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重視防災,但其實完善的制度面背後,卻是由下而上,由民間自發性共同推動打造而成的。1995年關西阪神大地震,有超過三成四的民眾是靠自己的能力脫困,超過三成一則是由家人協助逃出,另外還有兩成八左右,則是靠鄰居或者是朋友,才幸運撿回一條命。民眾對災難來臨時的自助互助要求,大過於對政府資源的依賴。平時許多家庭或企業,都會利用防災體驗館等公共建設,強化自身防災避難能力,許多民間社團還會以社區為單位,盡力做好防範措施。
黃昏時分,東京大學駒場校區旁,學生們三三兩兩正準備放學回家,這條看似尋常的街道,卻與附近社區住戶的全民防災意識息息相關。

[政大廣播電視學系 教授
許瓊文]
那像這個它就是夜間避難,它是在7月16就已經舉行過了,那它如果有新的它就會告訴你,等會我們沿途走回去我們的宿舍的時候,你就會看到有很多類似的防災的標語,然後就是,你走在路上隨時都在提醒你說,欸,你可能要做什麼事情,然後準備的物資要準備一週啊,整個路上你大概都會看得到。

社區相當自動的將各式各樣的防災宣導,張貼在民眾經常出入的顯眼地方,跟著來到日本進行防災研究的政大廣電系許瓊文教授的腳步,就能夠深刻體會,日本的防災教育,絕對不只是政府或是學校單方面的責任。

[政大廣播電視學系 教授
許瓊文]
那這個是很有趣的喔,這個就是跟小朋友說,五點你就要回家,所以所有的小朋友都會知道說,欸,五點我就要回家,那通常就會想說,這跟防災有什麼關係,他們學校防災,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就是,壞人的防災,壞人也是要防災的,所以他們對那種自身安全的保護的意識,是從小開始培養。

熟練戴上防災頭套,隨時隨地保護好自己,是日本防災教育從小強調培養的觀念,透過社區力量結合,各種多元的防災知能,內化成為小朋友面臨危急情況時,第一時間的自然反應。

[台灣駒場國小學生
吳守恩]
地震,還有火災的時候要用,(那老師有特別叮嚀什麼嗎),地震,一感覺到有地震的時候,就馬上躲到桌子底下,然後手要抓緊桌角。

防災知識,要讓民眾走到哪看到哪,有不動產業者,就在廣告櫥窗同時放上儲備物資的宣導,甚至連AED,自動心臟體外去顫器,也早就準備妥當。

[駒場社區居民
市澤芳範]
我們應該要意識地震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所以要平常做好防災訓練,另外自家的緊急存糧,至少備足一週的量,已經變成一個規則,社區組織會定期開會,決定要跟居民宣導防災,像這種防災標語,在社區很多地方都有貼。

日本根據過去災難統計,推估出一套災害防救法則,自助互助公助的比例,分別是7:2:1,當大災難來臨,等政府來救根本來不及,想活下去最好靠自己。

[駒場社區居民
市澤芳範]
我們這邊的社區組織比較大,會定期舉行各種的防災演習,透過在社區各個地點舉辦演習,讓大家學習滅火,或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方式,會向各位居民指導各種防災觀念。

[政大廣播電視學系 教授
許瓊文]
那我來這半年期間,我就我自己知道的,就是這個社區裡面,就有2個是他們自主的這種避難活動,相對之下台灣就是,比較會就是覺得說是,好像會把事情推到別人身上,還沒有往自身做起,那我覺得這可能是,我們可以看齊的地方。

也因此日本民間普遍存在像駒場町會這樣,由居民自主發起籌組的自治性組織,早在災難發生前盡可能做好防範,必要時就能發揮巨大的防災量能。

日本的防災宣導可以說做得非常徹底,還有最特別的是,他們通常都是社區為單位,自動自發的提供防災訊息,像這個電線桿上面就有提供避難所的位置。還有前面這個消防栓上面就有印著,發生災難時大家可以怎麼處理,不只這樣它還有用英文寫,就是要給來到日本的外國人也看得懂。

像是在消防栓頂端,附上避難場所指示圖等防災宣導,其實是日本公共建設常見的方式,但要全民拚防災,日本民眾還經常這麼做。

對準方向壓下手把。

抓起滅火器往大螢幕上的火源猛噴,有些民眾還是生平第一次操作滅火設備,由東京消防廳設立的池袋防災館,一年吸引至少7萬人次,前來邊做邊玩體驗防災。

[東京消防廳池袋防災館 導覽員
小堺新次郎]
主要是希望來這邊的民眾,可以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來了解隨時可能發生的災害風險,一邊體驗一邊學習需要的知識。

館方特別模擬各項真實情景,一陣天搖地晃後,民眾抱著桌腳根本站不直,地震體驗區所搖晃的幅度,就是311東日本大地震,當時的驚人威力,也讓民眾對災難,不得不戒慎恐懼。

[東京消防廳池袋防災館 導覽員
小堺新次郎]
越能真實的呈現災害現場,知識與技術是不同的,就算知道也不一定會應用,除非透過親身體驗,光是紙上談兵,在災害實際發生時還是可能會不知所措,所以親身體驗過,你才能做出正確反應。

認真講解的導覽員們,通通都是貨真價實的打火英雄,不想再看到民眾,因為災難失去性命,退休後就透過導覽講說,提升民眾防災意識,而像這樣的防災館,更是許多日本企業,新進員工受訓必排行程。

[日本民眾
青柳亮]
今天是公司為年輕人設計的研習,平常不太遇到地震跟火災,今天體驗的地震很真實,地震搖得很大。

[東京消防廳池袋防災館 導覽員
小堺新次郎]
透過親身體驗,用簡單明瞭的方式,講解給參加的人聽,讓他們可以深入淺出的了解,是最有效的。

除了這類宣導教育,日本坊間更能見到,大量以消防為題材所出版的雜誌及漫畫,防災知識不再冷冰冰又死板,防災總動員,更是多方出擊,一個都不能少。

採訪/撰稿 陳沿佐
攝影/剪輯 鍾淑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