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台灣經常發生的天災,年初的南台灣大地震,震垮17層樓的台南維冠金龍大樓,造成嚴重傷亡。日本同樣地震頻繁,但相較之下,台灣的防災意識則薄弱許多。客家電視特別前往日本東京採訪,推出「進擊的演習」系列報導,借鏡日本的防災觀念,同時也探討台灣平時的防災準備,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如何在地震來臨時減少災害。首先帶您來看日本如何建立防災城市。日本學者研究表示,在未來30年內,有可能發生震央就在東京正下方的「直下型地震」,因此為了提升都市安全,東京都政府近年來從教育宣導及改善基礎建設,多方面著手,並喊出建築物耐震強化,要做到百分百改善的目標。
人口超過1300萬的東京,是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都市,但民眾熙來攘往的首都圈,卻可能面臨一場未知的潛在威脅。

日本是天災不斷的國度,過去地震、海嘯,都曾造成嚴重傷亡,翻開鮮黃色的封面,這本去年由東京都政府發送給所有市民每人一本的《東京防災》,第一頁醒目的幾行大字,就是要提醒所有人做好準備。

[東京都總務局綜合防災部防災管理調整課 課長
齋藤貴之]
東京過去不斷推動各種防災措施,但為了將災害的衝擊降到最低,除了政府的政策外,自己保護自己安全的自助意識,及家人與社區的互助意識也很重要,為了加強這兩塊意識的提升,特別印製了東京防災手冊。

[前內政部 部長
李鴻源]
基本上他們東京人,都自己認為,東京隨時會發生一個7.3級地震,萬一它不幸發生,他們也預估大概死亡人數會將近,將近20、30萬人。

這本手冊翻譯成中、英、韓等多國語言,生動的漫畫配上清楚說明,連在災區該如何打發時間、安撫小孩情緒,堪稱防災寶典的指南,各種知識一應俱全。

[日本民眾
林志帆]
書上除了有記載附近的避難場所,要準備什麼避難物資書上都有寫,如果發生災害,因為有事先準備好物資,在政府的援助到達前,我們就可以靠這些物資活下去,所以這些資訊對我們來說很有用。

[日本民眾
濱田花野子]
我覺得有這一本書會比較安心。

單做教育宣導還不夠,為了加強都市防災,整齊劃一的街道旁,建築物無論新舊,都正在進行一場大改造。

[東京都總務局綜合防災部防災管理調整課 課長
齋藤貴之]
針對具有避難或醫療功能的建物,在東京都定位為應優先進行耐震強化之建物,目標設定在百分之百推動,目前已完成96.7%,今後會朝目標持續努力推動。

近年東京積極改善基礎建設,提升城市防災係數,日本1924年。就在建築法規中納入耐震基準,規定建築物必須要能夠承受震度5級的地震,1981年《建築基準法》修法後,更將防護提升到震度6至7級,就連人潮洶湧的商圈,或是火車站前,都開始結合高科技裝置,保障所有市民的安全。

一天有250萬人次進出的池袋火車站,就算不是週末假日,也人潮洶湧,若是突然發生緊急情形,大批人潮推擠,恐怕會造成更嚴重的傷亡,東京豐島區公所,就特別在這邊設置能夠分析人群行動的監控機制,一有狀況,就會立刻啟動應變措施。

路燈旁,或是大樓頂端,51座防災攝影機,24小時全年無休,從都市制高點隨時掌握人潮流動情形,東京豐島區,自去年6月起,正式啟用這套獨步全球的《群眾行動解析技術》。


東日本大地震發生時,交通停擺,而且車站周邊滿是滯留於當地的通勤人員,東日本大地震剛發生時,我們無法掌控持續增加的,被滯留的通勤人數,群眾行動解析技術,為這樣的情況帶來顯著的突破。

從歷史學教訓,避免人潮擁擠的交通要道,因推擠發生意外,透過攝影機
蒐集的影像資料,哪裡出狀況,馬上就能出適當處置,將傷害降到最低。

[影片提供 NEC]
會自動分析過度擁擠與滯留的情形,於問題初期迅速對應,一旦偵測到不尋常的壅塞或滯留情形,系統就會發布警示。

防災思維不只結合高科技,更不放過每一個推廣防災知識的機會,路標指示牌下,還能看到教育民眾固定家具的防震宣導,日本平時的防災準備,就從都市的每個角落做起。

採訪/撰稿 陳沿佐
攝影/剪輯 鍾淑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