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和淹水是嘉義的老問題,對嘉義水文環境調查了13年的道將圳文化學會理事長楊清樑痛心的說,政府的怠惰和人民的無感才是造成這個老問題長年無解的原因,因此10年前他開始和魚寮社區居民合作,復原就有的水路和陂塘,回復它洪氾平原的功能,讓社區的淹水問題緩解了,農業灌溉的水源更潔淨了。
涓滴水源形成一片碧綠,這裡是嘉義蘭潭,是嘉義市近2萬7千人口民生用水的水源之一。

水兒流啊流,流過了城市,提供了優美的親水環境

但人卻回饋以污穢,改變了顏色、氣味,水兒沒有停下腳步,夾雜著許多不知名的髒污繼續往前行。

承載了家庭廢污水的水體,非單未經處理,流入灌溉水圳,進入農田,陸續添加了農業廢水,再流入大海,日復一日。

13年前,就開始踏查嘉義水文的道將圳文化學會理事長楊清樑無奈的說,整個嘉義的水環境沒有最糟只有更糟,原因就是政府的怠惰和人民的無感。

[道將圳文化學會 理事長
楊清樑]
其實也不是更髒,不髒的問題,是完全怠惰不理,怠惰這兩個字來形容他們,也很恰當而已,在嘉義這個城市住了將近60年,它的狀況幾乎是,可以不改變,老百姓也可以不需要感覺的。

實在不忍心家鄉淪水資源落敗壞至此,楊清樑一直希望能改變嘉義的水環境。

位在嘉義縣太保市里港里的魚寮社區,只有十七戶人家,是一個已經聽不到客語的客家聚落。

[魚寮保安文化協會 理事長
鍾柏州]
我們這邊發現了一個兩千多年的那個魚寮遺址,那是因為有專家學者到我們這邊來,他提醒了我們說,我們是不是客家人這樣子。那我們當時也是存著一個懷疑的心態說,我們怎麼是客家人,對啊,他就說,因為你們拜的是三山國王,那三山國王一般來講是客家的信仰中心。

(這裡鳥很多嗎)?鳥很多啊,(是因為三山國王交代說不能傷害牠們),對,不能把牠害死,我們可以把牠趕走這樣,把牠趕到旁邊,不要來這樣就好。

三、四百年前,客籍先祖留下了三山國王信仰,而魚寮的三山國王,除了庇佑地方之外,也很注重環保生態,要求村民不能傷害大榕樹上的鳥雀。

[魚寮保安文化協會 理事長
鍾柏州]
89年的時候,祂有一個偶然的機會,那祂三山國王就扶乩起駕,起駕之後祂就寫了一首詩,那首詩它就是警示我們說,祂廟的前面有這一棵榕樹,那這棵榕樹,它是鳥在棲息的地方,那就是說,要我們不能在這邊跟它獵鳥。

寮內談護生嘛,在魚寮的這個區域裡面,在談這個守護生態的一個觀念嘛,王威教人心,就是說,祂王爺的威信來引導我們,我們的人心向善嘛,把這個環境做好的時候,爺孫遊道將嘛。

10年前,三山國王又再指示魚寮鄉親說,要將先民留下的水圳和陂塘等水利設施復原。

[魚寮保安文化協會 理事長
鍾柏州]
之後祂出了第二首詩,就是要顧這個,我們護魚的那一個詩,就是說護我們的生態,我們的那個水路那一首詩,那才,大家才有這個意識到,欸,是不是它這個有一個,生態環境的一個意涵這樣子。

復原水環境,三山國王和楊理事長的想法不謀而合,2008年魚寮社區和道將圳文化學會開始著手改造社區,在台糖廢耕的土地上,有計畫的造林,清除淤積的水圳和陂塘,恢復舊有的防洪蓄水功能。

[道將圳文化學會 理事長
楊清樑]
2007年的以後這個地方整個下雨,驟降雨淹水,淹到那個64號道路整個都平了,那原先是種甘蔗的。那後來也是三山國王交代的,對不起,也是祂老人家交代的,祂說,我想在這個地方做一個陂塘,要水池。所以也就傻傻的用十年的時間在這個地方做這個東西,才十年才做這一塊,

[魚寮保安文化協會 成員
鍾志勇]
這也是一半我們王爺的意思啊,老師幫我們王爺的忙,相對的老師出意見,他有想法,他出意見,我們就是幫他執行他的工作這樣啊,(王爺跟你說什麼),王爺說,祂要環境,像個水塘有沒有,我們的那個廟,王爺就是說,欸 我前面要有一池水。

最高曾經淹到這個地方,淹到這個地方整個都是淹得都是水,一般還沒整之前大概在這地方,都淹到這個地方來。

[照片提供 道將圳文化學會]
果然水路疏通之後,長期以來逢雨必淹的魚寮社區,淹水的地區足足退縮了有100多公尺。

[魚寮保安文化協會 理事長
鍾柏州]
港底水圳,疏通之前跟疏通之後,疏通之前,一般的淹水幾乎都會到這一個電線桿,就是說我們那一個路燈,路燈的電線桿這一邊,那麼前幾年開始疏濬以後,現在的水位都大概差不多在那一個,那兩根黃色,有黃色警示的那個,那個電線杆中間那個地方。

此外這次水路的復原,採用傳統的自然工法,順著水流方向,砌石攔水,來放慢水流的速度,讓土地有時間蓄水、淨水,創造友善的水文環境,生態也逐漸找回來了。

[道將圳文化學會 理事長
楊清樑]
它有自然過濾系統,然後多孔隙,你知道有一次我們沒做好,石頭再挖起的時候,三個月喔,石頭挖起來,裡面都是鱔魚都這麼大隻,這裡,面泥鰍、鱔魚都很多。水要本來它要怎麼流本來有一個大自然的規矩,幾十年後它還是回來,但是我們人,就是用人的力量要改變,所以人定勝天這個概念,我想921以後沒有人再敢講。

社區居民和學會聯手,傻傻的做了10年,原來雜亂的16公頃濕地,如今木以成林,灌樹叢裡藏著嘰嘰喳喳的鳥群,樹下台灣黑山羊咀嚼著肥美翠綠的青草。

[道將圳文化學會理事長
楊清樑]
你看漂亮嗎,那個環境小羊在裡面,黑羊在裡面很漂亮,那羊的排遺,跟樹,有很好的正面的影響,羊需要吃草,這裡草很多,那羊可以吃草,吃草可解決林相的雜亂,那看的也好,樹也好,那對社區也好。

[畫面提供 五河局]
楊清樑理事長表示,如果善加利用嘉南平原現有的陂塘和水圳,就能夠改善整個嘉義旱澇兩極和污染的問題。

[道將圳文化學會
理事長
楊清樑]
如果把水留在這個地方,樹可以長得很好,環境可以補注這個地下的伏流水,這個地方水多了,沿海就不會下塌,水留在這裡,一旦,第一個可以調節,不遠的地方故宮那整條,整條線的淹水問題,把水遲緩在這裡,用洪氾平原的概念留在這裡,如果說缺水了可以這裡補注。

[畫面提供 五河局]
今年楊理事長又租下了魚寮上游地區荒廢的陂塘,要複製同時擴大魚寮水文治理的經驗。

[道將圳文化學會 理事長
楊清樑]
但是我們覺得還不對啊,可以更好啊,所以我們就租下了,那個九芎埤5.477公頃,一萬多坪的陂塘,它們陂塘水利會也認為說那個沒有灌溉的功能了,但是它可以滯洪啊,所以我們想那個認養以後,用友善環境的方法來耕耘,把那個地方,也把很多水可以留在那個地方。

楊清樑表示,面對氣候變遷,未來嘉義旱澇兩極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他希望結合更多的社區和政府單位,一起來整治現有的陂塘濕地,改善區域排水,透過水圳連形成廣大的洪氾平原,來改善嘉義的水文環境。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