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是台灣菸酒公司最後一次保價收購菸草,菸業也走入歷史。本週的節目,長期駐守美濃的記者曾宏智,製作了《再見,菸城》專題報導,帶您回顧菸葉的歷史,再想想沒有菸葉的美濃。台灣種菸始於日治時期,1937年美濃街長林恩貴與好友林春雨共同推廣種菸事業,靠著專賣制度的保證價格收購,大批美濃人投入種菸行列,全盛時期2千多公頃的面積,讓美濃秋冬時節宛如走入一片綠海,更博得「菸城」的別號,2016年財政部正式宣布中止收購本土菸葉,在南台灣的冬陽下,菸農懷著複雜心情,與菸葉告別。
南台灣的冬陽把菸田晒得暖烘烘,去年雙十節前種下的菸葉,經過了一百天的生長期,片片肥美碩大,蒙著花布洋巾的客家婦女,身手俐落地採下菸葉。
在菸田裡,生菸的辛辣味混著菸油的黏稠,形塑了美濃的菸城文化。
[採菸班師傅
張秀英]
這個有菸油黏黏的,年輕人不要做這個,他們要做乾淨的,像採番茄就不會全身黏黏的,比較乾淨,又有種野蓮了,大家也要朝那個行業做,種野蓮、採番茄,大部分都要做這些行業,這些都是老人家,比較老一輩的人會做這樣的工作,年輕人吃不了苦,不要做骯骯髒髒的工作。
[採菸班師傅]
你像這樣子黏黏的,你自己有時候這樣拿(菸葉)時,這樣會再黏到菸葉,(那要怎麼處理)?晚上回去用熱水浸泡,還有肥皂粉洗一洗就好了,之後水晶肥皂抹一抹,這樣啊,這個,捏一捏騙人說,做「大補丸」好苦喔,苦死你唷!
拿這個這裡放,放下去的時候,太黏了我們就這樣。
婦女採下來的菸葉在打包成綑後,交由男人揹上貨車,每場數十次的來回操兵,再怎麼孔武有力,也要對它敬畏三分。
[採菸班師傅
林春榮]
要怎麼說呢?也是要,大部分是靠腰力和手力,腰力和手力要飽滿,對啊,(你這包多少公斤)?這一把差不多40,回去之後有時候一直呻吟,洗澡後就擦藥膏,一直推拿,機器要保養,人也要保養,拿藥膏在推拿,不然像下午沒來的那個人,他也回去睡覺了,他也抽筋了,揹菸葉揹到抽筋,都出暗力。
[菸農
黃文生]
為了新台幣,大家要辛苦,沒有辦法,搶又搶不贏人,又沒有辦法搶,讀書讀不贏人。
台灣有系統種植菸草始於日治時期,1913年,總督府技師由歐美考察返台後,引進黃色菸種在花蓮吉安鄉試種,1937年,美濃街長林恩貴與好友林春雨看好種菸事業,大力在美濃推動,不到3年時間,美濃就被台灣總督府列為「菸草耕作區域」,也開啟此後80年的種菸之路。
[菸葉大王林春雨八子
林煥昌]
我從小聽我父親說,他和恩貴伯是同宗族,也是好朋友,他們兩個一起從,日本人推廣這樣的菸草,就引進來美濃,菸草的種植剛好在這個10月,第三季的時候氣候比較穩定,那時候這樣的收入比較穩定,並且政府對這個菸草的價格,有一定的保證價格。
[台灣菸酒公司菸品事業部 協理
巫鈺箕]
在1913年的時候,日本人就從它的本土引進黃色種菸葉來台灣試種,那隨後捲菸的製作,跟香菸的販賣,都是透過專賣制度來執行,那台灣光復以後呢,那政府還是依照這個專賣制度來執行,所以你要種菸,你必須要獲得一個政府的一個許可。
85歲的林增昌,身手靈活駕駛著曳引機,輾過一支支直挺的菸梗,替載菸包的貨車開出一條路,他是林春雨第六個兒子,也是十兄弟之中唯一還在種菸的。每年此時,他像身經百戰的大將軍,領著採菸師傅在菸田征戰,頭腦清晰、指揮若定,確保當天行動一切順利。
根據台灣菸酒公賣局局誌指出,1974年美濃種菸面積高達2235公頃,面積達到歷史高峰,種菸戶數1791戶,占全台將近四分之一,「菸城美濃」封號不脛而走。可是到了2017年,美濃菸田僅存107公頃,也改變了過去大面積時期菸農相互「交工」的形態,取而代之的是16人為一班的採菸大隊。
[採菸班 工頭
傅冬娣]
(要怎麼安排這些工人)?工人?就要找啊,像現在在採菸的人就要找,找了就說什麼時候要採,就這樣一直下去,我們這有(日期)單子,有單子,菸農會排單子。
[菸葉大王林春雨六子
林增昌]
從前採菸,我是沒有交工,我全都我就,我就請工人,我請的工人,請20多個工人,採整個年度這樣,從前我那麼多的菸葉,我沒有和人交工,全部的工人沒有走只採我的菸葉,現在就委外,(為什麼要委外)?比較沒有人種了,量減少了,全部都委外了。
採菸清脆的啵啵聲不絕於耳,為靜默的農村奏起歡躍的快板,只是這樣的場景,在財政部宣布停止收購菸葉後,將成絕響。面對時代洪流,即便是林增昌這樣的菸田大將軍也莫可奈何。
[菸葉大王林春雨六子
林增昌]
不要做了,不要做了就算了,我也做到老了,不做也好這樣,很浪費,車子也好,菸樓也好,浪費掉了,沒有辦法,沒有辦法,這些工人以後也沒地方可做,沒地方可以做啊這些工人,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菸農
楊新梅]
現在我是靠種菸才有錢,沒種菸哪有錢,我以前種非常多,種3甲多,沒得種了,就比較沒有,這個經濟收入就減少了,種菸就有保障,冬季裡作沒有保障就這樣,(那你自己會想種嗎)?還可以種就會種,沒辦法種也是無法,政府不給我們種了。
[菸農
溫珍珠]
菸葉會吸引人就是因為它有固定,它不會像種,種瓜、種,種那個菜那種,今天沒有,颱風吹了沒有貨,它價錢很好,可是它這個是固定的,你懂嗎?你種愈多可能就是,就是會有得賺,你種,現在我們政府就給你們控制到,一點點而已了嘛,那就根本沒有利潤,你種一點點沒有利潤。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執行理事
溫仲良]
一分地要種多少株,國家也會,國家也幫你算好了,也不會讓你多種,甚至你要怎麼繳,還有在這過程中要施何種肥料,國家全都規畫得好好,在這種情況之下,造成就是說,過去美濃農民,在種菸這件事上很依賴國家的指導,甚至依賴國家的收購,長期下來就造成農民的性格,就變成說,大家都喜好穩定,但是在耕種上,很依賴國家的指揮,在這情況之下,就造成我們所看到就是說,美濃農民較保守的性格。
[採菸師傅
劉華珍]
有時候會重一點,40多公斤都有啦。(看)大把、小把啊。
經過大半天的勞動,採菸師傅早已飢腸轆轆,這時,菸田主人家已經準備好一桌豐盛的「菸葉飯」,為下半場補充體力。
湯啦,還有酸菜湯,(那這個呢)?這是什麼?這個豬肉,快來唷。
吃飽了,要幹活了,堆在貨車上的菸葉,一綑一綑搬到菸樓前的空地,準備夾菸,在經濟普遍不好的農業時代,菸葉支撐了美濃的農村經濟,以1961年為例,1公頃面積生產的乾燥菸葉,年收入約4萬6千元,那時公務員的平均年薪是2萬6千元。到了1976年,1公頃的乾燥菸葉收入是13萬元,而公務員年薪約7萬8千元。這樣的經濟效益,讓菸農有機會買田置產、穩定家庭,創造屬於美濃的黃金年代。
[菸葉大王林春雨六子
林增昌]
怎麼會沒有賺錢呢?種菸有賺錢,養豬沒賺錢,種菸有賺錢,早期美濃鎮的農民,大多是靠菸葉,菸葉的貢獻很大,這些年沒有那麼好了,5分地的面積賣5萬元,從前的菸葉非常好,土地便宜,種2甲的菸買得到1甲多的田,現在無法了,菸葉好。
15、
菸葉大王林春雨八子
林煥昌]
他(林春雨),最初我所知道有2棟菸樓,後來從事種菸之後,因為菸業的收入比較穩定,他,我所知道的是從2棟慢慢擴散最多到10棟,他就把這個菸草收入的盈餘,據我所知,就大部分都買土地,一年買1甲、1甲半,後來我所知道,他地有買到10幾甲。
冬末陽光難得耀眼,林家老菸樓在染上金黃夕照後整個鮮活起來,就像知道這是最後一年烤菸,奮力敞開大門迎接從田裡摘下的青葉。
[採菸班 師傅
阿香]
這個第一層滿了,滿了就要再放一個菸夾,放了把它勾起來,勾起來後再疊一層,(這樣一共要疊幾層)?2層。
有人夾菸、有人把菸送入烤菸室,採菸班多年的合作默契,不需多說,就知道下一個步驟是什麼。
因為承接父親的事業,林增昌成為貫穿美濃種菸歷史的人,他用一生看見種菸事業帶給美濃人的風光,也極盡所能堅守到菸業的最後一年。當最後一批的菸葉送進了烤菸室,林增昌告別的不僅是菸葉繁盛的年代,也是自己的精壯歲月。
採訪製作 曾宏智
音效 洪炎山
照片提供 哥倫比亞大學孔邁隆教授
月光山雜誌社
- May 11 Thu 2017 13:36
539集-再見,菸城(一) 在菸田裡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