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台15線西濱道路新竹路段,很少會有人注意到,在高架道路底下、頭前溪的出海口處,竟然有一座獨立的島嶼、舊港島,一般人可能難以想像,這裡在日治時期更曾經是臺灣對外貿易的五大港口之一!只不過因為長期淤積沒落後,沈寂許久,最近,竹塹社區大學注意到了這個地方,在今年初設點進駐後,為舊港島帶來不同的風貌,跟著林秋伶跟江長銘的鏡頭,一起來認識這個被人遺忘的小島。


 

 

 

1796年,就是嘉慶元年,到咸豐年代,這是舊港島,最棒、最興盛的時候,那時的人口,以耆老的口述歷史,將近有1900位住在這裡。

 

五3132因為這邊以前是竹塹港,最早的竹塹港的所在地,那這邊的居民,或者這邊的建築,它就是那個時候保留下來的一些古老聚落,3142

 

五1933舊港它已經在新竹市算是一個很老很老的地方,那因為年輕人可能都一直外移,所以在這邊的話,剩下都是老弱婦孺,1945

Stand

記者 林秋伶(右)

二0352記者後面這一棟棟高聳入天的大樓,就是非常熱鬧又繁華的竹北,後面這座橋叫做舊港大橋,在橋下,現在記者所站的這個地方,就是在頭前溪的出海口這裡,一個獨立的小島,叫做舊港島,0413

OS

 

CG-1

來到「舊港島」,如果不說,一般人不會知道,自己其實是在一個獨立的小島上,隸屬於新竹市的舊港島,位於頭前溪出海口,對面就是知名景點南寮漁港,然而,卻非常少會有人注意到,這個少了觀光客,遺世獨立的小島,竟然如此特別、如此值得探索。

BITE新竹市舊港里里長 蔡松根(左)

 

CG-2

五4400它雖然說是一個頭前溪跟鳳山溪,這邊沖積的一個,人家說沙渚,4406  4315甲午戰爭割讓臺灣以後,它在舊港島這邊設置了一個淡水廳出張所,它是設置於1896年,然後它在1897年的時候,它宣布,就是這邊是特殊性的一個港口,所以人家說,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五塹港,塹港就是這裡,它指定這個是對福建省這一帶的,整個貿易商港,4346

OS

當時,是舊港島最興盛的時候,然而隨著出海口淤塞,商港功能不再,舊港島於是開始沒落。

BITE新竹市舊港里里長 蔡松根(左)

五4616你看它承載了,從竹塹港的歷史,到商港,然後到漁港,然後到最後民國21年,也就是1932年,它廢港了,這邊就都靠漁船在進出,可是它還是淤塞啊,結果在民國37年的時候,第一次會議,民國41年的時候,開始築對面的,我們俗稱的南寮漁港,4644

OS

舊港島面積僅僅0.18平方公里,腹地不大務農少,畢竟靠海,居民大多還是從事漁業。

BITE新竹市舊港里里長 蔡松根(左)

「臭焦港」的意思就是有潮汐,它不能出去,不是自由港,那我們這邊的舊港島的漁民,也就是利用這種潮汐,然後在這小小的,人家說的「討小海」,就是「討小海」到近海,漲潮捕個魚,隨著要退潮的時候就回來,4731

OS

廢港後,年輕人出外打拚,現在的舊港島大多剩下老人家,島上不要說便利商店了,就連一間雜貨店都沒有。

BITE新竹市舊港里里長 蔡松根(左)

70年代我們就知道說,這邊不能建、不能建,到後來才知道說,喔,劃定為行水區,那劃定為行水區就限建了,禁建了,5205

OS

所以現在來到舊港島,原始地貌都沒有變,房屋也只能用修繕的,眼前所見,仍然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樣貌,彷彿時空靜止。

BITE新竹市舊港里里長 蔡松根(左)

五5340我48年看到的房子,到現在還是這樣子,都沒有變,我們是屬於只有進,沒有辦法繞出來,只有單行道,進去就沒有道路,你還是要回歸到這邊來,5353

OS

舊港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獨特的歷史故事,吸引了竹塹社區大學的注意,也想要為這個地方做些什麼。

BITE竹塹社區大學校長 林宗儒(左)

五1100其實我們一開始做了兩次的大規模的盤點,就是盤點說,到底舊港,它到底需要什麼東西,所以我們盤點出來,它有需要生態、有需要環境,它這邊也可以看得出來防洪的水利設施,1113

BITE「島港◦豐◦巢」專案管理 王志仁(右)

五012843有時候會進到社區裡面,然後想要去田調某一件事情,去拜訪某一位長輩,那長輩聊到某一件事情之後,他又告訴我們你可以去找另外一個阿嬤或阿公,對,所以就慢慢的就會有一個網絡,就會串連起來這樣子,012902

 

六0222我們從這邊去,好好好,我還不曾從這邊走過去,那是有養兩隻鸚鵡的那邊,喔喔喔,對對對,從這裡走比較近啦,0233

是喔,我真的不知道欸,那是阿豔她大伯啦,媽是那邊啦,不是啦,宮在那邊啦,0352

OS

竹塹社區大學進駐後,不斷透過田野調查、耆老訪談,蒐集資料,過程中也發現,舊港的故事,真的記錄不完。

BITE「島港◦豐◦巢」專案管理 王志仁(右)

五013618地方上面的比較古老的歷史的挖掘,對,這種事情一定是要經由跟在地有比較深的連結之後,才能夠獲取到的資料,那我本來以為會很困難、很困難,不過,後來我們認識了這個村子裡面幾個很熱情的一個朋友,他們現在都成為我們的夥伴,對,那其實我覺得這件事情真的不容易啦,所以我說很幸運,013650

 

六1043她和我同學啦,我比較沒有看過她,我們兩個以前小時候,她在做花生糖,花生糖就是她啦,喔,花生糖,我知道花生糖,但我沒有看過,妳們兩個是同學,對啊,我們兩個是同學,1056

OS

這些調查到的資料也成為日後舉辦活動的基礎,然而有許多在地居民,因為看到社區大學的努力而深受感動,也主動加入團隊。

BITE「島港◦豐◦巢」找樂子成員 劉淑豔(左)

五011544我的期待是說,希望里民認同他們社大做的事情,也認同里長為這裡奔波的事情,加上像我們這一代,媽媽的那一代,換到我們這一代,有一點傳承,011558

BITE「島港◦豐◦巢」找樂子成員 蘇淑美(右)

五012217那等於從零開始,那需要一些比如說簡易的物資,或者是說人力,結果貼出來之後,大家大概也忙,過兩天我想說,我住這麼近,我應該要義不容辭,所以我第一個報名這個協助的工作,012238

BITE「島港◦豐◦巢」找樂子成員 葉宛靈(右)

念書的時候,念大學的時候搬過來的,對對對,然後也在這邊結婚、生子、買房子,011847  011943然後社大好像是今年一月分左右開始有在這邊,有一個基地,就是現在看到的「島港◦豐◦巢」,對,然後那時候志仁也知道說,我們是在地的人,也是有邀我們說,要不要一起來這邊,就是說如果社區有一些活動啊幹嘛的話,會由這邊來協辦,他希望一些在地的人參與,因為他們進來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在地的人,對於這個地方更有凝聚力,012005

BITE新竹市舊港里里長 蔡松根(左)

主要他們會到安瀾宮跟阿伯、阿姆聊天,那些阿伯、阿姆說,啊你們這些年輕人是在做什麼,他們就進來,5906  5917像樓上也有縫紉課,後面有植物森林,都是他們,我們現在將近有六位、七位的鄉親進來了,5927

OS

今年一月,竹塹社區大學在舊港的據點「島港◦豐◦巢」掛牌成立,一樓還設計成公共書屋,而有了這個基地,大家也有一個連結的平台。

 

五010134看頭前,有沒有,看頭前,翻譯啦,對啦,然後我們的副標就是用音樂,帶領大家看盡舊港島的文史、生態、防洪,你看,所以這邊就是我們幫3M拍的這張照片,她站在廢棄的船上,然後彈空氣吉他,010156

BITE「島港◦豐◦巢」專案管理 王志仁(右)

五013325有這樣的空間,讓我們的駐點人員,能夠每天在這裡,然後跟著這邊的里民,或者是說島民,舊港島的島民們,跟著他們一起生活、體驗一樣的事情、體驗一樣的日出、一樣的日落,然後當然,風來的時候,雨來的時候,體驗一樣的辛苦,013350

OS

一開始島上的居民也很好奇,到底這群外地人想要做什麼,駐點人員每天在這裡出沒,甚至成立基地之後,居民也才知道,他們是要玩真的。

BITE「島港◦豐◦巢」專案管理 王志仁(右)

五013355我們這樣的參與,它才能夠真正的是,跟居民有比較緊密的連結,是真的可以融入他們,所以,確實現在接近快一年的投入,其實很多這個社區的長輩們,其實都真的很照顧我們,013413

 

五010819觀景窗,然後去看後面的景象,甚至他拍照這樣就是一個很好的照片,所以我打算要做這件事情,可是做這件事情就是要大家一起來幫忙我想辦法就是,溪畔那麼空曠,那我們怎麼讓它立起來,站在那裡,010836

BITE「島港◦豐◦巢」找樂子成員 劉淑豔(左)

五011206我知道這個地方,也是我生長的地方,後來我搬到竹北去,我對它不是那麼了解,後來,跟志仁聊過以後,所以我才會提供那些老照片,011219 

OS

照片提供 劉欽煌、劉淑豔

010956-01101

 

照片提供:王志仁

011011-011016

父親留下來的相片,點點滴滴都是回憶,劉淑豔在整理父親拍的相片後,還特地跑到島上相同的地方、相同的角度再拍一次,留下了這珍貴的今昔對比相片。

BITE「島港◦豐◦巢」找樂子成員 劉淑豔(左)

五011332我以前跟爸爸其實也沒有那麼親,其實沒有那麼親,然後在整理他的照片的時候,又看到爸爸有寫一些他的日誌、紀錄,我再一次了解爸爸,他以前為什麼要做這一些,為什麼要奔走說,那時候要遷村,011352

OS

雖然身為舊港人,對舊港其實並不是很了解,反而是社區大學進來之後,也給劉淑豔帶來一些刺激,連外地人都在挖這邊的歷史,自己也該做些什麼,在這過程中,其實也是在找自己。

 

五0258連下面的那個肥沃的土壤,也稍微把它摳一摳,鬆一下,OK,然後抓一把土,抓一把土,放在這個洞裡面,0309

OS

竹塹社區大學不僅在舊港島設立基地,還幫舊港島客製化專屬課程,結果不僅帶出了在地居民,也吸引周邊的人來到這裡上課。

BITE竹塹社區大學校長 林宗儒(右)

五1138我們經過盤點之後,我們發現,其實在地的原料跟素材是可以來做一些事情的,那這些事情的部分,但是它切入點,或許有一些限制,像我們先從我們比較能夠拿手的部分,就地取材的原料,那我們就拿到像一些草啊,乾掉的葉子,來做一些鋪層,然後它也有一些場地,可以來做一些種植,1204

BITE竹塹社區大學樸門課程講師 劉芳(左)

五1603上禮拜就是把廚餘帶來之後,把它全部覆蓋在已經硬化的土壤上面,1610   1716經過一個禮拜之後,學員剛才在翻那個土壤的時候,其實你們就可以發現,他們非常的驚豔,那個土壤整個完全的軟化,而且是黑色的,把它那個原來的生命力再找回來,對,然後我們就用這樣子的土壤,然後用覆蓋物,然後去,今天就是做種植的動作這樣子,對,然後,(其實跟在地都很有連結,用的東西也都是在地的),在地的去化,幫他們去化廚餘,然後在地的,因為在地有很多的樹,1749

BITE新竹市舊港里里民 劉小姐(右)

五2043樸門永續有沒有,也是說,自然農法,然後讓我們有一個新的觀念就是說,原來有這麼多我們不知道的,而且舊港可以做的事,可以這麼多,2058

BITE新竹市舊港里里民 林秀華(左)

五2433我嫁過來舊港40年,然後一來是,它真的是一個很沒落的村莊,真的是,那時候好像只是一家雜貨店,2446  2551改變最大就是,我覺得那個社大進來,是給舊港加分,真的是改變很多,而且讓很多人都認識,這個舊港島,2605

BITE「島港◦豐◦巢」找樂子成員 葉宛靈(右)

012123其實在新竹應該我們是真的,不要說新竹,你說全臺灣也沒有幾個像我們這樣是獨立的島嶼,對,環境真的很清幽,是真的很適合住的一個地方,012134

OS

照片提供 王志仁011330-011340

舊港島的環島公路,僅僅1.8公里,就算慢慢走,也只要半小時就能走完一圈,360度,每個角度都有不同風景。

繁華落盡後,這個在汪洋中、城市邊,只剩600人的小島,如今因為竹塹社區大學的進駐,似乎「島孤人不孤」,又開始慢慢重新累積能量。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