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聽過「中壢事件」嗎?對許多民眾來說,應該非常陌生,這是40年前的事了,而且被稱為開啟了台灣街頭運動的序幕。1977年11月19日,台灣正進行縣市長選舉,一對老夫婦走進中壢國小投開票所,沒想到因為動作緩慢,選票疑似被當時的主任監察員塗改,引發作票質疑,當晚萬人包圍、並火燒中壢警察分局,導致兩死一重傷,史稱「中壢事件」,這是二二八事件後,頭一次發生如此重大的街頭抗爭事件。而當年因自行宣布參選而遭國民黨開除黨籍的許信良,選前引領全台黨外人士同步參選,不但自己高票當選桃園縣長,也打破了國民黨長期獨占縣市長執政情景,此後十年,從橋頭事件、美麗島事件到機場事件,民進黨組黨、解嚴,中壢事件成為翻轉台灣政治的分水嶺。四十年前,台灣經歷了什麼政治環境?四十年後,台灣又要如何繼續發展?一起回到40年前的中壢事件場景。
[政治大學社科 院長
江明修]
中壢事件來講,對台灣的民主發展的過程來說,它應該是第一個群眾事件!

[東華大學民族系 教授
施正鋒]
中壢事件其實是大家沒有想到的啦,後來我們也可以講說,是因為官逼民反!

[中壢事件影像展 策展人
邱萬興]
1977年那時候的,許信良的選舉,就改變整個台灣的政治生態。

1977年11月19日,縣市長選舉當天,一對老夫婦早上十點半走進桃園中壢國小投票,由於年事已高,行動緩慢,進入圈票處久久未出來,當時的中壢國小校長范姜新林,擔任投開票所主任監察員,主動走進圈票處詢問,在旁投票的選民邱奕彬等人,看見范姜新林把老人家投給許信良的票,疑似塗抹成廢票,引起投票群眾聚集!而當時還沒有警政署,台灣省警務處處長知道桃園選情激烈,一早就去找以省議員身分參選的許信良。

[民進黨 前主席
許信良]
他很早就來了,一大早就來,我跟他說,處長,如果說,你國民黨沒有作票,我保證,這次選舉就平平靜靜過去,輸贏如何都沒關係,但是如果你國民黨作票,我說,我一樣跟你保證,一定會出事!

中壢國小正對面就是中壢分局,當時坐鎮的檢察官只把兩位老人家及證人帶回分局,被指控的范姜新林卻留在投票所繼續工作,消息傳出後,群眾不滿檢察官的偏袒行為,下午衝進投票所,把范姜新林推出來,警察想要去救校長,卻引來更多群眾包圍,最後警察保護范姜新林退到中壢分局,引發群眾抗議,上萬名憤怒的群眾傍晚翻倒警車,衝進中壢分局破壞,在場員警集體撤離後,警方發射催淚彈,黑暗中,有兩人中槍不治,一人重傷,激烈分子開始火燒中壢分局,一直到半夜三點,群眾才逐漸散去!這場中壢事件,迫使當時的國民黨不敢作票,許信良高票當選桃園縣長。

[民進黨 前主席
許信良]
當時我很多朋友說,還沒選就贏,還沒選就贏,主要是說,雖然你會贏沒有用啊,國民黨會作票,作票可以說(是)國民黨的,最後的法寶,它要維持政權,選舉穩贏的,尤其當時可以說是國民黨,欸,你當議員,有些省議員,還可以讓你當選,少數啦,可以讓你當選,但是它的縣長,縣市長是絕對不讓黨外當選。

許信良40年前參選桃園縣長前,是中壢選區的台灣省議員,當時桃園縣的選舉生態,除了第一屆,歷任桃園縣長都是省議員出身,他的前一任是吳伯雄,也是先當省議員再選縣長,當吳伯雄改任公賣局長後,許信良認為,按傳統,理應由他來選縣長。

[民進黨 前主席
許信良]
桃園縣的傳統,縣長應該要是南區人嘛,所以應該是我們中壢地區的人出來選縣長。他如果繼續連任,老實說,我不會去選縣長,因為你當時選也不會選上,因為你違背桃園的傳統,所以吳伯雄他,他差不多當兩年左右,就調去做公賣局長,桃園縣長當然我來選桃園縣長,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所以不讓我選縣長沒道理,國民黨沒道理。

[桃園市 市長
鄭文燦]
我記得他當時的選舉的訴求是「此心長為國民黨黨員」,他用很巧妙的方法,化解了那些,這選民,當時是威權時代,選民的疑慮,然後他要求公平的選舉,這也說出大家的心聲。

從二二八到中壢事件發生,台灣在這三十多年間的戒嚴時期,除了長期執政的國民黨,只有少數的黨外人士,許信良打著藍旗反藍旗,和黨外唱和,當時出了《風雨之聲》和《當仁不讓》這兩本書,在禁書的年代愈禁愈賣,《風雨之聲》連同盜版,一共賣了將近十萬本,前中央社董事長陳國祥,當年還在念政大新聞所,受許信良感召,和林正杰、范巽綠等人前往助選。

[前中央社 董事長
陳國祥]
當時許信良選舉之前,他出了一本書叫做《風雨之聲》,這本書是說,當時國民黨如何威權統治,對社會造成很多不公平的事情,所以他出來選舉,不是為了個人的當選,是為了爭取台灣的民主。我們這些年輕人看了很感動!

傳統選舉,規模愈大花錢愈多,許信良開創了現代民進黨選舉模式,陳國祥還記得,當時在競選服務處裡,每天都人山人海,民眾主動搬東西去幫許信良選舉。

[前中央社 董事長
陳國祥]
很多民眾送很多吃的東西,還有用的東西過來,全部都不計較,大家像,每天來支持,像那個我們客家人說的,像建醮一樣,不只是看熱鬧喔,他還把家裡的東西搬出來,來給(許信良)他用,來支持,這樣的事情,以前台灣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政治大學社科院長
江明修]
1977年的時候,台灣也發展到一個地步了,再來選舉的公平性,尤其是說,對我們客家人來說,對這種公平這個議題也比較重視。

學者認為,中壢事件其實就像是煮水煮久了,就會到達沸點!早期國民黨執政,並未將台籍人士納入栽培,檯面上盡是外省菁英,蔣經國在七十年代開始栽培台籍菁英,也就是所謂的「吹台青」。

[東華大學民族系 教授
施正鋒]
當時蔣經國他就培養一些年輕人,所謂的吹台青,那科技官僚等等,許信良跟張俊宏兩位算是國民黨它黨內的,這個許信良還是中山獎學金到蘇格蘭唸書的。所以我們在高中的時候就在傳閱他們兩位寫的這個,他們幾人寫的台灣社會力分析,所以他們是有魅力的。

[民進黨 前主席
許信良]
你如果要辦雜誌,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如果說你的言論超過尺度,就像雷震,叛亂罪,還有李敖也是叛亂罪,欸,全部坐牢,所以我當時,我和張俊宏先生,我們辦《大學雜誌》,就開始批評,老實說,比《文星》,激烈太多了。

在中壢事件前十年,許信良領取國民黨中山獎學金留英歸國,在國民黨中央,與張俊宏創辦《大學雜誌》,要求民主,取消戒嚴,最早要求萬年國會全面改選,不過《大學雜誌》只辦一年多,就被國民黨關掉了,許信良此時和黃信介、康寧祥等黨外人士密切接觸往來,鼓動民主,開始鬆動國民黨的統治正當性。

[東華大學民族系 教授
施正鋒]
這個破口不是所謂,它是從所謂的黨外裡面出身,是從國民黨栽培的人,那表示說,它的吹台青政策,還是有一些盲點在,也就是說它吹台青基本上站的角度,還是這個所謂的,我們講的樣板。

[民進黨 前主席
許信良]
我們認為像英國、歐洲、美國都已經是世界最好的國家了,是不是,民主國家,重視人權了,但是對他們的大學生來講,他們認為他們的政府完全,全部是騙人的,講一套做一套,所以要求說,還要更民主,還要更自由。所以我們台灣去的,像我作為一個台灣去的學生,我讀政治的,真的覺得很慚愧。

在威權時代,許信良參選,鼓舞了黨外,開始不怕國民黨,1977年這場選舉的直接效果,就是包括脫黨參選的許信良,一共有四位黨外人士當選縣市長。

[民進黨 前主席
許信良]
中壢事件,桃園縣選舉的外溢效果,就是說,就像現在柯文哲選台北市長,它的外溢效果,讓民進黨的縣市長(當選),太陽一樣,那年是因為我選桃園縣長,就讓黨外,就黨外的縣市長當選,我以外,還有三位,還有省議員有二十幾位當選。

[中壢事件影像展 策展人
邱萬興]
中壢事件很多客家鄉親,整個去把中壢分局火燒分局,那個年代是對很多台灣人(來說),是一個很震撼的一場運動,就是說,那影響到後來的桃園機場事件,比較後來的美麗島事件、機場事件,如果你沒有中壢事件,就沒有美麗島事件嘛,沒有美麗島事件,就沒有桃園機場事件。

中壢事件其實就是整個台灣政治的分水嶺,原本在戒嚴年代,台灣人民不可以組黨,沒有言論自由,也不可以上街頭。中壢事件發生後,台灣面臨台美斷交、中美建交風暴,1979年1月21日,台灣發生二二八以來,在戒嚴令下的第一次示威遊行:高雄橋頭事件,帶頭的許信良,被國民黨政府停職。

[民進黨 前主席
許信良]
斷交之後沒多久,本來百姓就不服了,它國民黨去抓余登發父子。第一次公開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示威遊行,叫做橋頭示威,因為橋頭示威,我帶頭參加所以回來,國民黨用這個理由(停職),說我沒有請假。

[桃園市 市長
鄭文燦]
中壢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剛好是國小五年級,然後到了我讀六年級的時候,剛好許信良先生去聲援余登發先生,參與了橋頭示威,被省政府把他停職。

中壢事件過後十年,是台灣政治劇烈變動的年代,包括了橋頭事件、美麗島事件,到桃園機場事件,當年民進黨成立,第二年,總統蔣經國宣布解嚴。

[中壢事件影像展 策展人
邱萬興]
從中壢事件以後到桃園機場(事件),因為桃園機場事件其實是一個抗議黑名單政策,就是許信良,因為在海外就流亡將近七、八年了嘛,他就 一直想要返鄉,鮭魚返鄉,結果國民黨不讓他回來,那一年其實是,民進黨剛成立。

[前中央社 董事長
陳國祥]
民主運動就像,火點起來了,各地的火點起來了,愈點那火愈燒愈旺,燒了十年,差不多十年,台灣解嚴,政黨開放,民進黨成立,這是說,中壢事件一路燒火,愈燒愈大,造成的影響。

因為敢反抗了,就繼續反抗,中壢事件40年來,國內大大小小抗爭,包括近代的野百合與太陽花學運,都是翻轉台灣歷史發展的動力。

[中壢事件影像展 策展人
邱萬興]
我們客家人反抗運動,其實就從中壢事件開始,到美麗島事件也有很多客家人的參與,到了太陽花,你看太陽花也有很多我們客家鄉親的參與啊。

[民進黨 前主席
許信良]
太陽花學運,或者以前的野百合,可以說是年輕人,學生運動的延續。60年代,當時全世界是,人類歷史上,最大學生運動,所以台灣你說,如果野百合,你說太陽花,慢了別人差不多半(世紀),五十年了。

中壢事件的實質貢獻在於,讓台灣民主有了形式與程序正義,許信良認為,這樣還不夠,展望未來,還要做到實質民主,落實人權等等。

[民進黨 前主席
許信良]
民主最後,不是說選舉而已。民主要做到社會民主,希望政府可以照顧所有人的生活,這是我們台灣現在最重要的,不只是有政治民主。

[政治大學社科 院長
江明修]
這三十、四十年過後來說,我們台灣當然在民主方面,達到這種形式民主了,但是未來要如何來做,這些得利者,中壢事件過後的這些得利者,尤其是民進黨,它應該要來誠懇,深刻反省到說,這裡面很多,要是說公民社會,或是說社會希望更公平的社會,對弱勢的照顧,各方面來講的話,也應該有實質民主的意涵在這裡面。

[東華大學民族系 教授
施正鋒]
我認為一個國家,應該站在比較弱勢的部分,主動去幫弱勢的權益的保障才對啊,你不是應該是所謂的,表面上是中立者,中立的裁判,你知道中立的裁判,如果這個結構是不公平的時候,那你就是幫凶啊,那我想社會改革這個部分是民進黨還要再努力的。

就像驚蟄,春雷初響,萬物都甦醒過來,中壢事件徹底翻轉了台灣的政治面貌。站在此事件40年的關口,我們或許可以想想,現在的民主社會,是我們要的嗎?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