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開採的非金屬礦產中,大理石、石灰石是大宗,開採後也有97%是用於水泥生產。齊柏林的紀錄片《看見台灣》讓我們看見了,礦場開挖對山林造成的影響,引發外界的關注,接著亞泥礦場快速通關的展延案,再度掀起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育的攻防戰。從台灣基礎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水泥產業可說是支撐建設的基礎,和帶動經濟的先行者,但隨著台灣各項重大國家建設的完成,我們對水泥的需求日益減少,目前每年有25%的水泥是出口,價格又只有內銷的六成,加上環保意識抬頭,水泥產業似乎有著昨是今非的矛盾立場。我們如今該如何看待這項產業呢?本週與下週的節目,我們將分四則專題來探討,先話說從頭。
山炸開了,礦區的山壁瞬間崩塌,接著,製造水泥的原料石灰石礦就透過各種管道被運出礦場,經過破碎,歷經1450度的鍛燒,再混合其他原料,就成了我們熟知的水泥。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祕書長
謝孟羽]
水泥是一個化合物,它是一個化學合成物,只是說它的原料當中必須要用大理石,或者像石灰石,或是其他一些砂石來作為它的原料,去生產出水泥,所以它只等於說,我們要做水泥需要有些原料礦,所以我們在台灣呢,台灣的大理石跟石灰石的含量是滿豐富的啦,所以就會去從這邊挖這些礦來去做生產水泥使用。

這一包包看似不起眼的水泥,卻是每個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硬體建設,甚至是國防工業重要的原物料。

[台灣混凝土學會 祕書長
鄭瑞濱]
其實你每天喔,碰到的地方大概都跟水泥有關,譬如說你現在的地板,樓地板、你的房子,其實都是水泥蓋的吧,你走在路旁邊的路緣石,這也都是用水泥,用水泥做出來的東西,混凝土最核心的就是一個角色,就是水泥嘛,混凝土這件事情其實是全世界除了水以外,人類用最多的一個原物料。

談起台灣的水泥產業,就要從1915年,日本政府在高雄設廠開始說起,1945年,國民黨接管開採,成立「台灣水泥公司」。直到1954年才開放民營,陸續有13家水泥廠加入水泥生產行列。1975到1980年,是台灣水泥產業的繁榮期,當時政府推動十大建設,打下了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帶動房地產營建業蓬勃發展,當時水泥的總產量一年高達1403萬公噸,平均年成長率為11.5%。

[台大地質系 教授
陳文山]
50年代、6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到70年代,對不對有很多大建設,你都是需要水泥嘛,對不對,所以那當然是這個時候來講,它當然水泥產業在過去,當然對於台灣的經濟發展有相當的一個貢獻在那邊嘛。

隨著高速公路、國際機場以及港口等各項重大國家建設的完成,我們對水泥的需求日益減少,但產量仍居高不下,於是各界開始思考,還需要大面積的開挖山林,生產這麼多的水泥嗎?

[台大地質系 教授
陳文山]
如果我們在40年代、50年代的時候,台灣還很窮的時候,那我當然需要外匯嘛,對不對,你現在這個,這個都我們目前的產業來講,我們不需要靠你這個啊,對不對那我們只需要內銷就好,我們內部我們自己還是需要水泥,那這產業就好了,我們不要賺那個錢嘛。

根據統計,民國80年代,台灣每人每年水泥的平均消耗量是1052公斤,民國90年代降至617公斤,近6年僅剩506公斤,消耗量減半,不過,以2011年到2016年的資料顯示,全台水泥的年產量比十大建設時期還高,平均約1489萬公噸左右,內銷量約1095萬公噸,外銷量約449萬公噸,有近3成外銷。

[台灣混凝土學會 祕書長
鄭瑞濱]
我們目前台灣的石灰石礦是2996億噸,那核許這些礦場,幾百個礦場,大概有72億噸,我們每一年,是挖了是大概2000多萬噸,2000多萬噸,其實你把它除一除,你的全部的礦藏喔,大概還可以挖一萬多年啦,我們目前的這些礦場大概可以挖300多年啦,那所以說其實我們可以思考,我們有這樣一個資源我們要不要去存在,我們要不要去使用它,要不要去永續的開採。

[台大地質系 教授
陳文山]
所以我們講,你整個礦的開挖過程,或是之後,其實它會留下來很多的一些問題,那開礦的人他,他不理你,就我舉個例子台灣金瓜石,金礦你現在去看它,它還是全世界最豐富最好的礦,因為它的礦的那個品位,(刪)每一噸的石頭裡面含有30幾克、40幾克黃金。台灣的金礦你可以,還可以再賺幾十億,但是問題是說,你要,你需要那幾十億嗎?你拿那幾十億後台灣就會富有嗎?,不會嘛。

開礦是不可逆的破壞,根據礦務局的資料顯示,全台已開工石灰岩礦區約1萬1600公頃,而受到民國80年水泥產業東移的影響,有67.6%礦場集中在宜蘭和花蓮,總面積約7600公頃,也就是說當水泥業者在開礦獲利時,卻有相當於29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山林,也正掏空中,環境成本卻被嚴重忽略。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祕書長
謝孟羽]
水泥是我們國家基礎建設的所需,那早期更是很多國防工業都要用到很多的一個水泥,它的確也養活了很多人口,可是我們不能忽略的一點就是說,當我們在追求這個經濟發展的時候,在礦的部分當中,你可能去炸山採礦,那對環境造成一個,隱形的一個,一個傷害,這個成本有沒有,環境成本有沒有被估算進去。

[環保聯盟花蓮分會 會長
鍾寶珠]
我們知道它其實,在景觀上它其實就是不美麗,而且,主要就是破壞水土保持啊,你整個山都被剷平了,那對於那個生態的衝擊一定是很大的,那再來就是說水泥業這個部分它不只是用到石灰石而已,它其實還有細砂還有黏土都採自花蓮,它用量需求量那麼大,(刪)對於我們觀光的衝擊一定是大的嘛。

[台灣混凝土學會 祕書長
鄭瑞濱]
紐西蘭,哇,這個天青水秀,那個很漂亮喔,我告訴你,紐西蘭有兩個水泥廠,那兩個水泥廠一個50萬噸,一個47萬噸,你說,那紐西蘭都進口就好了,它也沒甚麼建設,幹嘛用水泥,所以說紐西蘭還是有它的水泥廠,所以說,變成說,所以說這其實就是政府上面的一些思考啦,它需要不需要,要不要。

水泥產業在台灣已經超過百年,對於帶動台灣經濟發展,功不可沒,而今台灣的經濟早已和民國50年代到70年代,需要以山林資源換資金的時空背景大相逕庭,但是建設仍在進行中,對水泥仍有需求。或許,水泥產業的問題不在存廢,而在管理,礦場區位如何選擇?如何開採?總量如何控制?才能兼顧礦產資源開發與國土保安,需要政府制定明確的產業政策。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