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522-572集(2017年) (20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以往農村的人總是巴不得遠離農村,總認為沒本事的人才會留在家鄉,如今即使在家鄉也能闖出一片天,仍止不住農村人口外流。民國87年就回到台東鹿野從事社區工作的廖中勳,看到近五年來,鹿野遊客量從每年30萬人增加到50萬人、70萬人,熱氣球開始夯的時候,還曾突破一年100萬人到鹿野鄉,回鹿野的年輕人漸漸多起來,他認為青年返鄉的時機逐漸成熟了,但年輕人要能留下來才是重點,於是他結合店家,再配合政府資源和創意,共同行銷、利益共享,希望讓故鄉更強大,打造能夠支撐青年返鄉扎根的實力,現在政府的輔導案計畫結束了,鹿野青年返鄉是不是變得順遂了?機會是不是增加了呢?
[有機蔬菜農場 業者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交工樂隊的歌曲《風神125》裡頭的主角阿成,決定「辭別這個哮喘的都市」,「回到山寮下 重新做人」,夜晚騎著機車,卻拜託土地公把路燈都關了吧,別讓家鄉的人知道,子弟回來了,道出農村子弟的近鄉情怯與糾結。鹿野鄉是偏鄉中的偏鄉,青年返鄉也不容易,除了有許多現實環境的因素,內心更有著和家人、朋友之間的交戰與磨合。接下來看看,偏鄉青年返鄉有多少「情關」要過。
打開蒸籠蓋,隨著蒸氣漸漸的散開,渾圓飽滿的包子,都現出了美麗色彩。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當中,匡列了兩千五百億元建設水資源,其中有一筆兩百多億,用在烏溪中游的鳥嘴潭人工湖計畫,烏溪在哪裡?它是中部大肚溪的中上游,鳥嘴潭人工湖預定地在草屯鎮,面積相當於新竹寶二水庫,在今年三月公聽會結束後,緊跟著在五月底展開協議價購程序,在地農民群起反對,環保團體也質疑徵收必要性!幾年前,高雄旗山美濃民眾強力抗爭,最終擋下了吉洋人工湖開發案,南投民眾雖然憂心鳥嘴潭人工湖,恐怕會變成「集集攔河堰2.0」,水都送到彰化雲林,把限制留給自己,但能不能擋下,目前勝算不大!問題是:中部地區需要這麼多水庫或人工湖嗎?雲林湖山水庫還在蓄水過程,清水溪已出現乾涸現象了,鳥嘴潭會不會是中部另一個生態殺手?今天的專題,我們分別從過去完成式的集集堰,造成下游的生態危機,以及湖山水庫的現在進行式,和未來式的鳥嘴潭來探討中部的水資源分配戰,首先我們從鳥嘴潭的故事說起。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集集攔河堰,雖然叫做堰,卻是全台灣取水量最大的水庫,每日供水量達40噸以上,其中有八成以上供應六輕!自從集集堰啟用以來,濁水溪在下游冬季出現乾涸揚塵,也就是沙塵暴現象,更嚴重的危機還在湖山水庫啟用後,更加速了濁水溪朝向沙漠化發展。下游乾旱或地層下陷,或許設壩截流不是唯一原因,卻是推波助瀾的因子,而未來在烏溪截流,引水至鳥嘴潭人工湖之後,學者擔心被集集堰和鳥嘴潭夾在中間的彰化南投,甚至台中一帶,可能會更加乾燥化,到底整個中部地區的水資源,出現了什麼樣的危機?
香瓜,要認真照顧,在這個生長的過程,一定要有水,一定要給它水,香瓜才會漂亮!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屏東縣滿州鄉港口村,位於台灣東南部,緊鄰著太平洋,村內有名的景點包括港口吊橋、佳樂水、以及李安電影取景地白榕園,不過罕為人知的是,這裡也是一個小漁村,尤其每年的清明到端午節之間,飛魚洄游至此,更是村民們忙碌的時期。天氣好時,傍晚漁船就會出海捕魚,夜晚回港,新鮮的飛魚就得馬上處理,隔天再攤開來晒成一夜干。不過近年捕魚收入不穩定、年輕人外流,港口村也轉型發展生態旅遊,試圖為村子找到一條新的路,今年的飛魚季,他們也把遊客帶進來,藉由了解在地文化的深度體驗,創造遊客與小漁村的雙贏。
溪水悠悠流向太平洋,港口吊橋是恆春半島的著名景點,滿州鄉的港口村,沒有墾丁大街的喧譁,反而多了一分寧靜,純樸的小漁村,依山傍海,景緻宜人,每年清明到端午這段期間,村民們都非常忙碌。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手搖飲料市場每年產值達好幾百億,尤其夏天,競爭更是激烈,不過大多是連鎖店。桃園龍潭一個32歲的年輕人曾子和,一次在中國大陸遇到的龍潭同鄉,竟然不知道家鄉就有產茶,讓他興起了要推廣家鄉茶的想法。龍潭茶在經歷了一番起落之後,現在業者大多轉型做高單價的東方美人茶和台茶十八號,一斤要價兩、三千元,於是曾子和開了手搖飲料店,讓大眾用銅板價,就能喝到龍潭好茶,想拓展不同客群,也企圖顛覆手搖飲料市場,只是自創品牌成本高、勁敵環伺,如何與人競爭、又如何走過那每天一開門就虧錢的時期呢,一起來看。
一杯接一杯,雙手沒停過,趕著要把茶飲送到客人手上。夏天,是手搖飲料店的旺季,不過這家的茶,很不一樣。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高房價讓許多人叫苦連天,但這都比不上香港的慘況,根據調查,香港人得不吃不喝18年才可買房,香港已連續7年蟬聯全球房價最難負擔城市。樓價高不可攀,居住面積也越趨狹小,「蝸居」可不是謙詞,兩夫妻住兩坪半,司空見慣。面對長期惡化扭曲的房市,香港政府束手無策。
跟著岳先生走進租屋處,他和太太就擠在這個狹小空間生活,不到兩坪半,一個月租金要兩萬八新台幣,和七年前相比,漲了兩倍多,佔岳先生收入的一半以上,負擔沉重。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鬧區小店林立,百花齊放,本是香港的城市景觀,但在地產炒作、店租狂升的情況下,深具在地特色的傳統小店經營環境越來越惡劣,即使以服務公共房屋居民為主的領展商場,也陸續被大型連鎖店攻占,傳統小店在夾縫中求生存。在領展轉售部分商場後,更有不少小店鋪被新業主趕盡殺絕,使得香港社會湧現一波小店倒閉潮。
香港銅鑼灣是相當熱鬧的地區,但是想要在這一區開店,可得要有雄厚資金,才能夠在這裡生存,因為根據一項數據顯示,這裡的平均店租是全球第二高,在銅鑼灣一坪月租平均要25萬6千元新台幣,如果是在全台灣最貴的台北忠孝商圈來說,差不多是月租2萬新台幣,也就是說在銅鑼灣租店鋪一個月,在忠孝商圈可以租到一整年。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2015年的糧食自給率是31.37%,但若分大類來看,蔬菜、水果自給率有87%以上,肉類也超過八成,水產更是超過153%,然而香港蔬菜自給率甚至連2%都不到,連面積比香港小的新加坡都逾4%,香港可說幾乎沒有農業。為了城市發展,新界的農村漸漸消失,新界粉嶺馬屎埔村就是其中一個被迫遷的農村,不過村民和農友成立「馬寶寶社區農場」,發展出成熟的城鄉共生的農業模式,用實踐來告訴政府「香港該如何」。其實不管居住或是農業問題,終歸扣連到土地問題,關心土地議題的年輕人組成「本土研究社」,他們發現,香港不是土地不足,而是分配不均。
一條馬路劃開城市與農村,而都市化發展的那條線正步步逼近農村。新界粉嶺馬屎埔村,一個連香港人都不太熟識的農村,高峰期有七百多戶,現在只剩下約一百戶,複雜的土地歷史背景,讓小農民租戶對上大地產商,農業永續與土地開發的衝突不斷。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以往總是快速發展,將老舊的一切迅速汰換,但這幾年開始,有香港人意識到本土文化保存的重要。老城區西營盤是香港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因過去交通不甚方便,仍保留了完整的香港舊時風光,不過兩年前隨著地鐵站開通,地價租金飆漲,原有的老店鋪、舊街道慢慢消失,最近更有酒店計畫進駐住宅區,地方民間組織「城西關注組」發起反對連署,面對社區大轉變,他們不甘只留於緬懷,希望透過行動喚醒居民意識,共同關心社區發展。
這個是水晶,水晶石頭來著。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東縣鹿野鄉有福佬、客家、阿美族及外省人這四大族群,但其實舊名鹿寮的鹿野鄉,早年還居住了一個很大的族群,梅花鹿,但由於人們的獵捕加上環境的破壞,自從民國58年最後一隻野生的梅花鹿在東部的山區消失後,鹿野就徒留其名,再也看不到一隻野鹿了。民國97年永安社區開始復育梅花鹿,經過2年多的努力,總算讓梅花鹿再次在監獄的草坪奔馳,成了活的環境教育教材,也軟化了受刑人的心,意外成了台東外役監獄的特色和鹿野的私密景點。
來到鹿野鄉你會想到什麼?飛行傘?熱氣球?滑草。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是香港主權移交20週年,自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正式由英國移交中國後,香港實施了所謂的「一國兩制」,從英屬殖民地身分,轉變成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這20年來香港的政經、社會、文化、語言變化是什麼?香港經驗又有什麼能給台灣做為借鏡的呢?在這兩集節目中,一起去關心。香港自實施一國兩制之後,選舉制度原本要漸進式朝向普選改革,民眾也期待2017年的第五任特首,可以從原本的委任選舉制,正式改為普選,但是2014年中共人大常委會,正式否定了過去的普選承諾,再加上無論是政治、生活、甚至是資源,香港都長期過度傾中,廣大民怨終於引爆了長達79天的「雨傘運動」,民眾高喊著「真普選」與「香港自決」,雖然香港的民主浪潮在當時達到了巔峰,但香港政府與背後的中國政府,卻仍是不為所動,甚至對於政治活動更加緊縮,也導致親中的建制派,與支持民主的泛民主派對峙。今年3月底的特首選舉,依舊是由親中色彩濃厚的林鄭月娥當選,儘管對政治失望,也不看好香港的未來,但多數的香港人仍認為,「一國兩制」是對香港最大的保障,這樣的矛盾與焦慮,也讓曾被譽為「東方明珠」的香港,光芒衰弱不少。
簡單又不失隆重的升旗典禮,每天都在灣仔的金紫荊廣場前舉行,而中國遊客更是喜愛在一旁「永遠盛開的紫荊花」雕塑底下拍照。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主權移交以後,中文課程教育改革一直成為香港教育局的重點,2008年推出撥款計畫後,香港「普教中」學校數量開始上升,所謂「普教中」就是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取代母語教學,2016年全港有73%的小學和30%的中學推行普教中。這樣的教育政策,加上中國新移民不斷移入,有人擔心普通話有朝一日將取代廣東話。事實上,早年廣東話的普及,也迫使香港的客家話、圍頭話等本土語言迅速衰退,如今在香港通曉客家話的客家人約三十萬人,約占總人口數的4.2%,以客語作為慣用語的人才0.6%,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便積極保存、推廣客家話,這些廣東話、客語皆流利的香港客家人,如何看待廣東話的未來發展趨勢呢?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一起來看香港語言的變化歷程。
這牆上寫著很多時下香港年輕人流行的潮語,每一個詞彙要香港人才看得懂,當然他們說的廣東話代表著他們的文化、生活以及歷史在內,不過隨著中國的手越伸越進來,北京話、普通話在這裡是越來越普遍了,那麼未來廣東話代表的香港文化,是否會像現在正在維修的潮語牆般,越來越不清晰呢。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除了政治上的矛盾心態,在生活方面,幾乎沒有任何資源的香港,不管水電物資或是農產等民生必需品,都得仰賴中國供給,但這樣看似緊密的兩地關係,卻因為中國學生到香港讀書的「跨境就學」、中國籍父母到香港待產的「雙非」(父母皆非香港人)爭議,再加上低落的中國遊客素質,與大量的水貨客搶購香港民生物資,屢屢造成港中之間的衝突,所謂的「港中情結」成了香港主權移交之後,始終難以解決的課題。
梁訊姻、黃啟文拿著童書,陪他們一歲半的孩子Jordi,邊玩遊戲邊認識蔬果名稱,希望孩子快樂成長。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委會為了舒緩季節性缺工,今年初推出「農業專業技術團」計畫,希望培訓生力軍,目前在台中石岡、高雄大樹、屏東南州等三縣市試辦,總共培訓出90位合格的農業師傅,且經過農業改良場技術訓練十天。由於打出月薪可達四萬元,包含勞務薪資、獎勵金、務農基金、交通津貼等,因此吸引不少人報名參加,今年四月開始已經正式派工,但農委會統計台灣全年性缺工每年有1萬多人,季節性缺工則是9萬多人,這項計畫對缺工問題能有多大幫助呢?過去推出外役監、假日農夫團、以及結合勞動部推出的農事服務團、加上今年農業專業技術團,若只有一兩年的補助,計畫結束後是不是又面臨同樣問題?一起來關心。
要採收鳳梨,這個,掀起來,這黃的就可以採,這樣放旁邊,然後若是看起來還沒有好,就把它蓋回去,不然會壞掉,這樣了解嗎,有,這個色度就可以採了,對,開始,好開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政院將「客家浪漫台三線計畫」納入前瞻計畫,編列了四年特別預算共20億元,同樣也有台三線經過的南投縣也想爭取,但因為國姓、水里兩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並不在台三線上,最後並未放進台三線計畫裡,引起不少南投客家鄉親跳腳。從去年開始,南投縣客家事務主管機關文化局推動了「六星客庄整合營造旗艦計畫」,一方面自己做,一方面希望中央政府別忘了南投!長期以來,地方發展,尤其是社區,往往依賴政府給予經費補助,雖然這是政府責任,然而沒有列入台三線,地方自己來做,是否也足以撐起族群發展所需?或是說,面對逐漸凋零的客庄社區,如何在補助以外,找到發展之路?
趁著休園日,村長陳永松拿起拖把擦洗玻璃吊橋,這座坪瀨琉璃光之橋,是在南投縣信義鄉自強村,觀光事業的好壞,與全村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峨眉有一座天主堂,早年生活困苦,村民們都會來這兒領麵粉等物資,經濟條件改善後,天主堂的門也關了起來。夾在北埔、南庄兩大觀光重鎮中間的峨眉,人口只有五千多,沒有便利商店、沒有工廠,長期被忽略,卻也因此保有天然的樣貌。為了讓更多人看見峨眉的美,也希望在保有原貌之外,能有些不同的發展,在地人姜信鈞成立了月眉文化協會,推展社區事務,還借用天主堂作據點,閒置了二十年的天主堂,大門再度打開,繼續它的社會關懷功能,近年更透過網路宣傳,結合市集、餐會、在峨眉住一晚等活動,把都會年輕人給帶了進來,許多人因此第一次踏上峨眉的土地。
窯火正旺,師傅每天都要燒柴四個小時,才能開始烤麵包。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透過吃的、用的,這些最日常的事物,能夠從有趣的觀點深入了解庶民歷史。今天帶大家到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有100多萬客家人,占了總人口5%左右,在當地華人中,更是占了20%以上。以往說到馬來西亞客家人較多的地區,我們較常說到沙巴、怡保,而在首都吉隆坡南邊大約一小時車程的森美蘭州,客家人是當地華人中最大的族群。今年客家電視台和馬來西亞紀錄片團隊合作,深入森美蘭州,探訪當地客家人從事的傳統產業以及飲食文化,也記錄他們所遭遇的挑戰。首先要帶大家來看的,是藥材與打鐵這兩個產業。早年森美蘭州客家人是有句順口溜是這麼說的:「做過藥材打過鐵,什麼生意都無做得」,說明從前這兩行生意,因為和民生息息相關,可說穩賺不賠,然而就跟台灣一樣,近年來,面對西醫發達以及塑膠製品的普及,這些賺錢的產業也逐漸夕陽化。
響亮的打鐵聲迴盪在不算大的白鐵舖裡,就看老師傅拿著鐵鎚慢慢的敲,將鐵皮的邊緣一點一點翻捲上去,穿進鐵線最後再收邊,就是一片又一片客人訂製的「零件」。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下來要看的芙蓉市客家人從事的傳統產業,是裁縫和磅秤店。這兩樣行業早年在馬來西亞同樣也是很熱門的工作,尤其上個世紀70到80年代,訂做一件衣服,是經濟能力的展現,更是一種潮流。磅秤則因為市場做生意的需要,也是賺錢的行業。然而成衣業興起加上網路的發達,民眾什麼都上網買,裁縫店、磅秤店也難以經營。裁縫業者坦言後繼無人,等店裡老夥計不做了就要收攤。而磅秤業者則在十多年前就開始轉型。除了保留傳統店鋪之外,也開始做起大型磅出租的生意,延續老行業的生命。
踩著骨董裁縫車工作著,這個大男人的背影令人感覺有點突兀,他是這家裁縫店的老闆,陳福光。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客家族群飄洋過海到馬來西亞討生活,也將不少家鄉的好味道一同帶下南洋。先來看釀豆腐和木耳炸肉。在馬來西亞,只要是賣客家菜的餐廳,幾乎都吃得到這兩樣料理,算得上是家常菜。但在早年物資缺乏的年代,炸肉可是逢年過節的大日子才會有的菜色。而釀豆腐更是當地客家人過天穿的基本料理,飲食中也蘊含了南洋客家人,對傳統文化的思念與尊崇。
接近中午時分,廚房裡的一片忙碌,備料、炒菜。這位穿著汗衫、戴著眼鏡,瘦高斯文的男子,就是這家餐廳的老闆謝鎬鍏。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