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屏東縣車城鄉,有些人會想到海生館、四重溪溫泉、或是全台最大的土地公廟福安宮,不過卻鮮少有人知道,車城的保力村,不僅是台灣洋蔥的生產重地,更是道道地地的客家庄。兩百多年前,屏東平原人口增加,客家先民往南,到恆春半島尋找新機會,保力就是移墾的第一站,雖然現在村民都不會說客語了,但仍保有客家的祭祀文化和信仰,這幾年更以客家為主軸,致力於社區營造,一進到保力村,村子裡生動的彩繪,說的都是保力的故事,以及保力和客家的關係,他們希望遊客經過台26線前往墾丁前,也能留些時間,好好來認識這個半島上,特別的客家庄。
強勁的風呼呼叫,藍天白雲下,一顆顆洋蔥等著採收。

[車城鄉保力村 村長
曾秀雄]
這邊氣候好,地質好,有落山風,洋蔥就很硬。

滿園飽滿的洋蔥,是農民辛苦的成果。

[車城鄉保力村 村長
曾秀雄]
最可憐就是恆春半島的人,每項都沒有,氣候又乾燥,你要種水果,水果也醜,風大,果實相互碰撞摩擦,皮就變粗,就醜了,不好看,賣相就不好,洋蔥就不怕落山風。

環境艱難,還是得想出路,劣勢反而變優勢。

[車城鄉保力村 村長
曾秀雄]
它有颳落山風的話,就不會有那個露水,洋蔥怕露水啦。

保力村洋蔥種植面積約2、300公頃,占車城鄉五分之三,是台灣洋蔥的生產重地。

[車城鄉保力村 村長
曾秀雄]
但是因為現在缺人工,價錢不穩定,一些人就沒(種了),還有人口老化,所以就越種越少。

往遠方山上看去,三軍聯訓基地的靶場就在那,為了敦親睦鄰、也因應人力不足,國軍也來助收==ns==

剛採收的洋蔥,一車車送進包裝場,進行分級包裝。

[分級包裝廠 老闆
王正夫]
恆春、車城都會載來,小台的(車)載進來,大台的車載出去,中部的洋蔥不能放,恆春的你放,放差不多四個月,不會壞、不會爛。

採收,至今還是得依靠人工,分級現在有了機器幫忙,省了不少工。

[分級包裝廠 老闆
王正夫]
一天差不多四千包,我們這個分級包裝,省很多工,工人做了,也比較輕鬆。

思想起,現在蔥頭滿滿是,保力蔥頭較軟絲。

保力洋蔥品質受到肯定,只是所需人工太多,現在有越來越多人改種紅龍果。

[屏東縣特用植物生產合作社
古清和]
種洋蔥就是你一次下工的話,就要很多人,那種紅龍果就不用,你可以自己一個人慢慢做、每天做,同樣的工作是差不多啦。

古清和之前種了十年洋蔥,五年前才改種紅龍果。

[屏東縣特用植物生產合作社
古清和]
洋蔥一期那個種下去是120天採收啦,那紅龍果的話,你可能是做了半年,然後收半年啦。

保力紅龍果種植面積有五十甲以上,還在持續擴大,是保力的新興產業。而說到保力村,一直以來,村民就是務農為生,兩百多年前,屏東平原人口壓力增加,六堆先民南下恆春半島尋找機會,保力,就是移墾的第一站。

[車城鄉保力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王富雄]
楊、張、鄭、古,這四個姓來開庄,姓楊的,是從那個佳冬,佳冬鄉,還有姓張的是竹田,姓古的是那個,他是那個美濃。

[保安宮三山國王廟 主委
陳政雄]
北邊剛好是一個車城溪,就是四重溪流域,就是車城溪,南邊就是我們保力溪,隔著保力溪,過去就是恆春鎮,然後東邊是我們的保力山,有靠山,然後兩邊又有水。

但周遭幾乎都是福佬庄,為了生存,保力人和山上的原住民,還發展出一套互助模式。

[保安宮三山國王廟 主委
陳政雄]
原住民也是屬於少數民族,因為我們又是靠山,跟他們時常有在交流,感情上會比較好,跟一般福佬人會比較有距離。

保力開庄240幾年,與外界往來愈趨頻繁後,母語也漸漸流失。

但從一些稱謂和信仰,還是找得到客家線索。

[保安宮三山國王廟主委
陳政雄]
阿伯就是阿伯,我們說阿伯,太重音了,叔叔是阿叔,我們說阿叔啊,啊,真的有那個閩南語腔了,舅啊,阿舅,舅舅嘛,就阿舅啊,都加一個阿,就有那個閩南音。

保安宮初建於清光緒年間,日治時期被強制拆除,光復後,村民又集資重建。

[保安宮三山國王廟 主委
陳政雄]
上面的屋梁,就是原木,正原木,據老一輩說,那時候還有從大陸運過來,瓦就是有我們這邊本身的。

而蓋廟的大石頭,還是取自保力溪的溪石。

[保安宮三山國王廟 主委
陳政雄]
去到我們的保力溪,這樣挑回來,有的甚至用牛車,有的用挑的、用抱的,一磚、一石、一砂這樣砌起來的。

保安宮在民國43年竣工,是保力的信仰中心。

[保安宮三山國王廟 主委
陳政雄]
我們各大節慶,還有我們每年的新丁粄,都是在我們保力保安宮,我們三山國王廟前來舉辦,就是,甚至我們如果有要去當兵,我們役男要去當兵,那天早上要報到,一定要來這裡向三山國王來祈求平安。

村子裡還保有一些老房子,不僅門楣上有堂號,正廳裡的祖先牌位也供奉於正中央。

[保安宮三山國王廟 主委
陳政雄]
這既然是我們的宗祠就是我們的祖先為大,我們是都把宗祠,中間就是就是我們祖先的牌位,下面我們有一個土地龍神。

保力的老房子還有一個特別的「內廊式通道」,可以連接民宅內的每個空間。

[車城鄉保力村 村民
張壬妹]
小偷如果來,我們如果門關著,在這外面看也可以看得到,第二點就是說,客家人,客家人的風俗就是說,現在如果,就是說,進出,不要經過(神明)廳。

[車城鄉保力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王富雄]
早期這房子都這樣,每一家都這樣,有兩面牆,中間這個叫做巷路,恆春地區,常常每年都有颱風,颱風啦,有颱風這是有一個防颱的作用,還有另外一種作用是早期那個閩客之爭,常常有那個,要防盜。

南下墾丁,走台26線,必定得先經過保力村,不過,卻鮮少有人會注意到這個小村子,為了讓更多人認識保力,也提升村民客家認同,這幾年,保力積極以客家為主軸,致力於社區營造。

[車城鄉保力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王富雄]
舞獅陣啦,還有素蘭小姐,那邊有一幅是那個媒人婆,帶著新娘和新郎,這是素蘭小姐要出嫁,還有(公婆)龜弄蛤,所以我們滿多的那個民俗啦。

[照片提供 王富雄]
大大的「琅嶠客家」四個字,就寫在牆上,還有保力村的民俗藝陣,要人一進村子,就能把保力和客家連結。

[畫家
廖忠賢]
尤其這個地方是,整個恆春半島唯一的那個,比較大的那個客家村莊,它客家村莊有客家村莊的一些傳統,一些文化,一些民俗,一些活動,跟閩南人還是有一些差距。

恆春畫家廖忠賢兩父子,受社區之託,去年四月開始在村子作畫,至今畫了三十幅以上,以社區故事為主題的作品。

[畫家
廖忠賢]
我們就是要在地的那個,以前的那個生活方式,以前的那個,完完整整的把它紀錄下來。

生動的彩繪,為村子帶來生氣,也將保力的景緻和故事,記錄在村莊每個角落,像這幅國軍艦砲操練圖,就畫出了早期村民生活的不安。

[車城鄉保力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王富雄]
艦砲,從海上打過來,從我們保力人家的上空飛過去,到那個山丘的那個靶場,因為這個是在海上打靶,海浪上下的時候,它有些就(射)不準的,不準的,有時候,從那個屋頂上掉下來。

[影片提供 王富雄]
好的、不好的,都是歷史的一部分,是村民的共同回憶,為了找回傳統文化,社區這幾年也開了許多客語教學、客家舞蹈等課程,更向下扎根,從教育著手。

輕輕的就好,要整齊,筆觸不要亂。

在大樹下作畫,要畫出家鄉的樣貌。

[車城國小保力分校 老師
張淑蘭]
我是希望說,小朋友也可以去找回一些,以前的先民他們所留下來的一些東西,所以我會教他們畫那個,保力村的在地生活。

因為人口外流,保力國小在92年,變成車城國小保力分校,全校現在只剩22個小朋友,透過教學,要小朋友更認識自己的家鄉,也期待保力能翻轉。

[車城國小保力分校 老師
張淑蘭]
大家都會稱讚我們這裡的地方怎麼會這麼美,怎麼沒有人要去珍惜我們自己的地方,我覺得這點很可惜,(希望打造我們自己的特色這樣),對,我也希望說,可以教一些客家話。

民國89年成立的客家文物館,則為先民的開墾,留下紀錄。

[車城鄉客家文化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吉雄]
成立這個館就是要傳承我們的文化啊,就是我們讓村民了解我們客家人早期的農村生活。

[車城鄉保力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王富雄]
街道最熱鬧是褒忠街,我們俗稱是老街,也是我們保力村的一個中心點,在三十年代那時候,那個老街最昌盛,因為所有的那個,做生意的啦、商店啦、雜貨店,都是在這老街裡面。

而最吸睛的,要屬這個五○機槍彈殼舖成的步道、和用廢彈殼製成的檳榔臼。

[車城鄉客家文化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吉雄]
這是那個國軍射擊丟下來,我們村民去撿回來的,撿回來組合的。

[車城鄉保力村 村民
郭日春]
檳榔啦,這個荖葉啦,沒有牙齒,所以沒有牙齒,就要用這個檳榔臼,這個是彈殼做的檳榔臼啊,這樣戳爛,才來吃。

欽賜廣東義民,褒忠碑,然後有沒有,乾隆親筆,所以這個事件也是跟林爽文事件有關的一個碑。

村民有共識,也願意付出,漸漸的,越來越多人注意到保力了,就連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也特別辦了半島客家巡禮活動,讓大家看到恆春不一樣的面貌。

[遊客
李小姐]
沒有看過、沒有嘗試過,就想說多了解一些客家的文化,小朋友的課本上也沒有介紹過,他今天導覽講得滿詳細的。

[遊客
洪先生]
來恆春很多次,都不知道說這邊有那個客家村,然後聽到說這邊在介紹這個客家村,就覺得滿稀奇的,想說來了解一下。

[墾丁國家公園 資深解說員
林瓊瑤]
客家人在恆春半島,尤其在一些歷史事件上面,或者是在整個的歷史發展裡面的過程裡面,它都扮演一個滿關鍵的角色,只是以前比較不是那麼的突顯出來,我們希望大家來這邊體驗到,能夠深入的去體驗到,恆春半島,墾丁國家公園一些很獨特的這些自然人文之美。

[車城鄉保力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王富雄]
把這個社區的營造(做起來),將來這社區的青年,可以大部分都回鄉,每個人都有飯吃,有工作做,有收入,這個社區才會繁榮起來。

恆春半島不只有刺激、冒險的遊憩活動,還有精彩的人文歷史。王富雄形容,保力是被遺忘的客家庄,不過,因為村民的努力,這個客家庄正在甦醒,等待更多人一起來發掘它的美麗。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