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以農立國,人稱五穀爺的神農大帝,也被尊為農業守護神!每年農曆4月26日是神農大帝聖誕,各地都有慶祝活動,尤其主祀神農大帝的龍潭龍元宮,不僅有神豬比賽、傳統三獻禮儀式,還有在地青年透過舉辦走讀活動,帶大家認識這個百年信仰,以及龍潭生活樣貌的變遷。另外,在花蓮玉里已經有74年歷史的春日五穀宮,也在疫情後再度舉辦神農祭!來看這兩地的神農大帝聖誕有什麼文化特色。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影片提供 神龍鬧鎮策畫團隊
0001-0006
你從龍門進就鯉魚躍龍門,改變了你的身份地位,那進到裡面去求神保佑,或者是求神解厄,最後從虎門出,就是出虎口。
廟前擠滿了人,廟裡也一樣,桌上擺放了滿滿豐盛的供品,全都是鄉親的心意,這裡是主祀神農大帝的龍元宮,是龍潭在地的信仰中心,每年到了農曆4月26日,神農大帝聖誕,總是熱鬧非凡。
龍潭龍元宮主委 林錦浪(左)
龍潭有32個里,有21個里的人來拜,像點燈這些,連美國、還有日本,各國都有人來點燈。
臺灣以農立國,早期對農業相當重視,對於農業守護神神農大帝更是如此,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工業發展起來,盛況已不若以往。
龍潭龍元宮主委 林錦浪(左)
以前,像是現在輪到上林村,上林村家家戶戶全都會殺大豬,來這店面拜託說,這讓我放什麼什麼的,所以家家戶戶殺雞殺鴨,現在都沒看到了,我記得以前(農曆)4月26日,殺豬公的,東龍路,還有龍元路都擺得滿滿的,現在時代工業社會,老人家也不在了,年輕人越來越少,所以今天才6條豬而已。
影片提供 神龍鬧鎮策畫團隊
0157-0208
為了延續這項傳統,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神農文化,龍潭有在地青年團體,特別選在神農大帝聖誕的這天,舉辦廟口走讀活動,帶著大家認識這個龍潭的百年信仰文化,也認識龍潭生活樣貌的變遷。
神龍鬧鎮行水讀庄企畫人員 葉子維(左)
那在我們走讀活動早上的一開始,就先讓大家在透過儀式的現場,來認識龍潭的信仰文化,透過這樣一個小時的觀禮活動,再帶大家到街區上走讀,會讓大家對於龍潭的信仰、人文、歷史,會更加的有感覺。
影片提供 神龍鬧鎮策畫團隊
0223-0245
九叩首,總共九叩首了,他是三跪九叩,就是這個。
過程中,很重要的就是傳統三獻禮儀式,透過導覽老師的解說,讓參與的遊客能夠更加了解內容,也才能更為融入。
他是復位,就是到了,他才把最後一個字位把它講完,那你聽起來好像感覺很奇怪,其實那個就是復位兩個字而已。
文史工作者 徐鳳園(右)
影片提供 神龍鬧鎮策畫團隊
0308-0317
有一個重點不一樣就是要看它的三獻禮,行三獻禮其實很多人都有看過,但是不了解它當中是做什麼事情,尤其司儀又是用客家話講,那很多都聽不懂。
遊客 藍清水(左)
三獻禮平常比較少,要有大的祭典的時候才會出現,所以今天看,一方面在那邊,徐老師,人家邊進行的時候就邊解說,所以我們就對那個古禮,就有更深刻的了解。
以前最簡單的時候,就是用一個嗩吶而已,最簡單喔,就是嗩吶,那這個樂器聲音夠高亢,而且是莊嚴性也有。
神龍鬧鎮行水讀庄企畫人員 葉子維(左)
像我們地方青年在參與這樣神龍鬧鎮的活動,其實過程中都要跟廟方有很密切的連繫,那也是在透過這樣的連繫,還有工作的溝通過程當中,都讓我們更加的深入去認識,龍潭在地的信仰文化,那從中其實跟長輩們的互動,也達到很多傳承的過程。
神龍鬧鎮行水讀庄,從老城區開始,沿著龍潭的水文,一路延伸到大北坑,除了神農聖誕廟口走讀,還有池畔走讀,或是以文學、農藝為主題的活動,從不同角度去探訪龍潭的人文歷史及生態。
神龍鬧鎮行水讀庄企畫人員 葉子維(左)
那我們神農鬧鎮其實最主要的核心目標跟精神,就是透過在地文化習俗的傳承,那還有,讓在地的產業,能夠持續創新,讓龍潭這邊變成大家一定要來走訪的經典城鎮。
文史工作者 徐鳳園(右)
會挑幾間比較有意思的,就是說,冰店啦,還有中藥店這些來認識,因為它和前面的五穀爺的藥籤文化會有關係。
凳子特殊的結構,比較寬,比較寬,對,就前後比較寬對不對,然後它也,有的地方它會做得更高一點。
文史工作者 徐鳳園(右)
因為龍潭街上以前中藥店就十幾間,五金行也是差不多有十間左右,其他的就雜貨店、米店,賣布的,做衣服的這些店,所以說,農業時代還是很多的,就是五金行和中藥店最多。
影片提供 神龍鬧鎮策畫團隊
0542-0546
龍元宮週邊店家林立,整個商圈的發展,其實都和廟有很深的關係,也和龍潭人的在地生活有很深刻的連結。
那這樣的一個雜貨店,你看在這一條街上,絕無僅有的,只剩下這一家了,你看它賣的是什麼,你看它賣斗笠啦,然後一些乾貨,對不對,那其實它不是靠這個來賺錢,它是來做溝通的,他說,阿斗伯還在嗎,還有來嗎,那個老先生、那個老太太還有沒有來你這裡買東西,有沒有來你這裡買東西,這個是他們的,以前沒有社群媒體的群組,這個就是一個群組,他們之間的友情的橋梁,就靠這個雜貨店來溝通的。
龍潭龍元宮主委 林錦浪(左)
以前這後面也全部都是茶園那些,廟一蓋下去,整個就熱鬧了起來,人氣全都拉過來了,(他們)會帶外地人,來我們這裡參觀,還有我們的歷史說給大家聽,所以我們龍元宮五穀爺已經200年,不是用木頭去刻的,是用泥塑的,泥塑的。
神龍鬧鎮行水讀庄企畫人員 葉子維(左)
影片提供 神龍鬧鎮策畫團隊
0721-0732
明年也將適逢建廟200周年了,所以我想對龍潭人從小到大的記憶而言,來廟口這邊參拜,都是大家童年,還有一路成長過程當中的記憶,生活記憶,甚至還住在龍潭的街區的鄉親們,都還是會持續來龍元宮參拜,所以可以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站在這邊就是要讓你們看說,這個是一戶人家,到紅綠燈那裡,一戶人家,這邊是從這裡,看到那個公園,那那個公園盡頭,就是庄役場,就是以前的鄉公所,以前是鄉公所,那我們現在的這個方向,就是45號這邊,就這邊整個是一個市場。
藉由神農大帝聖誕,帶著大家從廟出發,再擴展到街道,連結到其他故事點。
那這邊也是一樣,這邊是早早就有南龍路,有南龍路,有龍元路,那他們這一戶人家,這個長度多少呢,沒有拓寬之前,大概就是在90到100公尺,就一戶人家,所以它中間怎麼樣,一定有天井。
遊客 藍清水(左)
我今天來跟著徐老師走這一圈,我發現,龍潭很多故事,很多以前的故事,特別是因為徐老師是本地人,所以他說出來的故事,是很多我們外地人,看網路啦,不然就是看什麼資料,不然就聽人家上課,聽不到,所以全部很多秘辛,所以我們聽起來覺得很有意思。
遊客 張小姐(右)
因為老師是在地的,然後他可能小時候有在這邊讀書,然後其實很多可能在這邊的居民,他都是認識的,他走到哪都有他的故事可以說,這跟一般的走讀不大一樣的就是,他們有各自的故事,然後透過這一個老師,然後他帶給我們一些不同的感受。
每個地方,都會有自己的廟宇與廟口,信仰在生活中,留下許多獨特的人文風景,隨著時代變遷,不斷的演變發展,就像同樣供奉神農大帝的花蓮玉里五穀宮,在神農大帝慶典這一天,甚至還有原住民一起共襄盛舉。
法師以客語誦讀疏文,帶領眾多農民信眾虔誠上香,春日五穀宮最早是在民國38年建立的,是當地客家移民,從前山苗栗公館的五鶴山五穀宮分香而來,經過多年的集資才興建完成,是玉里河東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信仰據點。
玉里鎮五穀宮董事長 曾錦昌(左)
(我)差不多5、6歲那時開始建廟,到43年才完成,因為村莊內的人口少,這裡全都是農民,收冬之後出去募捐,一個人3包、2包穀這樣收來,賣的錢再請師傅來(建廟)。
距離上次108年到現在,五穀宮已經因為疫情,整整4年沒有舉辦祝壽慶典,今年擴大辦理成神農文化祭,恢復傳統祭典,也增加藝文表演,廣邀各地民眾參加。
社區民眾 黃羨喜(左)
對地方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現在年輕人離開農村,漸漸的會對我們的客家文化,對這樣的五穀爺的信仰,會慢慢的沒接觸,透過這樣的祭祀過程,我想有辦法將年輕人拉回來。
外地民眾(右)
(從苗栗過來這樣),對,我坐火車來,(會很遠嗎),不會啦,5個小時就到了,(祭典)很熱鬧,這裡這麼寬闊我不想回去了。
一早8點,20多輛車的遶境隊伍,就在玉里鎮春日、德武兩里,廣達數百公頃的田野間穿梭。
我們5點就起床了。(這麼早。)
慶祝疫情後恢復舉辦神農祭典,五穀宮遶境車隊,特別去到各個部落巷弄,還與在地祭祀太陽神的天台宮合作,共同出巡。
玉里鎮五穀宮總幹事 黎玉雄(左)
春日五穀廟,到這馬泰林(部落)再到松浦,松浦因為有一個太陽公(神),它跟我們交流,所以說我們去那裡順道請它們的太陽神,跟著我們的車,跟著我們回來。
值年副爐主 徐秋發(左)
就是需要太陽,太陽公(神)來,讓我們的稻子這些才會比較快黃,好收割這樣子。
雖然今年春日地區有50公頃稻田,因為去年918強震,震毀水圳,而不得已休耕,沒有收成,地方也希望藉著這次祭典,加上整建工程如期進行,下半年的耕作能夠順利恢復。
農田水利署花蓮管理處處長 張麒瑋(右)
那在春日地區,其實它是我們太平渠的末端,在今年也能夠順利完成,那今年度的二期供灌,也能夠如期展開沒有問題。
春日里里民約有1200人,5成以上是阿美族,客家人和河洛人則分別排第2和第3位,遶境之後的客家民俗技藝表演,有不少原住民信眾也一起參與。
表演者 栢國城(左)
我剛才唱的歌叫做快樂的耕田人,但是我有將它改編這樣子,因為我是老揹少,老揹少就是公揹婆。
玉里鎮春日里里長 陳青廉(右)
我們五穀宮,是我們閩客鄉親的宗教信仰中心,但是除了我們閩客鄉親來祭拜之外,我們原住民也非常多的人信奉。
做為玉里在地歷史悠久的客家信仰據點,五穀宮廟方也表示,希望延續這樣的活動規畫,帶動更多社區青壯世代共同參與,也藉由活動來推廣東部的客家文化,更要讓大家看見族群共融的可貴。
採訪/撰述 林秋伶、黃小琪
攝影/剪輯 江長銘、黃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