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主權移交以後,中文課程教育改革一直成為香港教育局的重點,2008年推出撥款計畫後,香港「普教中」學校數量開始上升,所謂「普教中」就是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取代母語教學,2016年全港有73%的小學和30%的中學推行普教中。這樣的教育政策,加上中國新移民不斷移入,有人擔心普通話有朝一日將取代廣東話。事實上,早年廣東話的普及,也迫使香港的客家話、圍頭話等本土語言迅速衰退,如今在香港通曉客家話的客家人約三十萬人,約占總人口數的4.2%,以客語作為慣用語的人才0.6%,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便積極保存、推廣客家話,這些廣東話、客語皆流利的香港客家人,如何看待廣東話的未來發展趨勢呢?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一起來看香港語言的變化歷程。
這牆上寫著很多時下香港年輕人流行的潮語,每一個詞彙要香港人才看得懂,當然他們說的廣東話代表著他們的文化、生活以及歷史在內,不過隨著中國的手越伸越進來,北京話、普通話在這裡是越來越普遍了,那麼未來廣東話代表的香港文化,是否會像現在正在維修的潮語牆般,越來越不清晰呢。
老師進到教室,學生起立用標準的普通話問安,這堂中文課不用香港人慣用的廣東話、而改用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這在香港被稱為「普教中」。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香港傳統名校培正中學,推行普教中十多年,就是希望提升學生普通話聽和說的能力。
[培正中學中文科 老師
李敏儀]
(學生)他在聽說普通話方面會有進步,他起碼對這種語言不會感到抗拒。還有就是說如在寫作方面,我們發現,他的那個方言混夾的毛病會減少。
[培正中學 校長
譚日旭]
現在因為內地來的遊客,還有移民也越來越多,很多時候都聽到普通話交談的。(學生)沒有好的普通話的溝通的能力,他們畢業以後,他們很吃虧。
事實上,1999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就提出以「普通話教中文」的目標,但實行困難,並未普及,直到2008年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斥資2億元推行「普教中支援計畫」,普教中學校數量才上升,去年有超過50%、510間中小學實施「普教中」,根據「港語學」調查,2016年全港有73%的小學和30%的中學推行普教中。然而學界對全面推行普教中未有共識,推行成效至今仍有爭議。
[香港大學中文教育研究中心 名譽總監
謝錫金]
一個普教中的,從來都沒有那個研究報告,提出那個實證性的報告說,真的有幫助我們學生的語文水平,反而是我們一直用廣東話來教那個中文,我們的語文水平是全球最好的。
[培正中學 校長
譚日旭]
推普教中反對的(家長),怕他的孩子普通話掌握得不好,影響他的中文課的成績,怕吃虧,但是也有很多家長能夠看長遠一點的,就是知道你將來兒女如果掌握普通話掌握不好的話,將來是吃大虧。
長期關注香港中文教育的學者謝錫金不反對「普教中」,但他認為,從小學一年級就實施,操之過急,會窒礙孩子的學習發展,甚至可能因為家長普通話能力不夠好,而使得家庭教育從孩子的學習歷程中「被迫退場」。
[培正中學 學生
鄭思律]
像現在我看看我妹妹,她平常在一些默寫或者是其他考試的時候,爸爸媽媽也不能、不太能用普通話跟她溫習。
[香港大學中文教育研究中心 名譽總監
謝錫金]
如果家長跟這個社會不了解,那個廣東話的重要性,慢慢就消失了,他的祖父母跟他的孫兒不能溝通,沒什麼好的文化(傳承),所以說,斷了一個地方語言呢,就是把這個文化都抹掉。
儘管上著普教中的課程,但無論課堂或下課時的互動,學生們仍習慣用廣東話交談討論,即便目前香港近九成市民的慣用語仍為廣東話,但隨著普教中的推行,加上中國新移民不斷增加,不少人未雨綢繆,擔憂有朝一日廣東話會被普通話取代。
[香港立法會 前議員
梁頌恒]
我們的第一語言是廣東話,你用華語來教我們中文,就像用那個法文來敎我們英文這樣子的概念。
[香港市民
黃啟文]
每一個學校大部分都已經用那個普通話教學,其實慢慢地滲透,讓我們廣東話慢慢地,慢慢帶走。
[培正中學中國 學生
柁 鈴]
因為現在香港畢竟大多數的同學,他們都是以廣東話為主要的交流的語言,然後而且現在也有很多不同的機構,都在提出要怎麼樣保育這個文化,就是怎麼樣傳承廣東話,所以我相信各方都應該其實對這個已經非常警覺,然後就不會讓這件事發生的。
[電影《十年》片段提供 佳映娛樂]
在中國遭到封殺的香港獨立電影《十年》,其中一個短片《方言》構想2025年後普通話在香港成為官方語言,廣東話則被邊緣化,甚至出現計程車司機因說不好普通話而被排擠的情況。
[電影《十年》 監製
伍嘉良]
為什麼我們的語言就是被一個莫名奇妙的,就是因為主權的回歸之後,而且不是單單推行,就推行一些普教中,就是沒有再發揮、發揚更多廣東話的可愛之處。
[計程車司機]
(大哥現在你們都要學普通話了)?一點點啦,從聽不懂的,現在不講不行,(現在不講不行)?講得不好,講一講,(但還是得學就對了)現在哪裡一樣都說普通話了,我們從前二十多年前搭飛機,沒人講普通話的,現在不說普通話不行啊,你不要做生意了。
廣東話會不會猶如溫水煮青蛙般逐漸被邊緣化,或許還是未定之天,但其實早年廣東話的普及,也讓圍頭話和客家話等香港本土語言快速衰落。
我們兩個都是林村的原居民,首先介紹一下林村。
新界大埔林村是傳統的客家村,這天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舉辦客家話導覽活動,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客家文化、聽見客語。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 會幹事
劉 育]
現在我們就這樣,能夠做多少就做多少啦,所以我們透過好多方法去把它記錄、推廣,舉辦這些好像客家話導賞團這樣,希望將這些語言多些人認識、多些人知道,希望以後多些人關注這保育的問題。
[參與民眾
陳偉玲]
現在的人受教育就通常用廣東話,就沒有用客家話,然後他們就真的沒機會去學習到,然後就不會講。
香港現在以客家話作慣用語言的人僅0.6%,而且大部分年過五十歲,但在1911年,有近一成半的人在家使用客家話,而客語逐漸消逝的原因,同樣,與教學語言的改變有關。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 會長
劉鎮發]
林村來說1952年開始就用廣州話來教學, 以前我們是用客家話教學幾百年,自從五十年代用廣州話教學,再加上電視台、電台,都是用廣州話,然後在下一代就,好像就沒人會講,主要是大人沒想跟小孩子說這樣。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 幹事
劉 育]
這個政府的語言政策,直接就影響這些,原居民方言的消失,客家話你就沒地方用,所以你學到都沒用。
香港客語嚴重流失,但在新界大埔社區中心卻能聽見一群老人家自然用客語對話。
每週一次的客家山歌聚會,意外成為香港客家人交流的平台。
[香港客家山歌研究者
張國雄(客籍)]
他們平常已經不說客家話了,剛才我說了,但是那個山歌給他們一個平台,他們每一個星期他們見面的時候,完全用客家話談話、唱歌。
穿著香港傳統客家服飾,今年八十三歲的李群唱著客家山歌,歌詞忠實還原早年客家人農耕生活的面貌,如同現場報導般完整記錄下來。客家人將自己所聽、所看、所經歷的事件,都唱成山歌,當然其中也保存了道地的客語詞彙。
[香港客家山歌手
李 群]
每首(客家山歌)都喜歡,都喜愛,開心啊,我唱一首,山歌越唱越開心喔。
[香港客家山歌研究者
張國雄(客籍)]
都是唱,他以前、很久以前他聽過的,他是很年少的時候,在耕種這個時候,他的一些東西,它(客家山歌)好像一個寶貴的一個資料,一個資料庫。
即使客家山歌、客家話都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仍抵擋不住無人傳承的現實窘境。
[香港客家山歌手
李 群]
他(年輕人)不學,不學它就沒了,就失傳了,那些老的這些,老的有的唱不了了,有的又上天了。
[李群的兒子
練志平(客籍)]
其實有想過(撿回母語),但是呢,有點困難,因為,畢竟在香港的教育來說,有很多不同的語言要學,譬如說,有廣東話、有英語,還有那些普通話,或是國語。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 會長
劉鎮發]
難啦,主要你想要保存,一定要怎樣呢,一定要家裡大人和小孩講,這個方法是最好的,但是呢,問題到現在為止就是,不到1%的家庭會這樣做。
香港客家人坦然接受客語流逝的無奈,但有心人士仍在語言演變的浪潮中,默默做著近似螳臂當車的客家文化保存工作,然而見證客語被邊緣化的他們,卻樂觀看待粵語未來的發展。
[香港客家山歌研究者
張國雄(客籍)]
平常說話都不能夠講、講不出那個廣東話,要用普通話來講的時候,我覺得就是,廣東話應該會打響那個警號,會消失了,但是現在我沒有感覺到這個,一見面我不會說英語,也不會說普通話,都是說我自己,我們地方的話(廣東話)。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 會長
劉鎮發]
我訪問過好多香港人,都說(不管)學校講什麼話,我都要和小孩說廣州話,這樣來說,你有這樣的心理,廣州話短期之內很難消失。
[畫面翻攝 港語學]
[香港市民
羅家輝]
香港人大部分都比較現實,現實就是他們會學習英文、學習普通話,他們好多人都認為這是比較有用的語言,不過在香港年輕一代,他們有一種比較強大的本土意識,所以講廣東話流失是,是一種趨勢,但是我覺得這個沒有客家話那麼嚴重。
香港人個性務實,連「說什麼話」也擁抱實用主義,有使用價值,就學、就說,學了沒用處,就拋棄、就遺忘,過去廣東話取代客家話,就是這樣的發展歷程。這樣的思維,台灣可不陌生!香港人學普通話是「大勢所趨」,然而為了迎合環境而選擇語言,一旦母語脫離家庭生活,就是不可逆的,雖然現在尚未發生,但不代表危機不存在,畢竟等到察覺事態嚴重,大都已無力回天。香港的客語,台灣的客語,不都是如此?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吳湘屏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