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放手‧慢飛》系列報導第一集,我們帶大家認識臺灣早療個案的家長心聲,以及介紹國內有哪些早療資源與服務,系列報導第二集我們將前進到偏鄉了解到宅服務早療個案實際狀況,還有政府有提供哪些偏鄉早療資源,而除了機構式早療單位外,其實政府也大力推動共融幼兒園,提供一般生與特教學童能在校園共同學習與成長,而共融的目的是什麼?又能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呢?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好等一下要去希希家,我想跟他一起故事的時間多一些。

 

負責偏鄉早療到宅服務的徐老師,挑選各式各樣繪本與教具,要為服務個案希希安排適合的練習課程。

到宅服務外展老師 徐允文(右)

 

我其實會準備像這樣子繪本的內容,可以讓他很清楚地從看到,就能夠說出他想要告訴別人的部分,所以會透過像這樣比較簡單的畫面,可以讓他很自然的有機會去說出來。

 

老師備妥了教具,準備與夥伴一同開著這台行動服務車出發前往新竹山區的案家。

 

那我要開車囉,好。

 

窗外景色由熱鬧的都市逐漸轉變為山林。車子在山區裡穿梭,慢慢抵達服務案家。

 

阿婆,早安,早安早安,希希早安。

 

希希有禮貌的和老師打招呼,課程一開始先透過繪本暖身,帶起希希的興趣,也藉此練習口說能力。

 

好 你幫我打開來,你看到什麼有顏色有顏色喔,有你認識的顏色嗎,有這個是紅色,這個是紅色,好慢慢說,再來還有什麼。

到宅服務外展老師 徐允文(右)

 

(起初)他在做語言的表達或者是他的清晰度,以及我們把教具教材拿出來做一個篩檢評估的過程中,其實會發現,跳脫於家人以外,其實我們在做互動同時間就會發現,其實其他人是不太清楚,不太了解,希希想要說的是什麼的。

 

你看到了什麼,這個很像章魚,這個很像章魚喔。

 

希希過去大部分時間是由外婆在照顧,且喝奶的頻率比例高,加上住家在山區與外界接觸較少,因而影響他的口說與表達能力。

到宅服務外展老師 徐允文(右)

 

那其實就一般孩子四歲多,我們真的要開始很好的進食他的咀嚼功能,要逐漸發展成熟了,可是其實你的奶量喝的跟長時間使用奶瓶的過程當中,他的口腔的肌肉力氣相對的不夠,所以我們必須要透過這樣子的口腔動作的引導,飲食進食的改變,來增加孩子的這個部分的能力。

希希外婆 夏瑞雲(左)

 

他說話,沒有很,說話沒有很清楚,那時候有吸奶嘴,也有後面有戒掉,戒掉,老師還有一直教他慢慢的說,慢慢的說,他說,老師現在都說他有進步了,(咬字)比較正確了。

STAND 記者 吳怡君

 

為了要服務更多的鄉鎮早療的個案,就有社福機構他們會開著一台行動服務車,進入個案的家中,老師就會用繪本還有教具,用遊戲的方式,來帶著這些孩子來玩遊戲,希望早期療育可以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希希外婆 夏瑞雲(左)

老師這樣教,現在進步很多,講話會一句一句的很清楚,現在老師說他講話很清楚的話,我們就比較放心這樣。

 

好像怪怪的對不對,對,那你自己發現了,不用提醒了,很棒。

 

在將近半年的到宅療育過程,希希溝通能力明顯提升,且能夠在遊戲過程中發現錯誤且即時修正,而到宅服務除了幫助孩子也藉此教導主要照顧者教養的方法和互動訣竅。

 

阿婆,所以像你平常在跟他玩,像類似這樣的話,你就可以讓他自己先試試看。

希希外婆 夏瑞雲(左)

 

小孩有他的思考空間,我們不能太急於一時有沒有,馬上跟他說,他會一下子就,你跟我講答案了他沒有思考,我現在我也了解了,好的老師會跟我們講一些,讓我們怎麼來教小孩這樣子,我們也上了一課。

到宅服務外展老師 徐允文(右)

 

我們大人會比孩子早一步發現他的問題點,我們很自然而然的就會幫孩子指出說出,或者是直接拿出來會幫他做了,那對孩子來說,他就他自己思考是需要一點點時間的,所以我們這時候,家長們真的等待孩子多一點點的,那麼一兩秒三五秒,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會給你不一樣的反饋。

 

在服務多位偏鄉早療個案中,老師也的確發現偏鄉資源與環境刺激不足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到宅服務外展老師 徐允文(右)

 

比如說隔代教養,或者是在家裡資源部分比較不足的孩童,在整個社會參與過程當中相對的會偏少一些,所以對這些孩子來說,他會發現他的困難點。

 

外婆也在老師的建議下,平時帶希希多與外界接觸,不僅發現孫子改變,希希發展相當穩定,老師也建議接下來可以進入幼兒園上課。

希希外婆 夏瑞雲(左)

 

像他現在出去有團體活動這樣,我覺得他真的踏出第一步了,我覺得他回來也很開心,鼓勵說大家,小孩要讓他出去走走,出去見識,見識見識,他就會,會給他信心這樣。

到宅服務外展老師 徐允文(右)

 

所以我們在未來也準備,讓希希再入幼兒園,那所以當然我們如果幼兒園之後,穩定,我們會追蹤一段時間,也跟學校端的老師做個聯繫以後,確認,入學狀態是穩定的,阿婆這邊也可以很好的做銜接,那我這邊就會退去我的任務,然後讓他放手,讓孩子去到幼兒園去學習了。

 

會有到宅服務主要是補偏鄉的資源不足,根據衛福部社家署統計==cgin==目前全國社政早療相關服務機構,總共有35家通報轉介中心,56家個案管理中心,57家早期療育機構,119處社區療育據點。其中社區療育服務包含社區療育據點,到社區提供服務,以及到早療個案家中,提供兒童療育、家庭支持及社區預防等服務。==cgout==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 張美美(右)

 

那近幾年,我們大概社區療育的據點,如果他是服務好幾個鄉鎮,那如果說家長沒有辦法出來,我們就會有行動巡迴車,那就是另外一個 我們也會到宅,以解決這個偏鄉的資源不足的這個部分。

 

早療形式有機構也有到宅服務,其實還有政府鼓勵推行的融合教育。

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 張美美(右)

那不管,我們在托嬰中心或在幼兒園,也都比較是鼓勵融合教育,也就是說,讓孩子其實跟其他的孩子一起學習,他的進步會更快。

耕莘醫院兒童發展中心主任 陳培濤(右)

所以我們可能還是根據孩子的狀況去選擇是,到底是什麼,個別治療比較好呢,還是說可能一些小團體的課程比較好,或者是他其實已經到了上學年齡,也不是說一直在醫院做療育就是個方法。

 

這裡是位於苗栗公館的一間共融幼兒園,每個孩子在教室裡的各個學習區,學習像是陶土、積木、摺紙等。

幼兒園學生(右)

(你喜不喜歡陶土,為什麼,)因為它很軟。

幼兒園學生(右)

我做的是一種摺紙的一種寶劍,就是我們可以用膠帶或是繩子這樣黏起來。

 

走這裡喔。

 

孩子們穿上雨鞋,老師準備要出發要到室外田裡上特別的課程。

 

 

我們現在老師手上的是什麼呢,肥料,好,我們今天要進行什麼活動 撒肥料。

 

 

由於公館當地盛產米、芋頭與紅棗,因此園內老師多以土地為素材來設計特殊課程,也藉此讓孩子多親近大自然。

苗栗縣五穀非營利幼兒園園長 謝秋玲(左)

我們這邊地方大部分就是種米,耕田,還有種芋頭,我們就帶孩子去看,我們這邊什麼東西,是我們可以給孩子的。

 

好抓一把,好這樣子,然後呢,撒,有沒有撒了,扇形一樣對不對。

照片提供 伊甸基金會(0932-0936)

在老師示範帶領下,也讓每個孩子親自下田插秧和施肥等,學習照顧農作物孩子們覺得新奇又好玩。

幼兒園學生(右)

抓一把,撒出去,(那你剛剛有沒有試試看),有,(那妳覺得自己撒的好嗎好。

幼兒園學生(右)

我媽媽告訴我,我下田很勇敢,媽媽告訴你,你下田很勇敢,那你還會害怕下田嗎,那你喜歡下田嗎,你喜歡在田裡玩嗎,喜歡喔。

 

 

不僅有戶外田區園內還有一座小小菜園。在校園裡不論是一般生還是特教生,在這都有同等的受教環境及權利,彼此互相學習,而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家長也發現孩子的進步與成長。

苗栗縣五穀非營利幼兒園 單位主管 張智于(左)

那我們在關注我們孩子的就是早療孩子的受教權的同時,我們也要關注一般孩子的受教權,覺得共融教育,學前的教育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去觀察,模仿別人到底在做什麼。

家長(右)

很放心的是老師會針對他的步驟,去讓他自己慢慢地去學習,不會要求大,大團體的腳步怎麼樣你就必須跟上,也許沒有辦法很快,但是老實說有看到一點一點的進步,對呀,我覺得這樣就夠了。

家長(左)

他先前是說他不會說話就語言遲緩,一直到這一、兩個月才開始才開始,會聽指令,之前不會,他要做什麼就做什麼,對,現在還是,但是現在有比較好多了。

 

在這裡每一位孩子也能學習接納與尊重。

家長(左)

其實所有的孩子都有權利去享受,這樣平等的教學資源,就不會去分說你怎麼有不太一樣,因為大家就是一起生活,所以我想,他們一定是也接納

,然後融入了彼此,然後而且在他們這麼小的時候,就有這樣子開放跟包容的心,我是很謝謝學校有這樣子的安排。

家長(右)

就是互助,互相尊重,那別人好,你就會很開心的概念,我是我們自己也是這樣教,那學校給出來的方向也是一樣的。

苗栗縣五穀非營利幼兒園園長 謝秋玲(左)

其實在這裡都是互相的尊重,那你今天是一般生的時候,你可以用什麼能力去幫助這個小孩,所以我們的孩子看到需要幫助的孩子,反而這一部分的互相關懷的東西,會是自然而然的就是產生。

 

在園區裡的教育理念固然重要,但家長們的觀念與態度也成為孩子成長進步的關鍵。

苗栗縣五穀非營利幼兒園 單位主管 張智于(左)

我們在談所謂的共融教育,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要讓我們的孩子可以回歸到,就是在我們這樣子的情境,在一般的環境裡面,他是可以跟人家一起互動一起生活的,他不會遭到所謂的社會排除的部分。

家長(右)

我覺得不用特別排斥小孩,需要接受早療或什麼,這個名詞,因為其實他不是智能不足,其實有時候是小孩可能需要是常規的導正,或是什麼要比一般小孩更加強而已。

家長(左)

因為我是覺得說人家說三歲定終身,我是覺得說三歲以前,如果可以學到更多的話,對他未來的發展會比較好。

 

尊重個別差異,好好看待孩子的優勢,即便他們在發展上遇到困難,但他們一定都有特別的亮點,找到亮點並善用一定能讓他們發光發熱,因此不論是接受哪一種早療服務形式的孩子,在用心付出的機構與人員以及健全的服務系統下,走在早療路途上的家庭也不再孤單。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