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材料、技術,隨著時代改變而越來越進步、越方便使用的時候,某些傳統工法也漸漸消失,像是「傳統石堤」就正面對這樣的問題。水泥出現後,運用傳統方式砌石堤的人越來越少,新竹縣關西鄉土文化協會,就請來在地的榮譽步道師,教大家砌石堤,傳承傳統技藝,也希望能將這項工法運用在更多地方。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他是就住在這個關西鎮南山里這個區域,我們看到很多這個石堤,都是羅老先生的作品,以前的農業,稻田的旁邊都會砌這個,所以我們很榮幸今天邀請他,來教我們他以前會的技術。
來到關西鎮南山里南山大橋旁,平時安靜的鄉間,這天來了一群人。
來,掌聲歡迎我們今天的老師,羅吉榮老師,得獎的獎牌,羅老先生他今年已經80多歲了。
和藹可親、帶著靦腆笑容的羅吉榮,今年已經86歲,手裡還拿著千里步道協會頒贈給他的「榮譽步道師」獎座,看得出來他相當寶貝這個他暱稱為「石頭」的獎座,然而會得到這個獎座,也還真的是因為「石頭」。
多大的地方,我們就要拿多大的石頭,你沒有那麼大的地方,你拿小顆的,就沒有用,小的地方,放大的石頭,就沒有用,你知道嗎,喔,你看看,我的眼睛很厲害,很厲害,說要多大顆的,我看得出來。
榮譽步道師 羅吉榮(左)
第一個要鏟平,鏟平後,石頭比較大的就放在下面,上面就越砌,越上面就越小顆,砌好的石頭就很好看,如果是小的放在下面,上面是大顆的,那就不好看,也會崩掉。
現在,這個石頭一定這個面要斜斜的,外面,砌的石堤才會斜斜的,你要是反過來砌,像這個這樣突出來,像這樣突出來,那就不好看。
關西古道工作站 邱創盛(左)
像聊天,他常常會跟我講以前的事情,說他砌的石頭,哪裡砌過,哪裡砌過,其實看到很多他的作品,所以就知道他很會砌石頭,今天就拜託他來教大家砌石頭這樣。
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理事長 邱美鳳(左)
他得到全臺灣第一屆的榮譽步道師,是很高的榮譽,那我們就想說,那我們關西這麼多步道,就請羅先生來教我們年輕人,來學這個傳統的技藝,因為把這個傳統技藝學起來,以後還有人會,我們也可以把它應用到手作步道的修復上面。
羅吉榮在南山里長大,小時候家裡環境困苦,他就到處做工。
(你砌石崁砌幾年了),我不知道喔,有人叫做工,我們就去,以前,小妹妹現在我說喔,我以前環境很不好,吃米都成問題,吃飯,都成問題喔,(是喔),後來就自己努力做,做了就有錢,(你跟誰學的),我,那人家一直做,我們就一直看,看久了,就會了啊。
現在來到關西,還看得到許多的石崁,有的甚至有百年以上,不禁讓人讚嘆老祖先的技藝高超。
關西古道工作站 邱創盛(左)
水泥很多,還有現在很多加工的東西,要砌石堤這件事情,離我們好像很遠的事情一樣,你去到哪裡,像是山裡,或是比較偏僻的地方,有些交通沒有很方便的,你才看得到那個百年的石堤,像現在的渡南古道,也有那種,已經留存了100年的(石剝)崁。
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理事長 邱美鳳(左)
在關西現在你還可以在很多的田邊可以看到,砌到很美的石堤,一整排,然後還有在做「細路」,「細路」就是我們以前的人走的路,「細路」路邊他會有砌石堤,讓那個路基比較穩。
記者 林秋伶(左)
我們現在來到鳳山溪的溪畔,所以可以看見,在這河床上有很多天然的石頭,這些石頭可以做什麼呢,以前的人非常的有智慧喔,這些石頭都是就地取材,把它拿來砌石堤,使用傳統的工法砌的石堤,你可以看得到,這裡面有很多的洞,這些洞還可以提供給生物生存,讓生物可以在裡面躲藏,無論是對自然,或是對生態環境,都是非常友善的。
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理事長 邱美鳳(左)
水可以流動,它不會說水都積在那邊,影響它的地層的自然的一個變化,那它有自然的昆蟲、自然的生物、牠還可以在那邊生存。
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 楊家豪(左)
過去有發生崩塌的時候,其實我們就有試著,請當地的老人家,然後教我們怎麼用石(石剝)崁,那其實我們也實際在我們去年做的石(石剝)崁堆裡面,觀察到非常多生物,牠其實會使用這樣的一個場域。
「跟著羅阿公來疊石頭」的活動消息一公布,馬上秒殺,吸引許多有興趣的人報名參加。
工作坊學員 涂誌恆(右)
手作的部分我會比較有興趣,所以剛好有這個機會,就會想要把它學起來,因為其實它可以應用在滿多地方的這樣子,(像是),就是像田邊的(石剝)崁啊,壞掉也可以把它疊起來。
工作坊觀摩人員 月桃花(右)
那你常常在路邊看到,已經被水泥弄起來的這些道路啊,或(石剝)崁的時候,再去看到鄉間這些還是石頭的,田邊的這些邊坡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好想學喔,可是自己拿著河邊的石頭,像我們那個大坪溪,我們也是有像這樣子的一個石灘,然後我就拿石頭這樣疊來疊去,我是疊不出一個所以然的,是真的要跟老人家學。
在求新求快的現代化社會,傳統技藝漸漸失傳,但還是有一群人,看見了傳統技藝的價值,反璞歸真、認真學習,讓老祖先的智慧繼續傳承下去,也期待實現環境永續。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