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522-572集(2017年) (20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找工作不簡單,更何況是身心障礙的朋友們。20多年前,劉月廷擔任為身心障礙者找工作的志工,深刻感受到他們的挫折與辛苦,因此他決定自己來開一間洗衣廠,雇用這些身心障礙朋友,訓練一技之長,營收也是回饋給所有員工,他希望用最實際的方式來幫助他們,也為他們開創人生新的方向。
威翔,你還記得要甩一下嗎,記得,對、對、對、對、對,好,越來越棒了,真厲害。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目前開採的非金屬礦產中,大理石、石灰石是大宗,開採後也有97%是用於水泥生產。齊柏林的紀錄片《看見台灣》讓我們看見了,礦場開挖對山林造成的影響,引發外界的關注,接著亞泥礦場快速通關的展延案,再度掀起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育的攻防戰。從台灣基礎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水泥產業可說是支撐建設的基礎,和帶動經濟的先行者,但隨著台灣各項重大國家建設的完成,我們對水泥的需求日益減少,目前每年有25%的水泥是出口,價格又只有內銷的六成,加上環保意識抬頭,水泥產業似乎有著昨是今非的矛盾立場。我們如今該如何看待這項產業呢?本週與下週的節目,我們將分四則專題來探討,先話說從頭。
山炸開了,礦區的山壁瞬間崩塌,接著,製造水泥的原料石灰石礦就透過各種管道被運出礦場,經過破碎,歷經1450度的鍛燒,再混合其他原料,就成了我們熟知的水泥。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97年後,因應西部石灰石礦將全面停採,政府引導產業東移,且相較於西部的石灰石礦,東部的大理石礦除了產量豐富集中,製作出來的水泥品質更好,且礦場就在路邊,交通方便,於是水泥大軍開上中央山脈,在東部71處大理石礦中,宜蘭縣占23處礦區,花蓮縣有48處礦區,炸山開礦40年來如一日。亞泥的說法是,新城礦場看起來是把山挖得光禿禿,但山挖低了,溪谷挖掉,就不會再有土石流,相對安全,且他們邊挖邊種樹,兼顧了環境生態的復育,但當地居民和地質學者卻不以為然,環團更痛批政府單位失職,怎麼亞泥把山挖了三分之二,卻不見任何單位有所作為。
NGO團體在行政院前模擬亞泥的炸山,聲響震耳欲聾,煙霧瀰漫讓人呼吸都困難。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到奇異果,客語有人說「猴梨」,一般人印象,這是紐西蘭特產,其實在台灣,也有原生種的奇異果,每年八、九月是盛產期。三十歲出頭的涂旭帆六、七年前到新竹尖石山上租地種奇異果,在山上工作,得耐得住寂寞,辛苦耕耘多年,果樹逐漸成熟,他相信,台灣本土奇異果不輸進口奇異果,甚至更有競爭力。
新竹尖石馬美部落的這片山頭,雜草長得很快,涂旭帆不時得動手除草,他堅持不用除草劑,整個果園充滿活力,還有台灣鳳蝶飛舞。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家中有人罹患重症或有身心障礙需要長期照顧,照顧者身心負擔都非常大,辛酸也很難說出口,不少人後來連自己都生病了。如果在照顧的過程中有一個可以喘息放鬆的時間,對身心都是很好的調劑。桃園一個以戲劇教育與戲劇活動為主的「SHOW影劇團」,團長陳義翔因為接觸到家庭照顧者,決定另外成立一個以家庭照顧者組成的劇團「特有種劇團」,去年培訓了第一批成員,今年再招募了第二批,課程內容包含基礎的聲音、肢體、妝容到劇本討論等,以兒童劇的方式呈現出家庭照顧者的真實處境,帶大家來看。
好,書包先放下來,好,書包放下來,然後去洗手,才可以吃點心喔,好趕快,快一點。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嘉義縣溪口鄉的天赦庄,民國五、六十年,幾乎全庄都在做竹編,號稱「竹編王國」。但自從塑膠製品和紙箱興起,傳統手工竹編產業漸漸沒落,現在天赦庄只剩一家竹編工廠了。有鑒於家鄉榮景不復以往、村莊傳統沒保存下來的話,甚是可惜,在地鄉親在2012年成立了天赦竹編發展協會,致力傳續這項手工藝,也透過網路宣傳,現在有不少遊客和攝影團體會特地來參訪,知名度也再次打開,連藝術家、大飯店都找上門。不過因為工作辛苦又具有高技術性,年輕人不願意接手,這項老產業要如何永續,仍有許多困難等著解決。
來到全台最大的西螺果菜批發市場,車子進進出出,蔬菜商忙著理菜、批貨。20幾年前,都是用竹簍裝菜,現在多已改用塑膠製品,不過,竹簍還是有它無可取代的優點。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節目一開始,帶大家到彰化花壇,了解茉莉花產業。茉莉花,六堆說「木米花」,其他地區很多鄉親說「香片花」。花壇鄉茉莉花產量居全國之冠,也是全台唯一沒產茶卻製茶的鄉鎮,50幾年前,花壇鄉引進茉莉花種植,年產100萬斤花苞,主要用於製作茉莉花茶,暢銷海內外。後來因中國、越南等地廉價競爭,花壇茉莉花種植面積從最多時的180公頃,減少至今剩不到30公頃。為了重塑「茉莉花故鄉」,農會近年積極推廣無毒茉莉,以高於市價三倍的價格,向農民收購,採收前要驗,商品上架前也要再送驗,層層把關,漸漸打出名聲,商品也供不應求。但無毒種植產量只剩一半、缺工、以及農民高齡化等限制,都是它們面臨的挑戰。
那我們這一個虎山巖這一個地方,這一片,大概這個地方都是饒平客,饒平客申請到這裡的墾照,就來這裡開發。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下來要為大家介紹一個很特別的團體,「建築公社」,這是由一群居住在新竹、苗栗地區的工作夥伴所組成,成員約莫十人左右,他們協助有需求的朋友建造永續、生態的住家,主要以打造木構建築為主,訴求在地天然素材,同時他們以協力取代一般承攬的模式,希望透過學習、實踐與互助合作,建立一個自然、健康的生活形態與工作模式。這個團體內,大家都是老闆,擁有極高的自主性,農忙期間可以請假三個禮拜,要出國旅遊可以請假一個月,工作環境相當自由,企圖在工作、生活、理想之間取得一個完美平衡點。
七月底正值溽暑,一群人合力從貨車上搬下桁架,準備搭建木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藥行以每年兩百家的速度迅速消失,看似走向衰退的傳統產業,有人努力創新改變。七年級兄弟吳孟龍、吳孟宸承接家中中藥行事業,搭上文創風潮,用貼近現代人的語言述說千年傳統的中藥文化,試圖讓年輕族群走進中藥行,找到中藥行在現代社會的新定位。
有沒有聞到,好香喔,很香嗎?有精神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縣內並沒有焚化爐,所以垃圾多是運往附近的新竹市以及苗栗縣代燒,去年竹東發生垃圾大戰,今年在新豐、竹北也同樣發生垃圾沒處燒的處境,因為焚化爐歲修,新豐掩埋場至今堆置了將近8千噸的垃圾,造成附近居民生活環境受到影響。為了解決問題,新竹縣環保局提出新豐垃圾掩埋場活化再利用的計畫,要將掩埋的垃圾挖除,透過篩分、掩埋場復舊,空間規畫與環境綠美化,做為將來災害廢棄物堆置,臨時轉運站、以及焚化底渣的儲存空間,來換取其他縣市協助焚燒垃圾量能,但附近的新豐及竹北的鄉親卻擔心,底渣運送回來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因此全力阻擋活化案,甚至有村民提出乾脆興建焚化爐,新竹縣自己的垃圾自己燒,才不用看別的縣市臉色,一起來關心事件始末。
10年以後的今天,我們變成爐渣的後續的災害問題,而不是現在垃圾的,過去的爐渣,誰來幫我們解決,對。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大多數在都市生活的年輕人來說,返鄉並不容易,通常要有關鍵事件發生。苗栗苑裡有一群青年,成立「苑裡掀海風」團隊,他們返鄉的契機,是幾年前為了反對設置風力發電機組而參加「苑裡反瘋車」運動,開始認識、喜歡上家鄉的人與土地而返鄉。他們幫助小農產銷、發揚快要沒落的藺草文化,甚至串聯起當地的老店家以及青年的新創店面,希望聚集起更多能量。如今還出版在地刊物,要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家鄉。
然後這裡晚上蚊子超多的,要搭帳篷才不會有蚊子,對不對,對呀,然後很熱,跟今天一樣,每天都很熱,就是秀芃已經很黑了,可是我們當時是比這個再黑。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小三年級的國語教科書中,有一篇講的是苗栗薑麻園的故事。薑麻園位於大湖鄉與三義鄉交界的關刀山旁,海拔五百到八百多公尺。在薑麻園發展過程,劉盈科是主要推手,也是被寫入教科書裡的靈魂人物,早期山區人口嚴重外流,他警覺再這樣下去,薑麻園遲早會變成歷史名詞,從年輕時回到山上,一步步帶著只剩三十幾戶人的社區,從開路、觀光果園到休閒農業區,在十大經典農村這一仗建立了品牌,今年七月初還獲得苗栗縣評比的金牌農村之首。
會議室裡滿滿的人潮,這裡是在苗栗大湖山上的薑麻園地區,其實只有三十幾戶人,會有這麼高比例的出席率,是因為要談的是自來水的供水延管,要拉上山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製作手工皂慢慢流行起來,曾泳瑜十一年前投入教學,很早就開始教學生訂做自己的健康手工皂,還研發芭比造型專利權手工皂,受邀到國內外參展,入選行政院「中台灣微型創業跨域合作拔萃計畫」,她最大的心願是,讓學生把家裡的化學皂和基礎保養品,通通換掉。
皂化反應,等於手工皂加甘油!曾泳瑜上課時,很認真地說明製作流程,和各種天然皂的特性。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林縣是農業大縣,畜牧業發展一樣傲人,是全國養豬第一大縣。但是在創造產值的同時,是否犧牲了原本的好山好水?崙背、二崙的八角亭大排,原本是一條清澈溪流,在經年累月的畜牧廢水汙染下,現在被稱為像毛筆水的「雲林黑河」,連農民最怕的福壽螺都沒有辦法在這條河生存下去,豬糞尿臭味更是讓鄉民忍無可忍,他們發起反臭護鄉自救會,卻也難免與養豬業者之間有些劍拔弩張的對立氣氛,鄉親希望政府單位擔起責任,希望能夠把乾淨的溪流找回來。
這個還不算臭,今天剛好有下雨,今天如果很熱,可能站在這裡的人,可能會有很多人吐,24小時都這樣。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街友常被社會排拒,不僅要面對不友善的眼光,還常被驅趕。但如果我們不試圖理解他們,情況並不會改善。長期關心街友的當代漂泊協會就經常透過訪視、調查了解街友狀況,也幫他們爭取權益,甚至協助找房子、找工作,2015年協會成立漂泊工站,提供街友一個友善的工作環境,他們將廢棄家具和回收油製成生活用品和手工皂,再將販賣所得回饋給街友,也邀請街友成立攝影班,透過自己的鏡頭來呈現生活困境及心聲,一同來看他們的故事。
你今天不用去那個,我禮拜六禮拜天啦,禮拜六禮拜天,現在還是去舉牌,對啊舉牌發海報而已,發海報,要保重。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偏鄉小校在少子化的趨勢下,不斷以不符效益為由裁併,教育弱勢的問題更惡化,在成長階段如果有人陪伴,有人拉他們一把,就有改變的可能。在台東鹿野的瑞源村,有一群熱心的人,決定自己家鄉的孩子自己幫,成立瑞源小學堂,晚上為村子裡孩子點亮一盞燈。
才忙完社區的工作,傍晚,剛吃完晚飯的返鄉新鮮人廖以婷,又騎著摩托車出門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源自美國的禪繞畫,近年在台灣,也有越來越多人喜歡,據說不用繪畫底子,只要會拿筆,就可以畫,讓許多害怕畫圖的人,第一次嘗試就很有成就感。禪繞畫要人回歸簡單,把簡單的線條重覆畫,藉以讓心安定下來、讓人放鬆。新竹客家人盧冠臻,就被這種不受限制的畫法吸引,開始畫禪繞畫,並且結合客家元素,創作了一系列客家禪繞畫作品。
恣意奔放的線條,在紙上流動,不受限制,卻有一種規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到植物染,一般人印象大概就是藍色、或大地色系,其實植物染也可以染出亮麗的紅、黃、綠等繽紛的色彩。來到新竹關西石店子老街,曾秀寶的植物染工作室裡,陳列著各種植物染的絲巾、衣服、包包等,很是吸晴。曾秀寶和先生鄭松文,常常從生活中發掘可利用的素材,別人認為的廢棄物,在他們眼中卻是寶,實踐綠色生活,也發現更多美好。
這是一般的那個藍染,對,那這一條的話,它是不是,有漸層,然後加上,加上那個桐花的圖案,這條是亞麻的,那像這一條是七里香。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從農人口老化,缺工嚴重,大家都期望有更多年輕人能投入農業。農民苦、農村窮的印象,讓很多人卻步,但在都市快速擴充下,愈來愈多人考慮遠離塵囂,走入田園。有些年輕人在就學階段,就選擇農業,那念了之後還想從農嗎?財團法人豐年社調查南部七間高職農校,有61.4%的學生表示,畢業後願意務農或到農企業工作,那麼他們最在乎的是什麼?如何能夠留住這些生力軍呢?一起來了解農校生的想法。
所以等一下,請同學看一下,如果在一個蔓,枝蔓之上有很多顆的時候,我們就是需要這樣子,從它這裡把它剪掉這樣有問題嗎,沒有沒有,所以等一下請同學採收一下,已經可以採收的葫瓜,然後呢,把多的修整可以嗎,可以。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農校透過實習機會,讓學生能盡早接觸職場,也期望農企業能夠多多提拔學生,不過許多家長還是希望孩子能夠升大學,然而高職生因為教育體制不同,升學管道相對較窄,因此農委會針對農業高中(職)以上畢業生,推出農業公費專班的制度,目前與三所大學,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明道大學合作,學生四年大學學雜費全免,透過課程設計,指導從事精緻農業以及科技化農作和有機栽培技術等,希望培育出具創新與經營能力的農業接班人,接下來就來看看到底台灣農業缺乏什麼樣的人才?我們又該怎麼改變農業環境?
在視野中間你可以看到,那個植物的細胞在裡面,那你要分辨清楚喔,到底那個是正常的一般的雜質,還是植物細胞,植物細胞它有一些彈性纖維,有一些結締組織,那還有如果是寄生蟲卵的話,它的形狀會很明顯,那像一個蛋,蛋的一個形狀。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