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節目一開始,帶大家到彰化花壇,了解茉莉花產業。茉莉花,六堆說「木米花」,其他地區很多鄉親說「香片花」。花壇鄉茉莉花產量居全國之冠,也是全台唯一沒產茶卻製茶的鄉鎮,50幾年前,花壇鄉引進茉莉花種植,年產100萬斤花苞,主要用於製作茉莉花茶,暢銷海內外。後來因中國、越南等地廉價競爭,花壇茉莉花種植面積從最多時的180公頃,減少至今剩不到30公頃。為了重塑「茉莉花故鄉」,農會近年積極推廣無毒茉莉,以高於市價三倍的價格,向農民收購,採收前要驗,商品上架前也要再送驗,層層把關,漸漸打出名聲,商品也供不應求。但無毒種植產量只剩一半、缺工、以及農民高齡化等限制,都是它們面臨的挑戰。
那我們這一個虎山巖這一個地方,這一片,大概這個地方都是饒平客,饒平客申請到這裡的墾照,就來這裡開發。

花壇的客家人,多在清朝雍正到乾隆年間來到這裡,從虎山巖的碑記裡,也看得出花壇和客家的淵源。

[彰化縣八卦山文化協會 理事長
蔣敏全]
就是當時有一個饒平客,叫做這個陳大高,陳大高因為沒有娶老婆,沒有生小孩,那死後他就把他的所有財產捐給我們的觀音佛祖,你看這一個山,是一個虎山,這一整個山就是賴和的祖先,賴凰高,他的祖先就把這整座山,虎山,捐獻出來。

彰化平原的客家人,大多已經福佬化,尤其花壇,要找尋客家痕跡,更加困難。花壇,舊名茄苳腳,民國五十年後,更是盛產茉莉花的地方,每年5到10月,茉莉花開,走到哪兒都有花香圍繞。

[彰化縣八卦山文化協會 理事長
蔣敏全]
花壇的茉莉花為什麼這麼多,最主要是北部土地的開發利用,當時北部的茉莉花的產地是在這個三峽、林口、最重要是在三重,但是三重的工廠都起來了,那外銷還很興盛。

[花壇鄉農會 總幹事
顧碧琪]
以前有一個姓顧的一個長輩,把茉莉花拿了那個花栽,那個植栽回來花壇種植,他發現說,我們花壇這個地方非常適合種茉莉花,所以茉莉花從那個時候,就在我們花壇來生根了。

當時花茶需求量相當大,光景最好的時候,花壇茉莉花就種了180公頃,年產量100萬斤,早期花都是一車一車載到大稻埕去熏成花茶,再外銷到世界各地。

[彰化縣八卦山文化協會 理事長
蔣敏全]
也很麻煩,老是要送花上去,就乾脆,茶行就說我把茶葉運送下來,不要運花,所以我們這裡就變成全台灣所有鄉鎮,沒有產茶葉,能夠出產花茶的地方。

當時茉莉花經濟價值非常高,一斤約3、40元,相當於當時一般人一天的工資。

[花壇鄉農會企畫稽核部 主任
柯鴻模]
大概三分之一以上的農戶,家家戶戶幾乎都會種茉莉花,那時候我記得是,一斤的茉莉花,幾乎可以買到四斤、或五斤的豬肉。

[花壇鄉農會 總幹事
顧碧琪]
種一分地的茉莉花,經過兩年,一個收成,就可以再買一分地。

後來敵不過工資低廉的越南與中國,加上年輕人不願投入,茉莉花產業也就漸漸沒落。

[花壇鄉農會 總幹事
顧碧琪]
進口茶的一個衝擊,加上我們飲茶的一個習慣,飲用茶習慣的一個改變,加上說,我們大家對這個健康的一個,一個要求。

因為種植茉莉花一定會噴灑農藥,健康意識抬頭後,花茶也就越來越乏人問津,現在花壇茉莉花種植面積剩不到30公頃。顧碧琪進入農會後,驚覺花壇人的共同記憶,慢慢消失中,於是決定要再現早期榮景,第一步就是要推廣無毒,讓產業轉型。

[花壇鄉農會 總幹事
顧碧琪]
他們覺得從以前到現在茉莉花就是這樣子的一個方式,就是要噴農藥,花才種得漂亮、花才種得起來,現在要推無毒的茉莉花,他們覺得,這根本是不可能。

沒人要聽她的無毒理念,後來只好拜託親戚朋友幫忙,並且用高於市價三倍的價格來收購。

[花壇鄉農會 總幹事
顧碧琪]
剛開始,別人在收成的時候,他們是都沒有花的,是沒有花的,所以他們漸漸也很緊張,甚至到我們要開館的時候,沒有花就沒有產品,那阿伯他們是,就有一、兩個就要先,要退出這個無毒的行列。

顧碧琪只好回去和父親商量,把家裡的花園,無償提供給農會做無毒種植的試驗。

[花壇鄉農會 總幹事
顧碧琪]
要做做看,如果我們成功了,別人看到我們成功了,才會吸引人家進來。

推廣至今第四年,無毒茉莉花種植面積也才3公頃,人口老化、缺工是首當其衝的問題,透過契作,或是由農會代為管理的方式,來和農民合作。

[花壇鄉農會 總幹事
顧碧琪]
漸漸的年紀大了,他們就要放棄茉莉花的種植,那我們知道了,我們就會去跟他溝通,是不是把他的農園給我們,託管給我們,跟我們打契約,我們來幫他管理。

[花農]
比較白的,比較大朵、比較白的,(太小的不能採是嗎),太綠的不行,像這個白白的有沒有,這白白的。

戴著斗笠穿梭在花園中,烈日下,揮汗採收。

摘花會累喔,摘花腰很痠,加上天氣熱也是很辛苦,不容易喔。

[花壇鄉農會 推廣主任
李金龍]
茉莉花天天要,天天,它天天要開花,所以天天必須採,就算下大雨也要採,除了颱風天不採以外,所以是非常的困難。

無毒種植的茉莉花,產量約只有慣行農法的一半,農民得想方設法防治病蟲害。

[花壇鄉農會 推廣主任
李金龍]
晚上的捕蛾燈,還有防禦型的費洛蒙,散發氣味這樣子,防治一些病蟲害。

[花農]
量少賺少、採多賺多,少哪有關係,有做就好,(所以妳也有支持農會做這種無毒的),這無毒的,這個比較好啦,這個沒有噴藥,別人的都有噴藥,外面的,今天噴、明天就採。

採3千朵才有一斤,要一、兩個小時來採,而且只採含苞待放的。

[花壇鄉農會 推廣主任
李金龍]
因為這裡算是滿早種的,然後茉莉花又,它種一次就可以收好幾十年這樣,一年有三波,有三次的大花量,然後漸漸減少,然後再起來這樣子。

採好的花,送到農會,要先篩掉雜質和未成熟的花朵。

[花壇鄉農會企畫稽核部 主任
柯鴻模]
這兩朵花它都還有生命,但是因為它已經成熟了,它到晚上的話,它的花瓣,會慢慢的,慢慢慢慢綻開,等到它的花瓣綻開差不多八成的時候,那時候它的吐香的香氣,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我們那時候,利用這種階段,趕快來跟我們的茶葉,來做一個熏和、拼和的工作。

接下來還得一朵朵細挑,挑掉被蟲咬過的花,農會以一斤350元的價格向農民收購,但耗損率高達3、4成,這些,都是成本,但為了品質,沒得妥協。等到晚上七、八點,花朵綻放、吐香時,就一層花、一層茶葉堆疊起來,放置16小時,讓茶葉吸附花香,過程中為免溫度太高、發酵過度,半夜還得翻堆散熱兩、三次,最後把花和茶葉分開,茶葉再進行烘乾。

[花壇鄉農會 供銷部主任
謝龍濱]
整個溫度跟時間上,這個都是要去以長年累積下來的經驗去控制,因為好像,到目前為止在文獻上,包括農改場裡面,都還沒有這種資料可以去,去找來做依據的部分,而且每一天所吸附的水分都不一樣。

然而,不論是挑花、還是烘茶師傅,全是農會員工,當初為了發展無毒茉莉花茶,總幹事就帶著員工們上山,從採茶開始,學製茶。

[花壇鄉農會企劃稽核部 主任
柯鴻模]
因為只有這樣子,我們才能知道說,你茶葉本身的製作流程,那如果要跟我們茉莉花,我們來做一個熏製的動作,我們對茶的品質,我們才能完全的掌控,才能了解,才能做出更好的茉莉花茶。

我們的秘密花園,它好像有很多種,很多品種的茉莉花,對,但是我們能用的就是我們所謂,我們目前台灣在用的,可以熏製茉莉花的,就是叫做印度品種,也是我們說的,大葉種,大蕊種的茉莉花,因為它的清香度最夠。

茶葉在熱水中翻滾,也把香氣滾出來,搭配不同茶葉熏製的花茶,也有不同層次的享受。

[花壇農會夢想館 館長
謝姍霓]
我們用那個文山的包種茶去熏製我們的茉莉花,它喝起來的話,茉莉花的香度最濃郁,四季春茶就是我們的四季茉莉,它的濃郁度的話就是,它夏天跟我們的金萱一樣,它屬於輕發酵。

[遊客
蔣小姐]
有茉莉花香,而且它那個茶還滿好喝的,喝下去的話,會有回甘,然後好幾種茶,都不一樣。

[遊客
陳先生]
其實我一向有喝茶的習慣,但是沒有喝花茶,因為喝了其他香料的茶,喉嚨其實到後來會不舒服,但這裡不但不會不舒服,喉嚨它是非常清香,回甘度非常的強。

全世界的茉莉花大約有300多種,然後在台灣比較流行的是32種。

為了發展茉莉花產業,102年農會把80年的老穀倉,改建成夢想館,有產業介紹、有農會自行研發的相關產品,吸引遊客來參觀、消費,帶動經濟。

[遊客
吳小姐]
本來只是因為外面的那個,看起來很漂亮,然後來拍照,然後不知道裡面有這麼多解說。

[遊客
陳小姐]
就是會以為就是彰化這邊,就可能都是種菊花比較(多),就是比較有知道,但就是現在才知道有個茉莉花在這裡。

[花壇鄉農會企畫稽核部 主任
柯鴻模]
其實我們到103年,幾乎都可以達到損益兩平的階段,對,所以說我們目前,我們的整個的業績成長,每年大概可以用20%左右的成長,的幅度來成長,像在去年我們的營業額大概是1180幾萬。

柯鴻模說,很多產品目前都缺貨,如果產品可以充分供應,營業額會更高,現在要突破的限制是,無毒茉莉花的產量,銷售端沒問題,欠缺的是供應來源。而也因為農會的努力,漸漸打出花壇茉莉花的名聲,一些年輕人也試著把茉莉花融入糕點,強調在地,打出特色。

[烘焙店老闆娘
邱嘉婷]
因為我很喜歡吃蛋糕,所以我想做給我家人吃(的心情),這花是花壇的土產,我希望讓這個味道,讓更多花壇以外的人,認識花壇這個地方。

[法式甜點咖啡店 創辦人
陳家璽]
其實當初我在選的時候,其實我是想要把茉莉花,結合在化妝品上,但是之後我覺得它在法式甜點的口感上,如果可以擁有一點點茉莉花的淡香的味道,會更好,所以我就開始研發,法式甜點裡面,有放一些茉莉花的食材。

茉香檸檬塔、茉莉綠茶馬卡龍等,店裡每樣甜點都加了茉莉花。

[法式甜點咖啡店 創辦人
陳家璽]
那畢竟如果我們跟一般廠商拿(茉莉花)的話,它們可能就沒有像農會那麼精準的從最基本的SGS,去做檢驗部分,那對我來講的話,我用得放心。

[花壇鄉農會 總幹事
顧碧琪]
其實茉莉花只要做到它的價值出來,它的經濟價值,它的價值出來,它的效益是非常高的,經濟價值一定可以比一般的農作還高。

從零到有,慢慢的穩步成長,希望做出成績,也吸引更多花農和年輕人加入這個產業,都是想為家鄉盡一分心力的使命感,要「茉莉花的故鄉」,不要成為歷史。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