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強震加上大火延燒,超過10萬人死亡。日本政府發現,都市裡的公園綠地能夠阻擋火勢蔓延,還可提供災民緊急避難,「防災公園」的概念應運而生。近年日本特別在市區裡頭,廣設具有多功能的防災公園,規模大的可以作為防災指揮中心,占地較小的則成為避難場所,就連公園裡的長椅等設施,也可以拆卸成為炊具,大幅提升都市防災避難功能。
你把鏡頭對著圖就可以看到影像,我們先來練習,請看著機器顯示的資訊來試看看。

盯著互動式平板電腦,進行災難應變簡單問答,這天民眾特地前往東京臨海廣域防災公園,不是為了避難,而是來學習防災知識。

哎呀,現在發生了大地震,可能接下來會有餘震,請確認您身邊的情況再做下一步行動,請注意您的腳下小心慢行。

走進電梯突然一陣搖晃,燈光瞬間熄滅,備用電力也跟著啟動,循著緊急避難指示,走過昏暗的長廊,眼前所見一片,皆是斷垣殘壁的慘況。

公園模擬的這場災難,正是日本政府一直擔心,未來可能會發生的,東京直下型地震,透過充滿視覺震撼的場面,提升民眾防災意識,讓大家實際感受災後生活。

[東京臨海廣域防災公園 園長
丸山浩司]
在災區最先會遇到的問題是水跟廁所的需求,我們這邊有展示,像那邊就是加裝在人孔蓋上的臨時廁所,另外還有這種帳篷形的廁所,也是災區常用的。

平時除了發揮教育功能,教導民眾災難發生後,如何利用有限物資緊急應變,自助助人,總面積達13.2公頃的東京臨海廣域防災公園,其實卻有更重要的任務。

[東京臨海廣域防災公園 園長
丸山浩司]
我們可以看到前面很大一塊空間,包含可以停七台直升機的停機坪,而我們這個公園位在港邊,當發生災害時,警察、自衛隊、消防員及海上保安廳,以這邊為基地,再前往各災區救援。
翻攝於網路
怪獸肆虐大肆破壞,電影拍攝的真實場景,就是公園內的指揮中心,身為災害應變的樞紐,就連公園裡的長椅及涼亭,其實也藏有玄機。

為了要因應隨時可能發生的災難,在這個公園裡面,很多的設施都先預備好不同的防災功能,像我現在坐著的這個長凳,平時可以供人休憩,不過要是發生災難的時候,它就可以拆開來,做一個簡易的爐灶。

[東京臨海廣域防災公園 園長
丸山浩司]
這個板凳平常提供民眾坐著休息,緊急時可以變成爐子,把這上面的蓋子打開,在裡面放置柴火,再把鍋子放在上面,就可以拿來煮食物,另外這個平常是普通的涼亭,緊急時把裡面儲藏的布幕掛上就變成帳篷,可以用來當作緊急指揮中心或急救站。

[前內政部 部長
李鴻源]
日本的防災公園是什麼概念呢,它可以在一個很短的時間之內,它會有幾百個廁所,它平常就在那個地方,它會在一個很短的時間之內,它會變成一個營區,然後這裡面的後勤的補給、食物,這個衛浴設備、直升機怎麼停,車子怎麼進怎麼出,所以事實上它們防災公園是真正的有生活機能,可以住在那一段時間的一個公園。

日本政府規定,只要是城市裡,占地一公頃以上的公園,就必須要具備一定的防災能力,這類防災公園,根據面積大小功能也不同,但至少都能當作防火牆,防堵強震後,失火等災情持續擴大,這也是設置防災公園重要目的,就連許多著名觀光景點,也是守護城市安全第一道防線。

在日本市區裡面,有許多大大小小的防災公園,就連日本天皇住的皇居外面,也有這一大片的空地,就是要提供民眾,要是緊急發生災難的時候,也有一個能臨時疏散逃命的地方。

不只天皇居住的宮殿,像是學校或公園,甚至連墓園,都可以當作緊急收容災民的場所,走在東京街頭,隨處可見,清楚標註避難場所的指示牌,但當發生災難時,民眾真的知道該往哪逃命嗎。

[日本民眾
乘倉昇平]
我家附近的小學是避難場所。

[日本民眾
石川道夫]
避難場所是文京學院大學
旁邊的遊戲場。

[日本民眾
遠藤三子]
避難場所是公民館。

無論老中青三代,通通都能馬上回答,整個東京至少有上萬個公園,大量提升都市防災潛能,更重要的是,它們通通都沒有變成蚊子館,而是透過普及的宣導教育,將防災理念深植人心。

採訪/撰稿 陳沿佐
攝影/剪輯 鍾淑惠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