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522-572集(2017年) (20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高雄市是新南向推動的重要基地,但不少高雄農民似乎並沒有感受到。產品若是可以賣到其他國家,當然好,但人家需要什麼,要求又是什麼,我們清楚嗎?有些農民認為,宣傳不足,不太清楚政府打算怎麼做。此外,最關鍵的問題還是,當各國不僅同樣瞄準新南向市場,還彼此成群結隊,成為貿易夥伴,台灣農產光靠好品質,還能占有多少優勢呢?
像這個一拔就會有漸層會脫落,脫落了這裡面就是它的母花花蕊,花蕊的部分,因為一般沒有拔掉(的話),它會,蟲子藏在裡面,所以下一次,這個大顆起來之後,後面就會有更多病蟲,會有蟲藏在裡面,那你如果把它用掉,整個就最後就會很漂亮。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9歲的楊宜娟是苗栗陶藝家第二代,大學念的是企管,卻心心念念家裡的陶,研究所改念應用藝術,在台北做了兩年設計師,還是想回家鄉,兩年多前,回家從又熟悉又陌生的捏陶重新出發,她看見不少和她一樣的返鄉青年,在各自領域默默奮鬥,於是籌辦「引山、職人藝術串連展」,現在除了捏陶,她發現自己還可以做更多事情,整合回鄉青年文化人,讓回鄉發展的這條路,愈來愈容易。
回來看到我們做得這麼棒的成果,然後也許,就邀請他們說,你也可以回鄉試試看,所以就是引水人,就變成引山,因為我們苗栗是山城!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曾介紹台灣一家社會企業,他們以身障者為特派員,親身到餐廳勘查評分,看是否有完善的無障礙設施,設計出適合身障者、老人家的友善餐廳APP。而這個社會企業,今年將這樣的想法延伸到農村旅遊,團隊實際探訪農場、商家、業者、觀光景點,並搭配無障礙計程車的接送服務,規畫出遊程,希望身障者、長輩,能安心走出戶外、體驗大自然的美好,家人也能獲得喘息的機會。
要送您下車囉。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南庄是旅遊勝地,不過近幾年來開始有返鄉青年,不做觀光,而是務農。陳裕夫原本是北部知名空廚的麵包師,大學也是念食品營養,因為家裡有一塊地等著他回去耕種,四年前放棄烘焙業的發展機會,回家種紅妃木瓜!他以友善土地的方式耕種,讓熟客年年回流,再用網路平台幫忙銷售在地農產品,貢獻自己,讓純樸的偏鄉愈來愈美好。
年年都來買木瓜的老客戶,這天驅車前來,青農陳裕夫自產自銷,早已忙得不可開交,見到老客戶,還是忍不住多聊幾句,對他來說,熟客才是讓他種好木瓜的原動力.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節目一開始,來看一群年輕人如何改造舊街區。位於桃園龍潭街區的第一市場美食街,連接龍元路商圈和南龍路文學帶,曾是龍潭最熱鬧的地方,後來經歷了失火、重建、沒落,沈寂了十幾年,一直是髒亂黑暗的角落,連在地人都不敢靠近。一群年輕人以龍潭老地名「菱潭」為名,改造成「菱潭街興創基地」,並發起「菱潭街蠕動計畫」,以緩進的方式,用藝術、文化打造出街區新風貌,像廢墟般的塵封店舖,一個個打開了,電燈重新裝上、鐵門重新油漆,二十幾個青創品牌同時進駐,並且超過八成是桃園或龍潭人,他們不只活化了這條街、重拾龍潭人記憶,更為龍潭帶來新希望。
如果連一開始都不願意去做的話,就放棄,就永遠沒有改變的機會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生活忙碌,下班後開伙煮食的機會少,長期關心環境、土地、食安議題的主婦聯盟有鑑於此,便發起「自煮運動」,希望藉由動手烹飪的過程,讓大家更認識食材,也更關心各種生硬議題。新竹市這場主題是全食利用,我們來看看如何透過煮食,灌注議題在內,讓民眾有感。
週間的夜晚,六點半一到,小店突然熱鬧了起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塑膠問世,為人們帶來便利生活,然而萬年不爛,也造成困擾人們的環境問題。近年開始有人倡議減塑生活,不過實際實踐才發現並不容易,新竹市有兩個女生更大膽挑戰開了間「減塑商店」,店內的調味料、油品等都用無包裝的方式販售,鼓勵消費者帶手邊現有的容器來裝填,減少塑膠垃圾。
新竹市這間八月下旬才開幕的轉角雜貨店,有著時下文青小店的氣息,佈置清新、極簡,架上擺著竹筷、木湯匙等各式生活雜貨,而且都沒有包裝。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兩週的《移住‧宜住》專題,我們看到日本在面對鄉村人口外移、老化問題時,是整個地方政府及民間力量一起面對,提出解決方式。但回頭看看台灣,城鄉差距問題一直也困擾著偏鄉,政府不斷提出青年返鄉政策,尤其內政部營建署在2008年就提出了人才東移計畫,選定花蓮的玉里、富里,台東的池上、關山、鹿野為示範區,鼓勵西部的年輕族群移居到花東,雖然花東地區近年來陸續有青年返鄉或移住,然而看看統計數據,台東的總人口仍是不斷減少,關山鎮設籍人口甚至已經跌破9千人,成為全國最小的鎮,比許多縣市的鄉人口數還少。面對城鄉人口差距越來越大,該如何面對?嚮往東部生活的移住者,又常面對怎樣的問題急待協助,一起來關注。
工人攀上鋼架,熟練的拉開黑網綁緊,尼伯特風災後,太麻里香蘭村詹壹田僅存的一分地荖葉園,總算盼到工人幫忙復原,其他荖葉園被颱風夷平後,早已放棄復耕,而兒子也放棄返鄉的打算。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聽過「中壢事件」嗎?對許多民眾來說,應該非常陌生,這是40年前的事了,而且被稱為開啟了台灣街頭運動的序幕。1977年11月19日,台灣正進行縣市長選舉,一對老夫婦走進中壢國小投開票所,沒想到因為動作緩慢,選票疑似被當時的主任監察員塗改,引發作票質疑,當晚萬人包圍、並火燒中壢警察分局,導致兩死一重傷,史稱「中壢事件」,這是二二八事件後,頭一次發生如此重大的街頭抗爭事件。而當年因自行宣布參選而遭國民黨開除黨籍的許信良,選前引領全台黨外人士同步參選,不但自己高票當選桃園縣長,也打破了國民黨長期獨占縣市長執政情景,此後十年,從橋頭事件、美麗島事件到機場事件,民進黨組黨、解嚴,中壢事件成為翻轉台灣政治的分水嶺。四十年前,台灣經歷了什麼政治環境?四十年後,台灣又要如何繼續發展?一起回到40年前的中壢事件場景。
[政治大學社科 院長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歡喜扮戲團」從1995年成立至今已有22年,以口述歷史的方式來演出,是劇團的特色,而要團員以自己的母語唸詞,是團長彭雅玲的堅持,有客家血緣卻不會說客家話,是彭雅玲的遺憾,因此他對客家戲劇的著墨也最深,她在2008年獲得客家貢獻獎傑出成就獎,卻在2012年因財政窘迫,宣布劇團暫時休團,又因為不願客家文化消失,2016年劇團又再復出。今年10月,他們在北埔的歷史建築,融合新舊元素,推出《頭擺有一條轉屋下的路》,希望透過「回家」這樣一個身心安頓的過程,回到身處在母語中的自在環境。
慈天宮前看大戲、看表演,在老街上吃傳統美食,是許多人北埔人的童年記憶。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移住‧宜住》專題,今天我們到日本鳥取縣的智頭町。偏鄉地區要吸引外來人口移入,不是有個地方可住就好,他們還要能夠在當地謀生,才可能長久住下去。智頭町在2010年正式提出移住政策,除了提供類似於綾部的空屋銀行、購屋租屋補助外,更主動協助因為喜歡智頭町的自然環境與傳統生活而移入的人,善用自然資源,創造更多的新產業,並藉此吸引更多有興趣從事新產業的新移住者,也讓這個日本最美麗村莊聯盟成員之一的智頭町,成為宜住的偏鄉。
將苧麻線纏繞、整經,學習織布多年的荒井小姐,去年搬到鳥取縣智頭町山區的一個小聚落「板井原」,埋頭傳統織布的創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震央南投災情慘重,當年在慈善團體陸續離開後,災區民眾,尤其是獨居老人的長期照顧,是政府後續處理的一大困擾!當年35歲的災民邱慶禧,看破生死與名利,在那時捐錢捐地,成立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投入國姓鄉弱勢獨居長輩的送餐服務,一做就是18年,是全國最早做關懷據點的社福機構,今年獲選為行政院的長照2.0計畫A級旗艦店,他所屬的協會,更榮獲港澳台慈善基金會「兩岸三地愛心獎」十萬美元獎金,當然邱慶禧又立刻捐做送餐基金了,沒留給自己半分!他還想繼續再走18年,只是歲月催人老,有一天終究也會成為長照對象,而細瑣繁雜的長照,要如何走下去?
切菜、爆香,再把整籃菜倒進大鍋裡炒,整間廚房香味四溢!這是南投生活重建協會的廚房媽媽,每天工作的日常。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資源、有觀眾,劇場要生存才不會太難,兩年前,新竹新埔鎮和平街上,出現了一間磚木取夥故事劇場,這裡離大都市挺遠、人口也不多,劇場怎麼會設在這個客家庄呢。劇場藝術總監黃博鈞四年多前因為接下宗祠博物館的案子而來到新埔,進而定居,他和老婆江沛豫都是台北人,被新埔的美吸引,就決定要在喜歡的地方做喜歡的事情,因此,他們成立劇場,自己編劇、找演員、賣票,今年最新創作「石虎你好嗎」,先是在臺北藝穗節演出七場,再回到故事的創作地新埔演出,同樣吸引滿場觀眾,除此之外,他們還到新埔國小說新埔的故事給小朋友聽、也用另類的文化導覽,帶著遊客認識新埔古蹟,用各種方式,和大家分享,他們所喜歡的新埔。
雨夜,昏黃路燈照著安靜的街,一間老房子還亮著,開始有人聚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君明、蔡裕昌的《移住‧宜住》專題,入圍今年卓越新聞獎深度報導獎,這三週我們也帶大家回顧這個專題,從日本看回台灣。許多國家都面臨人口高齡、少子化,加上人口過度集中都市,更加速整體發展的傾斜,這在日本也是個嚴峻的課題。日本除了三大都會區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地以外,其他縣市人口長年呈現外移的現象,鄉村地區僅剩下老人,村落生活機能逐步凋零,甚至面臨滅村的危機,台灣也是。即使不少年輕人也想移居鄉村,有田園夢,但真正移居的還是少數,吸引年輕人返鄉,我們常提出一些獎勵措施,許多跟從農有關,但不少人修習完畢,很難留下來,還能提供什麼誘因嗎?十多年前,日本京都的綾部市公所率先提出了鼓勵外地年輕人移入的政策,它們還有「定住交流部」,一起去看看他們怎麼做。
這樣子,水就會流進去。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污染和淹水是嘉義的老問題,對嘉義水文環境調查了13年的道將圳文化學會理事長楊清樑痛心的說,政府的怠惰和人民的無感才是造成這個老問題長年無解的原因,因此10年前他開始和魚寮社區居民合作,復原就有的水路和陂塘,回復它洪氾平原的功能,讓社區的淹水問題緩解了,農業灌溉的水源更潔淨了。
涓滴水源形成一片碧綠,這裡是嘉義蘭潭,是嘉義市近2萬7千人口民生用水的水源之一。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了整治魚寮埤圳,打造友善水環境的成功模式,道將圳文化學會及社區居民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們了解嘉義有很好的環境資源卻未被善加利用,今年他們在魚寮社區舉辦的全國水圳會議,邀請學者和政府單位一同探討嘉義的河川議題,他們還將與會的人員從會議桌拉到了魚寮生態濕地,了解水文治理的成果,結合更多的社區和政府單位與台糖合作,整治更多埤圳串連水路,一起改造水環境。
羊群自在的在圳溝邊喝水、吃草,小黑羊玩累了就跪在草地上大口喝著媽媽的奶。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大湖什麼最有名?大家第一印象就是草莓,也因為草莓讓更多人認識苗栗大湖,但在地一群返鄉青年想要突破「大湖只有草莓」的印象,成立了「返青富民」聯盟,他們的理想就是,青年返鄉、富足鄉民,想發揮更多創意,更要讓人了解,返鄉不只是做農,也有很多發展,他們不只每個月會舉辦青年論壇,也串聯農業、烘焙、文創、休閒旅遊等不同領域的青年,為農村注入新的元素與想法。
你看,這顆這裡,有看到嗎,先剪這一個,剪那個,對,好啊,好啊,等一下,還有哪些,這這麼大顆,先放著。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府在推動農業與土地徵收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新竹竹東鎮的農民莊正燈,以友善無毒與草木共生的方式耕作,在民國100年獲得「全國十大經典好米」的殊榮。莊正燈年輕時是從事紡織業,經歷了台灣紡織業最黃金的時刻,當時幾乎沒有大小月之分,但在911事件後,全球經濟不景氣,紡織業也漸漸衰退,他開始思考回鄉耕種,沒多久就獲得經典好米的殊榮,但他的農田卻是在新竹科學園區三期開發案的徵收用地中,讓他無時無刻不擔憂,這些良田是否某天會因此消失不見?
好像有吔,看到沒有,這就是啊,有沒有你看這個穗,已經這麼多了,這個就是,這個就是水稻的小的時候,好可愛喔,好可愛,看到沒有。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草綱目》當中提到,「餘甘子,味甘寒,無毒」,這餘甘子指的就是油甘,油甘原產於印度,台灣在西元1800年就有引進種植,鮮果吃來酸澀,民國4、50年間,多是被拿來醃成蜜餞,尤其在戲棚子底下,都有人賣,也是許多老一輩人懷念的零嘴,有時上山工作,也會帶著幾顆解渴,但後來,又大又甜的水果多了,油甘漸漸沒人食用,油甘樹也被砍得所剩無幾,在台灣幾乎消失了40年之久。而近年有專家學者研究,原來油甘富含許多營養,苗栗農改場積極選育、推廣,農民也組成了合作社,要讓更多人認識這阿婆級的零嘴。
[苗栗縣油甘運銷合作社 理事主席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甜點師傅江舟航曾當過模特兒,還曾參加電視選秀節目晉級26強,最後卻決定挽起袖子創業,走入產地認識農友,以在地食材做成實在甜點。身為高雄六龜客家子弟的他,今年更為家鄉孩子發起伴讀計畫,招募手作職人,為國小孩童開啟一連串手作課程,期盼孩子加深對故鄉的認知與認同,開發多元興趣及創造力。
它是獅山那邊的胡椒,全台灣好像只有六龜那邊有種胡椒,其它都是東南亞那邊進口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