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大湖什麼最有名?大家第一印象就是草莓,也因為草莓讓更多人認識苗栗大湖,但在地一群返鄉青年想要突破「大湖只有草莓」的印象,成立了「返青富民」聯盟,他們的理想就是,青年返鄉、富足鄉民,想發揮更多創意,更要讓人了解,返鄉不只是做農,也有很多發展,他們不只每個月會舉辦青年論壇,也串聯農業、烘焙、文創、休閒旅遊等不同領域的青年,為農村注入新的元素與想法。
你看,這顆這裡,有看到嗎,先剪這一個,剪那個,對,好啊,好啊,等一下,還有哪些,這這麼大顆,先放著。

藍凱瀚兩夫妻一直抬頭看著樹梢,到底在找些什麼呢?

你看是黑的嗎,我看不到,擋住了,應該是啦,黑了,成熟了,這邊這顆先剪下來。

他們正在找樹上的黑色寶物,牛樟樹的種子,這種子得來不易,得相當專注,眼睛也要夠利。

[返青富民聯盟 會長
藍凱瀚]
每年中秋節,就是採收這個牛樟種子的時候,整年的辛苦,就是為了這幾顆的種子,一顆一顆的要採,眼力要很好,你如果沒有整串這樣剪,綠色的採起來就浪費了,一定要採黑的,還有這有一定的時間,如果這個時間過掉了,沒有採到的話,就掉下來,就沒有用了。

原本在中國大陸從事家族陶瓷事業的藍凱瀚夫妻倆,三年多前在某個機緣下,回到家鄉苗栗大湖,接手經營父親種植的牛樟樹森林。

[返青富民聯盟 會長
藍凱瀚]
十多年前納莉風災的時候,我家裡製材所淹水淹掉了,什麼設備全部都沒有了,那我父親想說,以前砍掉這麼多的樹,一個因緣際會,他也想政府這樣的獎勵造林的補助,他就想,啊,那我要種什麼樹,種牛樟樹最好。

他們決定和父親一起把過去砍下的樹一棵棵再種回來,並且賣種籽、復育種苗和其他相關產品。但一開始,想找人請教與交流,卻找不到資源。

[返青富民聯盟 發言人
張書榕]
剛回來的那兩年我們都很忙,就是忙在山上種樹啊,然後忙著自己的產品開發,其實我們也沒有什麼機會跟時間,去跟外界作交流,可是因為我們本身都不是農科的,然後我們再投入農業的時候,我們其實我很想要去學那些知識,我們很想要去找資源,可是我們都接觸不到。

因此他們決定成立返青富民聯盟,並找來家中開設製材所及種茂谷柑的黃文詣一起合作。

像我們這個泥土,我們全部都是用木屑來覆蓋它,覆蓋到這樣厚厚的,就是說,它的水分比較不會流失掉,再來第二點,我們又有跟草一起共生,再來它的橘子水分就不會這麼快流失掉,不會被太陽曬到這樣,那個橘子變得乾乾的這樣。

黃文詣大學讀的是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3年前他回鄉,從原本的生技產業跳到農業,他想跳脫家中傳統賣橘子的方法,一開始與父親在行銷理念上有出入,但他最後說服父親一起研發新的包裝。

[返青富民聯盟 副會長
黃文詣]
我就想說,我們現在新時代的人回來,我們要怎麼來顛覆這樣的傳統,要怎麼來將這個橘子箱,這麼好的東西給人家看到,所以我就做一個小盒的橘子箱的禮盒,用木頭自己做自己釘,再來設計它的封面包裝,行銷出去,這也將我們橘子增值加分,對外面來說,他要送禮,(市面上)也沒有看過這樣的禮品。

[黃文詣父親
黃明煥]
木箱是創意是很好,就是說,你是外面跟人家買木材來做的話,根本就,是要人家做好的,根本就是我們沒辦法生存,就要有辦法自己做,從頭開始做到好,自己才有那個利潤。

[相片提供 返青富民聯盟]
黃文詣還想,如何能夠增加行銷和曝光的機會,於是和藍凱瀚夫妻合作成立聯盟,更舉辦青年論壇。起初聯盟沒有經費,請來的講師都是義務幫忙。

[返青富民聯盟 發言人
張書榕]
論壇是一個可以把人聚集在一起的地方,你有聚集,你就有機會有交流,有互動,然後透過這個互動,可以產生很多不一樣的機會,請來的每一個講師,我們都只能跟他說很抱歉,我們真的沒有經費,可是講師是,他很認同我們在做這些事情。

[相片提供 返青富民聯盟]
去年他們還第一次舉辦了螢火蟲餐會,並結合在地食材,讓遊客了解在地文化,也了解大湖不是只有草莓這項產業。

[返青富民聯盟 發言人
張書榕]
我們在戶外辦餐桌,用大木板,然後用柑橘箱當椅子,然後我們讓他吃客家菜,但是客家菜我們把它擺盤擺得很精緻,我們希望提升,大家對農村的那一種印象,還有農村的質感,農村並不是一個汗流浹背,然後好像很髒很落後的地方,對,我們希望農村,大家可以來這邊看到農村的美。

而他們為了拓展更多人才,還將觸角延伸到苗栗其他地區,有更多夥伴加入,結合各自專長,也讓返鄉的創業路不孤單。

[返青富民聯盟 成員
邱鉦斌]
想做的想推的青年返鄉,然後在想幫助在地小農這塊,我們理念都一直吻合,那我們配合度,然後再來是我們共同就是理念就是,想說把整個小農推出來,然後整個苗栗讓大家看到。

[返青富民聯盟 成員
林哲甫] 這邊有超過十組以上的返鄉青年團隊,超過300多個,就是可以串連的點,每一個都是珍珠,但是基本上,我們發現有很多朋友,就是甚至是外地,因為我是一個外地人的角度,他們不會特地來苗栗這個地方,就為了看你一顆珍珠,很困難,所以我想要當那個珍珠項鍊,把這些珍珠全部串起來。

透過跨領域的串聯以及整合,他們要提升苗栗文化及觀光產業的質感,也期望結合政府推動的台三線計畫,透過文化保留、產業創新等,要用原汁原味的在地體驗,讓大家對苗栗有全新的感受。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