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家中有人罹患重症或有身心障礙需要長期照顧,照顧者身心負擔都非常大,辛酸也很難說出口,不少人後來連自己都生病了。如果在照顧的過程中有一個可以喘息放鬆的時間,對身心都是很好的調劑。桃園一個以戲劇教育與戲劇活動為主的「SHOW影劇團」,團長陳義翔因為接觸到家庭照顧者,決定另外成立一個以家庭照顧者組成的劇團「特有種劇團」,去年培訓了第一批成員,今年再招募了第二批,課程內容包含基礎的聲音、肢體、妝容到劇本討論等,以兒童劇的方式呈現出家庭照顧者的真實處境,帶大家來看。
好,書包先放下來,好,書包放下來,然後去洗手,才可以吃點心喔,好趕快,快一點。

孩子下課回到家後要做些什麼,簡單的生活小事,媽媽都要再三叮嚀。

你要先寫國作、數作、還是生作,你要先寫國作、數作、還是生作,你要先寫哪一個,數作是。


楊愛熒的兒子,兩歲半時確診為非典型自閉症,在語言和人際互動上相對較弱,尤其是注意力較難集中。

嘴巴閉起來看這裡,這個字1、2、3、4、5,看好了沒,你看,你都沒有在看,看這裡,看好了沒,這個字在哪裡,好了嗎。

[家庭照顧者
楊愛熒]
因為像這樣自閉症的孩子,通常都會有合併那種過動或者是那種,像那過動裡面它有一種叫做ADD,就是專門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的,那我覺得他是這種,他也不是那種就是可以動的屁股,像他坐著他是還是可以坐,但是他可能就是,寫了,譬如說寫個字,他可能寫個兩筆畫,他就飄走了,飄走大概可以飄個五分鐘,或是大概好幾分鐘都有可能,有時候他是恍神。

楊愛熒一邊做手工皂,還得時時盯著孩子,有時身心俱疲。看到自己的孩子跟不上其他同學,心裡也難免受傷。

[家庭照顧者
楊愛熒]
剛開始的時候,像他去幼稚園的時候,我那時候就是第一天上課,我就覺得突然又是,雖然知道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樣,就是發展就是比較慢,那我們看到別的小朋友說,老師,小朋友就會說老師我我我什麼的,可是他就好像也無所謂,就是好像沒有在那個當下,其實我會覺得有點有點心酸,我想說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能跟別的孩子一樣,這樣子。

也因為時時刻刻都想著孩子的事,楊愛熒發現好像忘了要多愛自己,因此在朋友的介紹下,他決定參與劇團活動。

我說過身體是我們演員的工具,等一下來試試看,來輕鬆走動走,等一下我們透過一這個數字,用你的身體來展現看看,你覺得一你會怎麼做。

劇團成員聽著團長的口令練習肢體運用,這些成員很不一樣,全都是家庭照顧者,團長陳義翔在接觸許多家庭照顧者後發現,許多照顧者的心情無法宣洩、也較少人會去關心,因此決定成立以家庭照顧者為主的「特有種劇團」。

[特有種劇團 團長
陳義翔]
我希望讓更多人可以接觸戲劇的時候,我覺得它是一個好的工具跟媒體,所以我們扮演不同的人,然後都會有很多不同的同理跟面向,看見這個東西,其實是讓很多人可以去擁有的,對,那我覺得他們被忽略了,可能可能大家要有一種激起這種意識,就是我們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土地上面的人,可以一起來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

課程從肢體訓練、聲音運用、劇本討論到化妝課等都有,就像專業的劇團般,甚至有團員每次都會帶著中風的父親一起來參與,父親也成為這天化妝課的主角,讓父親有更多參與感,照顧者煩惱也相對減少。

[特有種劇團 團員
陳琴月]
其實說真的,如果說在照顧爸爸的時候,沒有參加任何的活動,其實心情是會非常苦悶,而且其實你很容易就生病了,其實像我可以說真的,像在這學期還沒開始之前,我就一直在生病了,其實我最近也在生病,可是說真的像今天來我就不會生病,我頭就不痛了,因為我的精神就是在專注在,可能上課的狀態,很高興在化妝的臉上,所以我就忘記身上的病痛。

[特有種劇團 團員
劉玉雙]
我覺得來這裡,可以將自己的心情放得很輕鬆,因為沒有什麼壓力,導演義翔,導演他很會帶,他太太他太太很會帶這劇團,可以給我們 在那邊遊戲當中,可以很大家可以玩得很開心,很快樂。

[影片提供 許維怡]
我就是生了你才會這麼慘,你才是掃把星,那個人怎麼回事,你們都是我的孩子,我愛你們,才不呢,你們愛的就只有彼得潘,你們不愛彼得妹。

[影片提供 許維怡]
團長以家庭照顧者夾在父母以及孩子之間的故事,編成一齣兒童劇「家有彼得潘」。去年首演之後,今年招募第二批演員,期望這齣戲不只演出一次,而是成為每年固定的作品,讓更多觀眾能看見。

[特有種劇團 團長
陳義翔]
透過他們的這些生命歷程的故事,我們把它創作成一齣戲,那這個戲我們又希望說是,讓它改編成兒童劇好了,我們不要那麼寫實,但透過兒童劇,又可以讓更多人看見,家庭照顧者,還有被照顧者,他們生活的一種面貌,也希望,大家真的能夠去理解同理說,為什麼他們會好像真的比較辛苦,但是其實他們有更多的愛,我們沒有看到。

陳義翔也在這過程中發現,許多本來話很少、生性害羞,或是看起來很憂鬱的團員,有了微妙的改變,變得更願意勇敢表達自我。

[特有種劇團 團長
陳義翔]
家庭照顧者,他們來參加戲劇工作坊的時候,其實我可以看見他們,比較孤獨是孤立無援的,他們來到這邊都會覺得說,他們可能用盡了他們這輩子最大的力氣,而且每天24小時在照顧家人,來到這邊真的很累,那但是透過了戲劇工作坊,讓他們身心靈可以解放的時候,我覺得他們又活過來,我看見他們好像回到最年輕的時候。

台灣邁向高齡社會,未來大家可能不是照顧者就是被照顧者。特有種劇團成員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同樣面臨家庭照顧的壓力,透過戲劇將大家凝聚在一起,彼此激勵,在辛苦的照顧路上,能夠更有力量地走下去。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