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滿州鄉港口村,位於台灣東南部,緊鄰著太平洋,村內有名的景點包括港口吊橋、佳樂水、以及李安電影取景地白榕園,不過罕為人知的是,這裡也是一個小漁村,尤其每年的清明到端午節之間,飛魚洄游至此,更是村民們忙碌的時期。天氣好時,傍晚漁船就會出海捕魚,夜晚回港,新鮮的飛魚就得馬上處理,隔天再攤開來晒成一夜干。不過近年捕魚收入不穩定、年輕人外流,港口村也轉型發展生態旅遊,試圖為村子找到一條新的路,今年的飛魚季,他們也把遊客帶進來,藉由了解在地文化的深度體驗,創造遊客與小漁村的雙贏。
溪水悠悠流向太平洋,港口吊橋是恆春半島的著名景點,滿州鄉的港口村,沒有墾丁大街的喧譁,反而多了一分寧靜,純樸的小漁村,依山傍海,景緻宜人,每年清明到端午這段期間,村民們都非常忙碌。

尾巴會左右甩動,然後就會受到驚嚇,然後就飛離海面大概50公分,可以飛一、兩百公尺。

飛魚是季節性的洄游魚類,是港口村民重要的經濟來源。

[滿州鄉港口社區 解說員
古清芳(客籍)]
很久了,從我的阿公的那一代,可能更早都在抓,我們其實早期虱目魚的產業是更重要啦,但後來,就換成飛魚,因為飛魚早期也在抓,但飛魚那個其實收入沒有虱目魚那麼大,只是後來虱目魚被人工養殖成功之後,全部的收入來源就是捕飛魚啊,芭蕉旗魚跟鬼頭刀。

熟練的片開飛魚、去除內臟,哪一刀該下在哪,都已有SOP。

[滿州鄉港口村 村民
張潘麗妹]
先把魚翅剪掉,剪掉再把魚鱗去掉,魚鱗去掉後,再把頭切掉,頭切了之後,再從這魚背的地方剖半。

處理好的飛魚,一片片攤平,鋪在網子上晒。

[滿州鄉港口村 村民
張潘麗妹]
這個還要用鹽、用酒,下去泡鹽水,去泡這樣,隔天再拿出來退冰,再攤開來晒,晒一整排,要再翻啊,要再把它翻過來這樣晒,現在再把它翻過來這樣。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港口村的飛魚產業、同時推廣生態保育,這幾年港口社區都會辦體驗活動。

[滿州鄉港口村 船長
王文政]
我們在抓魚就是抓牠的習性就是,我們下午差不多五點多到六點就出海,到漁場的時候才下網,下網下下去的時候,下好的時候,也剛好天要黑了,太陽要下山了,剛好就是飛魚這個習性牠會追著光跑。

雖然無法出海,但聽著船長生動的解說,彷彿親臨現場。

傍晚牠都是從外海游進來比較多,所以牠這樣來的話牠會撞進來,撞,牠就這樣左右一直搖 掙扎,有時候會被漁網包起來,有時候是,轉好幾圈、穿過網子溜走。

豐富的抓魚經驗,讓分享更加沒有距離。

這個白翅仔比較透明,黑翅仔就比較深藍色,深藍色靠近紫藍色這樣,白翅仔身體會比較長,身體會比較長,黑翅仔,身體比較圓。

[遊客
高玉騏]
因為之前都在大賣場都是看到小隻的那種飛魚,今天來這邊才看到,欸,他們有分白的、黑的、大的、小的這樣子。

[遊客
張寶華]
飛魚最有名的就蘭嶼嘛,但是蘭嶼要跑一趟,機會比較難,這裡離我們高雄的話還算容易,今天這些讓我覺得真的比我事先想像的,收穫得還要多。

不只聽解說,還可以自己動手操作。

一定要馬上殺,你如果是沒有馬上殺,牠到明天的時候,就會很難殺,牠會風吹之後,這魚鱗,會乾掉、黏在一起。

[遊客
高玉騏]
我覺得有實際體驗,比就只是在書上看看講講,還比較,小朋友容易記得,比較會真正的體驗到,有那個感受。

為了讓外地人更深度體驗在地,他們還邀遊客在村裡住一晚。

[滿州鄉港口社區 解說員
古清芳(客籍)]
是希望他們也能了解在地的文化、生活,然後也可以做一些環境教育的宣導,然後也讓他們體驗一下,我們當年漁民的辛苦,如何去捕捉飛魚。

[滿州鄉港口社區 解說員
曾鳳珠(客籍)]
是不是這樣搭配就是比較適合我們當地的生態旅遊,又可以促進我們現在飛魚季節到了,可以幫我們好像推銷我們的農產品一樣。

飛魚在鍋裡煎得滋滋作響,其實飛魚從頭到尾,除了鰭之外,都可以利用。

[滿州鄉港口社區 解說員
曾鳳珠(客籍)]
牠裡面的卵,一斤也要五百塊,腸子一斤兩百塊,然後一夜干一公斤,我們都,到目前為止是賣三百塊,所以,還有魚鱗,以前魚鱗也不知道要吃啊,現在可以做膠原蛋白啊,以前我在講,一斤沒有三十塊,現在你看,整尾全部有用。

有了冰箱和宅配,也增加了飛魚銷量。

[滿州鄉港口社區 解說員
曾鳳珠(客籍)]
我們不怕賣不出去,是怕沒有貨而已,以前沒有宅配,所以沒有辦法銷到外面,現在有宅配了,就有辦法銷到外面。

飛魚產業看俏,但近年漁獲量減少,加上捕魚收入不穩定、年輕人外流、無人接續等,都是小漁村正面臨的困境。

[滿州鄉港口村 船長
王文政]
沒辦法啊,有的抓得比較好、有的抓得比較不好,當然沒辦法過生活,他也是要上班啊,上班就比較穩定,討海,也不是說很穩定,像我們港口村,像我,差不多我這一輩的,差不多,十來個而已。

[滿州鄉港口社區 解說員
古清芳(客籍)]
傳承就是很少,都是老漁夫了,就像剛剛那個文政他們還算不錯,有傳承到父親的,像老船長也很會抓,他沒有兒子去繼承,所以我想將來應該也還是會沒落啦,(所以這方面會擔憂嗎),當然會擔憂啊,因為這也是一個恆春,甚至港口(村)的特色啊。

老一輩的經驗怕無人接續,漁村沒落,力求轉型。

[滿州鄉港口村 船長
王文政]
像我們社區這樣,你去上課,上課取到解說員(資格)這樣,這樣結合,這樣就加一個收入,年輕人比較留得住,不然我們這裡的年輕人都外移啊。

[滿州鄉港口社區 解說員
古清芳(客籍)]
我們大概推了三、四年了,那個飛魚季,就是,一直要結合觀光,然後帶動一些人潮進來啊,不然早期其實飛魚就是,自己抓、自己賣,沒有一個統一的窗口。

結合社區資源,規畫觀光體驗遊程,吸引外地人進來,村民多了一項經濟來源,小漁村也多了一條可以發展的路。不只是吃魚,也導入生態觀念,更認識、更了解,遊客也才更會對這塊土地、及它的文化,多分關懷。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