在19世紀中期,是一個以錫礦發展起來的地區。早年不少惠州、梅州客家人飄洋過海當礦工,在當地形成一個又一個客家聚落。其中一個最老的、最知名的,就是文丁鎮的客家村。這個聚落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1860年代。但說來諷刺,這裡會受到各界關注,卻跟大財團土地開發以及迫遷有關,百年客家村正面臨消失的危機。
大馬路旁「客家村」的牌子特別顯眼,再走進去,是各種像是工寮般的木造房子,每一戶門楣上頭都掛了自家姓氏的堂號。
- Jun 07 Wed 2017 20:02
543集-楊江山的刻鏤歲月
三義是台灣木雕的重鎮,也匯集了優秀的木雕師傅,也因為有這麼多落地生根的木雕藝術家,讓這項台灣本土客家發展起來的在地藝術,文化性格更加強烈!62歲的三義木雕協會前理事長楊江山,從13歲離開家鄉大甲到三義學雕刻,就愛上三義,54歲時獲第一屆「台灣木雕工藝師」認證,結合傳統巧雕與當代創意雕刻技法,讓朽木重生,他也正見證了三義木雕的起起落落。
畫好位置的粗胚,一刀一刀慢慢敲打成形,接下來,再用高速鑽雕刻,噴得木雕師楊江山一身木屑。
- May 31 Wed 2017 18:32
542集-鹿野長照ABC
國家發展委員會根據去年的人口推估,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將在明年超過14%,進入高齡社會,115年恐將再超過20%,五人中就有一位老人,屆時將與日本相同,成為超高齡社會。為了因應勢不可擋的老化浪潮,政府各單位開始推動不同的照護服務,例如民國94年內政部推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97年起,教育部推出以學習為重心的樂齡學習中心,接著是長照10年,去年底,政府再推出長照10年2.0的升級版長照ABC。不過到現在,很多人可能還是不知道ABC代表什麼意思,提供哪些服務?而什麼樣的長期照護才是最貼近民眾的生活和需求?一起去看看鹿野長照ABC在做什麼?成效如何。
穀雨過後,立夏將至,放眼稻田是看不盡的新綠,這樣的景色在7成都是農業人口的鹿野鄉,年年上演,而為這片土地帶來生命的農民,卻一年一年的老去,只能從歌聲中去憑弔他們的逝去青春。
- May 31 Wed 2017 18:29
542集-巷弄防老站
政府推長照2.0,第一年預估經費330億元,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台經院推估八年後長照預算將成長為600億元,但是依照政府的人力和財力現況,根本追不上人口老化的速度及長照的需求。與其等到老人家健康崩壞了再花費更多的照護和醫療支出,不如先花心力預防老化。在地性強,類似便利店的C級「巷弄長照站」,就肩負了預防醫療的重任,減少失能老人人口、增加健康老人人口。鹿野鄉社區健康促進協會早就體悟到,延緩老化的秘方,就是要讓老人家走出家門融入社區,來看看他們怎麼努力做到預防老化的目標。
你想要如何度過你的老年生活?
- May 31 Wed 2017 18:25
542集-麻芛的滋味
夏天到了,消暑的方式很多,不過中部人,尤其台中,有個特別的消暑方式,就是喝苦甘苦甘的麻芛湯,台中人還說,要分辨一個人是台中人嗎,只要問他認不認識麻芛就會知道。麻芛,是黃麻的嫩葉,黃麻在農業時代可是相當重要的作物,它的表皮纖維可以拿來製成麻繩、麻袋,麻梗可以做屎摒,嫩葉還能吃,用途廣泛,不過在塑膠出現後,黃麻也就逐漸被人遺忘。為了推廣麻芛文化,南屯萬和宮成立了一間麻芛文化館,老街裡的百年餅店,也把麻芛融入糕餅和咖啡裡,要延續這記憶中的味道。
陽光下,嫩綠葉子隨風擺動。
- May 25 Thu 2017 12:24
541集- 泰北‧慈善‧新南向(一) 撫孤三十載
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積極布局東協市場,這其中,人才便占了極重要的地位。本集節目的前半小時,我們要帶大家從客籍企業家在泰北的慈善事業,看新南向的人才培育與交流。泰國國土面積廣達51.4萬平方公里,是台灣14倍大,其中泰國北部清萊、清邁與密封頌三個府,面積就有三個台灣這麼大,這裡除了居住泰國國民外,泰北山區更住著從滇緬地區撤退到泰國邊境的國軍。三十年前,台灣客籍企業家錢秋華與他的夫婿欒瑾國,響應送愛心到泰北活動,在泰北成立三家育幼院,不僅照顧孤軍的後裔,也在當時泰國政府禁止華文教育的政策下,想盡辦法推動中文教育與保存中華文化。在泰北,大家都尊稱錢秋華為錢媽咪,他用愛心灌溉泰北三十年,前後教養超過500位院童,投入上億元經費,她希望這些孩子們,有一天也能夠幫助別人,對社會有所回饋。
那你讀一個給我,其他小朋友安靜,要安靜 我們在講話。
- May 25 Thu 2017 12:22
541集-泰北‧慈善‧新南向(二) 93師咖啡
不只是育幼院要有所改變,從接受別人的幫助,到長大成人後自食其力,泰北孤軍後裔也展現出不同的樣貌,他們拋棄悲情,展現新的生命力。出生在泰北帕黨的孤軍第三代沈培詩,年紀輕輕就已經在曼谷開了一間咖啡店,店名就以當初撤退到泰緬邊界一帶的,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第三軍93師,取名為「93師咖啡」,結合咖啡與文創,行銷這段絕無僅有的歷史。
莊嚴肅穆的安魂曲,在山崗上悠悠迴盪,這天台灣著名小號演奏家葉樹涵一行人,來到泰北帕黨村,悼慰客死異鄉的國軍英靈。
- May 25 Thu 2017 12:21
541集-泰北‧慈善‧新南向(三) 金三角轉型
過去談到泰北,除了異域孤軍之外,就會聯想到泰國緬甸與寮國邊境,三不管的金三角與毒品,而在泰國前任國王拉瑪九世蒲美蓬的領導下,進行泰皇山地計畫,除了掃蕩毒品外也剷除罌粟花,種植水果與茶葉。泰北地區更在二公主詩琳通的支持下,每年三月二十九日,都會舉辦青年運動會,展現泰北孤軍各村落反毒的決心,今年329反毒青運會,在泰北最東邊的帕黨村舉行。泰北山區已無罌粟花的蹤影,取代的則是果園與茶園,在台灣提供技術的協助下,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而熟悉當地產業的孤軍後代,甚至還成為台商南向泰國發展的得力助手。
現在進場的是董家寨,現在進場的是董家寨,我們由施崇光領隊,帶領我們今天有20位運動員,報名了4個項目,包含籃球、足球以及鉛球等。
- May 25 Thu 2017 12:18
541集-泰北‧慈善‧新南向(四) 新南向機會
新政府上台後,新南向政策炒得火熱,其實過去政府早就推行過至少兩波南向政策,但卻不被外界認為具有亮眼成績。這次台商們在泰國又看到了什麼樣的投資契機,除了泰國著名的觀光業,近年泰國政府為了提升企業競爭力,投入將近新台幣100億,針對汽車產業等進行轉型,更大舉鼓勵外商投資,但台灣的新南向政策,卻得直接面對來自中國「一帶一路」的強勢競爭,學者直言,這次的新南向想要成功,不能再靠企業單打獨鬥,人才互動才是關鍵。
遊客們特地起個大早,來到位在泰北的帕黨山,看到期盼已久的日出美景,興奮的四處照相,正在詳細介紹在地歷史的導遊吳偉立,是在泰北長大的孤軍後裔,大學一畢業就到曼谷發展,正好搭上一股中國赴泰旅遊熱。
- May 25 Thu 2017 12:15
541集-泰北‧慈善‧新南向(五) 教育新南向
為了推動新南向,教育單位也繃緊神經全力備戰,教育部擬定新南向人才培育計畫,105年已經在泰國成立教育組,更訂出106年起新南向國家在台留學人數,每年成長20%的目標。儘管台灣便宜的學雜費,便利的生活環境,讓泰國學生來台就讀人數逐年增加,但台灣市場相對有限的就業環境,卻留不住準備投入職場的外籍生。然而另一方面,台灣漸漸興起學習泰文的風氣,而來自社會各界的志工團,也持續前往泰國,用藝文等方式推展華文教育,讓台灣與新南向國家廣結善緣。
泰北培英中學的孩子們,為了329青運會開幕式表演,跟著來自台灣的大哥哥大姐姐,奮力敲響大鼓,儘管動作看起來有些生澀,但每年固定到訪的台灣志工團,仍在他們心中種下夢想的種子。
- May 25 Thu 2017 12:12
541集-祖孫的紅玉桃
紅玉桃是近年來農試所改良的新品種,它保有水蜜桃的香甜,又耐碰撞!95歲的劉守東,從9歲開始,在東勢山上種了一輩子水果,也改種紅玉桃,這幾年來體力下滑,但兒子不想接,怎麼辦?31歲的大孫女劉馨茹,不捨阿公佝僂的身影還在努力,決心辭去都市工作,和小姑姑一起接下這片果園,從友善土地做起。辛苦了一年,今年的紅玉桃收成不錯。
這棵今年沒結這麼多果,是啊,沒結幾顆桃,這棵沒有結很多喔。
- May 18 Thu 2017 17:22
540集-陂塘光電計畫
陂塘有滯洪、灌溉、養殖的功能,現在還可以發展太陽能發電。政府喊出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的目標,要推動綠能發電計畫,因此與桃園市政府合作,要推動光電陂塘,而桃園總共有2851口陂塘,面積約2600公頃,其中評估可做光電陂塘的有1650公頃,日前在桃園農業博覽會設置了一個示範池,一年的發電量可以提供165家戶一年使用量,更喊出三年要達成660百萬瓦的目標。但在陂塘放上太陽能光電板,原本依靠陂塘灌溉、養魚的農民及養殖戶,就擔心會受到影響,也有學者認為會影響整體景觀。一起來關心。
有千埤之鄉美名的桃園,陂塘是當地獨特的地景文化,過去陂塘功能以灌溉、養殖為主,如今多了一項新的利用。
- May 18 Thu 2017 17:03
540集-茶園機械化
勞力不足,使得台灣茶產業經營越來越困難,桃園龜山茶農林和春創台灣茶農先例,自日本引進價格高昂的乘坐式採茶機,只要一人作業,就能在最佳時間點輕鬆採摘品質最好的茶菁,省工、高效率,林和春還發展出一套茶園代耕模式,試圖填補現今台灣茶產業的勞力缺口。
桃園茶農林和春從倉庫裡緩緩駛出他這三年來的茶園好夥伴-「乘坐式採茶機」,駛上貨車就定位後,就準備前往茶園開工囉。
- May 18 Thu 2017 16:53
540集-恆春半島保力客
講到屏東縣車城鄉,有些人會想到海生館、四重溪溫泉、或是全台最大的土地公廟福安宮,不過卻鮮少有人知道,車城的保力村,不僅是台灣洋蔥的生產重地,更是道道地地的客家庄。兩百多年前,屏東平原人口增加,客家先民往南,到恆春半島尋找新機會,保力就是移墾的第一站,雖然現在村民都不會說客語了,但仍保有客家的祭祀文化和信仰,這幾年更以客家為主軸,致力於社區營造,一進到保力村,村子裡生動的彩繪,說的都是保力的故事,以及保力和客家的關係,他們希望遊客經過台26線前往墾丁前,也能留些時間,好好來認識這個半島上,特別的客家庄。
強勁的風呼呼叫,藍天白雲下,一顆顆洋蔥等著採收。
- May 11 Thu 2017 13:36
539集-再見,菸城(一) 在菸田裡
今年三月是台灣菸酒公司最後一次保價收購菸草,菸業也走入歷史。本週的節目,長期駐守美濃的記者曾宏智,製作了《再見,菸城》專題報導,帶您回顧菸葉的歷史,再想想沒有菸葉的美濃。台灣種菸始於日治時期,1937年美濃街長林恩貴與好友林春雨共同推廣種菸事業,靠著專賣制度的保證價格收購,大批美濃人投入種菸行列,全盛時期2千多公頃的面積,讓美濃秋冬時節宛如走入一片綠海,更博得「菸城」的別號,2016年財政部正式宣布中止收購本土菸葉,在南台灣的冬陽下,菸農懷著複雜心情,與菸葉告別。
南台灣的冬陽把菸田晒得暖烘烘,去年雙十節前種下的菸葉,經過了一百天的生長期,片片肥美碩大,蒙著花布洋巾的客家婦女,身手俐落地採下菸葉。
- May 11 Thu 2017 13:12
539集-再見,菸城(二) 金葉滿倉
在經濟自由化、貿易國際化的趨勢衝擊下,台灣在1987年正式開放洋菸進口,到了2002年台灣加入WTO,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改制成台灣菸酒公司,同年廢止菸酒專賣制度,種菸從「專賣許可制」改成「契作制」,雖然後來透過政治協商讓菸業苟延殘喘了幾年,但是「金葉滿倉」的輝煌年代,早已不敵自由市場競爭,風光不再。
打開烤菸室的大門,看見了美濃人引以為榮的「金葉滿倉」。
- May 11 Thu 2017 13:11
539集-再見,菸城(三) 後菸葉時期
台灣加入WTO後,以自由貿易為導向的國家政策,讓農村發展愈顯無能為力,美濃冬季裡作中將近2千多公頃菸田,在停止收菸後,騰出了一大塊農業缺口,長期仰仗國家政策繳菸的美濃,在失去公賣局的收購保護傘後,該如何走下一步?這個故事是從種在菸田畸零地的白玉蘿蔔開始。
給妳,它這屁股也扭扭的,對啊,你看扭扭扭。
- May 04 Thu 2017 18:00
538集-拼貼頭份四月八
四月八是頭份一年一度的盛事,農業時代整個中港溪中上游的三灣、南庄都會互相探問要不要參加四月八,甚至還扛著桌椅碗筷參加盛會,不過時至今日,許多年輕人只知道是一場熱鬧的盛會,四月八的意涵卻越來越模糊。四月八其實是為了調和地域內的族群衝突,而發展出由義民廟出發的媽祖遶境特殊模式。今年頭份四月八藝文祭籌辦人邱星崴就鎖定年輕族群,舉辦一連串藝文活動,在民俗慶典之外,再現四月八精神,要頭份人重新看見家鄉,找回人與人緊密的連結。
珊瑚印刷行老闆在長滿厚灰塵的鉛字櫃中搜尋,其實鉛字活體印刷早已多年沒用,在頭份四月八藝文祭紀錄片組成員的拍攝下,老闆成了主角。
- May 04 Thu 2017 17:51
538集-去桃園遊學
桃園市近年來發展快速,吸引不少人遷往居住。其實數百年以來,桃園一直是個移民城市,其中,當然也包含了客家人!根據客委會的最新統計,桃園市有83萬客家人口,全台最多,分布在山線、海線和都會地區,也因為樣貌多元,無論是要推動傳統文化活動,或是保留在地特色,很難套用同一個模式,桃園市客家事務局去年以學校為中心,先從桃114線的六所學校開始,以客庄聚落主題遊學,來推動客庄一日遊,結果大受歡迎,今年從114線,擴大到台3線,有十七所學校參與,十七所學校,就代表了十七個不同的聚落文化,它們讓在地文化的深耕,有了更多元的想像空間和可能性。
學生們很專心練習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