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發會發布的臺灣人口高齡化時程推估,臺灣65歲以上人口將在2025年突破20%,步入超高齡社會。如何為與日俱增的高齡人口,打造更值得期待的生活場景,是不少人加緊腳步探索的課題。苗栗頭份市有一位年輕媽媽就將地方文化、產業資源和長輩的生活經驗連結,打破長輩居家日常的一成不變,她透過青銀共作、老幼共樂的課程設計,讓長輩的熟齡生活更具意義。記者宋宇娥、洪郁雯帶大家一起來看這位年輕媽媽是怎麼做的?


 

 

 

午後時光,學員們陸陸續續進到教室裡,烘焙老師做足準備,就要來一場教學課,不過你有注意到嗎?學員全是上了年紀的婆婆,原來這是苗栗頭份上興社區關懷據點的手作烘焙課程。

 

瑪芬,知道什麼是瑪芬嗎?有吃過嗎?沒有,發粄我吃過啦。發粄我吃過啦,

 

可愛的回答,立刻逗樂大家。這次課程是長輩們從沒有接觸過的西式烘焙,長輩們個個興致勃勃,

 

有人疑問,(麵粉是)中筋還低筋、高筋,中筋就好了,一般的都可以,200克就夠了,200克沒有半斤啊,300克才半斤。

 

 

 

烘焙老師一邊操作,一邊說明食材比例,長輩們認真聽、用心學,途中還不忘默默換算成自己習慣的臺斤算法,其實這款瑪芬最特別的是,以頭份農特產品黑豆去取代葡萄乾。

烘焙老師 阮金偉(左)

 

普通的瑪芬是會有加葡萄乾,然後今天就是做點比較不同一般的,就是加了蜜黑豆。我就特別找了一個簡單的食譜來教他們,就是試試看,看他們接受度會怎麼樣。

頭份市上興社區居民  謝春蓮(右)

曾接觸過的,我就不會去做啦,不曾接觸過的,我就很感興趣啦。很好玩,很好玩,所以我樣樣都要問。

頭份市上興社區居民  羅秀禎(左)

 

不會困難啦,看過,要做一、兩次就比較熟手啦,對,(以前沒做過這樣的),我沒做過,就看過我媳婦做過而已,(我會)做蘿蔔糕還有發粄就這樣而已,其它的我就沒有做,

 

課程設計不能讓長輩感到全然陌生,要有點新穎又帶點熟悉感,把這些新奇又好玩的課程,帶進社區關懷據點的幕後推手是她,龔筱瑜,引進各式各樣的課程,就是希望打破印象中長輩一成不變的生活框架,

苗栗縣藝耆協會總幹事 龔筱瑜(左)

 

如果說我們今天只是一昧地說,我想要把我所學的,或是我想要給老人家的東西給他,可是老人家是不能接受的時候,那你這樣的情況下,你們就會沒有辦法有交流,對。所以我們協會很重要就是做一個這樣子的一個橋梁,就是如何說去把老師想要傳達的理念,然後去轉換的方式去帶給老人家,然後讓老人家又可以接受。

 

出乎意料的是,這些擁有在地特色的西式甜點,在青銀合作下,還有可能成為販售商品,為長輩帶來更多的社交機會與成就感。

頭份青創業者 詹又穎(右)

 

我們事實上,努力的就是把頭份在地的農特產品,例如像黑豆、胡麻、稻米等,事實上不只是融入茶,我們也希望它融入烘焙品,這些老師可以在關懷據點教導這些長輩們那我們可以去透過團購或是像外送平台的方式、或是實體的場域,然後實際的把這些產品,進行做銷售。

 

不能再用它的那個模式,因為我們畢竟都不是本地人。

 

其實頭份市上興社區一直苦無人手,直到去年七月,龔筱瑜以協會名義進駐,才正式成立社區的關懷據點,

上興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劉明芳(右)

 

一開始其實我們很怕說會沒有人要來,因為大部分的老人家,像我們社區的其實全部身體都還很健康,像我媽媽也是啊,她就寧願在家,不然就去土地公廟或是說(榕)樹下找老人家做伴就好,我就鼓勵她來這邊試試看,這和你平常生活會做的東西不太一樣,來試試看,來了一兩次後,覺得滿好的喔。她反而會找隔壁鄰居,去約些人一起過來。

烘焙老師 阮金偉(左)

 

每個人都會變老,因為,我也希望有一天我老的時候,能參加這些活動,因為社區這樣辦這些活動,我覺得滿好的,因為大家都會滿開心的。

記者 宋宇娥(右)

 

臺灣進入高齡社會,老人議題是大家相當關切的事情,不過你可曾想過老人陪伴、青年創業以及幼兒教育竟然可以混合在一塊兒,在苗栗頭份就有人這樣做,他們嘗試打造一個全齡共同生活的空間。

 

很好,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

 

在指導員的帶動下,社區長者們跟著律動身體,活動筋骨,伸展四肢。

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指導員 陳雲枝(左)

 

社區的老人家,每個人狀況會不太一樣,有的可能手有一點舉不起來,或是有些腳沒辦法,所以我在設計的動作上其實就是盡量顧全得到,然後動作盡量不要太難的動作,然後也不要太快的動作,然後甚至重複性要比較高一些。

頭份市上興社區居民 羅秀禎(左)

 

很好啊,可以活動筋骨,雲枝老師也帶得很好,反正有活動到,就身體就不會說這樣僵硬。

頭份市上興社區居民 盧木和(右)

 

不然在家裡也都是看電視,坐著靜靜的這樣,不知道是讓電視看,還是看電視。

頭份市上興社區居民 陳月英(右)

很好,對 很好,很快樂,如果沒有這樣的活動是不是就..,一個人在家裡。

 

這天社區關懷據點來了一群貴客,幼兒園小朋友,他們陪著長輩們一起唱唱跳跳,瞬間拉低平均年齡數值,長輩們也彷彿變年輕了,精神活力滿滿。

幼兒園長 徐芳真(右)

 

以前我們有一句話說「老人就像孩子一樣」,就是說老人家和小孩子是非常相似的,所以他們一起玩的時候,互相之間,小孩子會帶動老人家他的氣場就會比較活潑,現在很少是大家庭,老人家很少和孩子一起住,大多是小家庭這樣,和長者的互動就有比較少,所以透過這樣的活動,孩子和大人都很開心這樣。

 

小朋友還帶了自己做的勞作,送給爺奶們,有人收到禮物,真情流露,直掉眼淚。

頭份市上興社區居民 謝春蓮(右)

像以前每次,家裡孩子生日或是大人生日,每次唱歌,就是這樣覺得很感動,這那麼多人就覺得很感動,小朋友送給禮物給我們,我們會很感動就是這樣。

 

從一次又一次的老幼互動中,幼兒園老師深刻感受到長輩與孩童「相互賞識」的喜悅之情。

幼兒園主任 蔡佳樺(左)

 

老人的快樂跟孩子的快樂其實很像,當老人(分享畫作)發現說這個是什麼,然後小朋友很踴躍舉手說我知道,這個是稻草人,爺爺畫的這個是鳥,這是什麼,老人家會覺得說,我沒有說,那孩子就已經會舉手踴躍表達,這對一個人來講,不管是孩子或老人來講,那是自信心,由內而發的自信心展現。

 

會有把老幼拉在一塊共樂的課程安排,得從龔筱瑜的親身經驗講起,她發現就讀幼兒園的兒子,會害怕外曾祖母,她才意識到在社會型態的轉變下,小小孩與老人家的距離實在太遙遠。

苗栗縣藝耆協會總幹事 龔筱瑜(左)

 

以臺灣的整個社會架構來說,年輕人搬出去原生家庭之後,跟長輩的

,或是跟自己的父母親很疏離,所以我就覺得,那我是不是就要去把比較,老人家健康形象的這一面然後去展現出來,然後再去結合幼兒園,他們因為比較疏離長輩的這個心情,然後讓他們有機會可以一起在一個場域裡面,去做一個更快樂的學習或認識這樣子,去打破他們這中間的疏離感這樣。

 

垃圾卡車 垃圾挖土機 垃圾卡車 垃圾挖土機

 

在車上陪著兒子一起唱歌,這是龔筱瑜接送孩子上下課的日常。2020年左右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加上懷孕,她決定放下在中國的業務工作,回到家鄉苗栗頭份,也開啟她踏入銀齡關懷領域的契機。

苗栗縣藝耆協會總幹事 龔筱瑜(左)

生了孩子之後,我又覺得孩子上學的時間,比如說9點他要上學,我要送他去上學,然後可能4點的時候又要接他,4點的時候又要接他,那中間這段時間你要做什麼工作都不行,所以我就覺得,那就利用這段時間來投入社區陪伴長輩。

 

這個是那個照服員證書然後單一級證照,然後熟齡繪本推廣員。

 

細數滿滿一疊證照,這些全是龔筱瑜為了深入了解長照,不斷進修求知的證明。長期固定陪伴長者的經驗,讓她有機會將自己的觀察和反思融入教案設計,嘗試為社區長輩的活動帶來前所未有的轉型。

 

大家,看到它要作畫,要很珍惜喔,這張紙沒有那麼簡單喔。

 

帶著社區長者利用手抄紙來作畫,用藝術讓這些老人家的日常活動更加多元豐富。

頭份市上興社區居民 范庚英

年輕人回來就這些老人家的福氣,年輕人他來我們這個地方和我們這樣,他回來這裡就陪這些老人家,老人家就會比較高興、比較快樂。

頭份市上興社區居民 徐耀發(左)

就是老師上課教畫這個,就是一般的臉譜,表示很快樂,旺旺來,這過年前畫的,就那個,有一點喜氣啊。

 

龔筱瑜把在地青年創業的手抄紙帶入課程,讓長者的藝術創作中也結合了地方文化特色,讓人看見長照場域裡青銀共學、世代共作的創意火花。

青創業者 陳世翊(右)

我自己剛剛也有還有再看一下(長輩作品),我自己也是覺得很可愛這樣子,就是這個手抄紙可以讓我們在地去應用,可以更多人去認識到它,有不同的使用方法,然後其實也是順便讓更多人去知道說,原來我們苗栗有這種傳統工藝。

 

破裂的茶杯、茶壺種了綠色植栽,再把撿來的樹皮、木屑隨興擺飾,為生活點綴自然美感,這套藝術家的綠色美學,日後也會是關懷據點的課程之一。

藝術家 顧承穎(左)

 

有一些樹皮它就是自然脫落,所以,我們就可以撿來,然後就可以搭配,讓我們的生活有一些美學,然後讓這些藝術注入我們的生活,我覺得老人家他們就會,他們生活會有更多更多的喜悅。

苗栗縣藝耆協會總幹事 龔筱瑜(左)

因為大家可以知道,你年紀越大,(越)陌生的環境其實你會越害怕,你越走不出自己的家裡,可是我們在這個社區的活動中心,是他們一直以來都是很熟悉的環境。所以我們只是把外面的,比如說年輕人或是一些資源、或是小朋友帶進這個場域,他們會覺得自己是主人,他們要更熱烈的去招待這些年輕人或是小朋友,所以在這樣共榮環境下,那這三方面的人,就是說老中青這三代的人,其實他們就完成了一件事情在這個場域這樣子。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洪郁雯

靠著在地年輕媽媽的熱情,帶進地方資源、文化藝術,連結各個年齡層的社區民眾,讓老、中、青、幼彼此交流和互動,計畫性孕育出有機的陪伴團體,讓銀髮長輩看見生命的價值與熱情,無懼高齡社會浪潮襲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