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芎林鄉是米鄉,早期有10多家碾米廠,現在僅剩上山村還有一座80多年歷史的水車碾米廠,原本閒置荒廢,文史工作者調查後發現極具文化價值,動員在地志工投入改造活化,營造成青年返鄉發展的基地。而下山村在日治時代更是生產貢米的地方,過去因為局勢混亂,為了提防盜匪搶劫,極盛時期,芎林鄉內有鄭、張、黃、田四家武獅團,練武強身以保護家園,時代變遷,武獅團消失了幾十年,下山村的張健銨十幾年前號召堂兄弟重整武獅團,還免費開班授課。面對都市計畫的步步進逼,芎林人如何保留自己的文化,一起來看。
師父邊說邊示範,徒弟們個個認真聽講。

把客家獅舞得活靈活現,每個動作都有意義。

[新竹縣客家武獅文化協會
葉振明]
咬草蓆是我們客家人,流連遷徙的時候,有一個一席之地,占有一席之地,就是這個草蓆的意思。

[新竹縣客家武獅文化協會
張進興]
起樁的時候,我們要踏七星步,七星步踏好再來,才開始這樣馬步一直走著去。

整套表演有一定的規範,再加上猴子、沙和尚,更加逗趣。

[新竹縣客家武獅文化協會
張進興]
猴子在樹上看到,那沙和尚他會馴獅子,牠就踏一步就要下來,他也想要和獅子玩啦,結果他的動作比較粗魯,結果就被獅子咬了。

而獅頭的製作也很嚴謹,以前人說,客家獅是從泥土裡長出來的。

[新竹縣客家武獅文化協會 理事長
張健銨]
田裡的泥土挖起來,要做得軟軟的像粢粑一樣,放進去,放進這個模子裡面,幾天後再拆開來,拆開來那個土就四四方方。

等泥土七、八分乾後,再刻出獅頭形狀、裱褙、彩繪等等,工序繁複。

[新竹縣客家武獅文化協會 理事長
張健銨]
我們客家人的獅子有八卦,太極生兩儀,兩儀才生四象,四象之後才生八卦,這個七星是兩邊的護法,這八卦的護法。

台灣光復前,時局混亂,各家族為了保護家產,都會請師父來教武術,最多時,芎林有四個武獅團,現在僅剩張家和鄭家還有。

[新竹縣客家武獅文化協會 理事長
張健銨]
以前的強盜怎樣你知道嗎,我晚上搶你這家,直接說的,他就直接來你這裡搶,各個大家族,就各自會去找人,請師傅來教,我們這就是鄭家教下來的。==ns==

張健銨16、17歲就跟著叔叔學功夫,有時也跟兄弟們到處去表演。

[新竹縣客家武獅文化協會 理事長
張健銨]
晚上吃飽,那時候沒有電視、沒有什麼好看,就看星星、聊天,我叔叔說,閒著不好,我們來打拳。

[新竹縣客家武獅文化協會
張進興]
表演,那些客人,他會多少包一些錢這樣,大家很高興啊,過年過後多少有給一些錢,繳學費,有啦。

[新竹縣客家武獅文化協會
葉振明]
我們客家拳叫做流民拳,流民拳是集很多其他的武術的大成,因為客家人比較少,出外的時候怕人欺負,他就兩三拳就要(把對方)解決,所以客家拳很實用,一打下去,如果打不贏人家就要跑了。

因為要防身,兵器也得隨手可得。

[新竹縣客家武獅文化協會
葉振明]
有很多像是以前的農具一樣,比如說犁耙,還有那個,那個什麼棍子,扁擔那些,那就是隨時可得,椅子,一拿到就可以當兵器這樣。

但因為人口外移,客家武獅曾中斷3、40年,張健銨不捨祖先智慧消逝,重整武獅團。

[新竹縣客家武獅文化協會 理事長
張健銨]
這以前的人很難得學,很難(學)得到的東西,到我這一代來,就要沒有年輕人可以接續了,有興趣的人、有意願的人,你就來,我就免費教人這樣。

[新竹縣客家武獅文化協會
葉振明]
因為這以前他們張家自己而已,他現在團長開放出來給大家(學),這就很好,我們客家的文化,不會說侷限在一個小部分。

現在團員有7、80人,從幼稚園到80幾歲都有,張健銨坦言,年輕人吃不了苦,要傳承,很難,但他還是會繼續教下去。時代改變,農村的樣貌和生活不同了,曾是生產貢米的芎林農田,許多已經變成重劃區。

[芎林鄉上山社區協會 理事長
楊秋賢]
最近建案、建商一直進來這裡蓋房子,蓋房子的話,這以前的貢米田,貢米田也蓋房子了,蓋房子這個水礱間也被新竹縣政府徵收去。

源源不絕的圳水,帶動水車轉動,以前芎林的碾米廠有10幾間,依賴水力的只有2間,上山村的這間就是其中之一。

[芎林鄉上山社區協會 理事長
楊秋賢]
一條是下山圳,一條是五座屋圳,五座屋圳這水源頭就帶動這個水車,水礱間是用水車的力量、轉動的力量,來帶動這個設備來碾米。

[芎林鄉上山村 村長
林祺堯]
以前因為每家每戶人口很多,所以米的消耗量很大,100斤的米(稻穀),碾出來差不多有7成,差不多70斤左右(的米),常常要來碾米,差不多一禮拜左右,就要來碾米。

當時碾米還得排隊,後來有了自動化設備,水車碾米廠在民國70幾年停止運作,閒置了30多年後,土地被徵收,但這裡承載著上山村人的記憶,於是在地人積極保留下這全鄉僅存的碾米廠。

[芎林鄉上山社區協會 理事長
楊秋賢]
水礱間也全是木造的,以前的水車全部是木造的,也沒有用鐵釘,全部都是接榫的。

複雜的木造結構,讓人看得眼花撩亂,也佩服老祖宗的智慧。除了保留整個空間,他們第一步做的是,打造了一個直徑5.35公尺的水車,讓水車重現現場,繼續轉動,100多坪的碾米廠,則打造成「水礱間故事館」,未來會是青創基地、也兼具文化導覽及農產行銷功能。

湯圓會不會,其實小孩子不大需要教他,你就是讓他自己玩,小孩子的創意非常的好。

做陶做了23年,陳美惠看上碾米廠的古味,率先進駐。

[陶藝老師
陳美惠]
大水車來襯托這整個的建築物,就古香古色,我很喜歡這整個環境的安靜,還有它的,那個就是傳統古味的那種味道。

工作室擺滿作品,質樸的風格,和整個環境相互襯托。

[陶藝老師
陳美惠]
玩了20幾年我就覺得一直停不了,是因為它真的是,很有它的,就是讓你心情愉快的那種,釋放那種,那個壓力的那種功能。所以我也很想推廣給其他人一起來同樂這樣。

楊秋賢說,碾米廠不只是上山村的,而是整個芎林的,希望未來可以連結芎林各個亮點。

[芎林鄉上山社區協會 理事長
楊秋賢]
快速道路,有一個北二高的交流道,所以說芎林以前為什麼會留不住人,因為沒有什麼好看的地方,以這水礱間有一個歷史文化建物在這裡,由這裡當出發點。

綠油油的稻田後方,一棟棟水泥建築物,步步進逼,現代化的腳步不曾停歇,農村的人們,防守著、看顧著,不管未來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還能存在多久,至少他們還為後代堅守著。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