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屆廣播金鐘獎頒獎典禮剛落幕,客籍的知名旅遊作家、廣播人溫士凱,繳出入圍六項、得獎三項的傲人成績,風光抱回三座金鐘獎。出身新竹竹東的溫士凱,從小就住在當地市場旁,逛市場就像逛廚房,這次得獎的其中一個節目就是在空中講市場的故事,多年來他走遍世界各地、飽覽各國市場,旅行途中的所見所聞,都成為他信手拈來的最佳發揮。記者許儷齡、左燕輝報導。


 

 

 

人聲鼎沸,叫賣聲四起,旅遊作家溫士凱的一日之計,就從市場開始。

 

這個一斤多少錢,150,一斤150元啊!對啊!對啊!這是黑豬肉嗎,對。

廣播金鐘獎主持人 溫士凱(左)

來到這個市場你聽到很多聲音,這些聲音你感受到這些聲音是一種活力,那種的活力你會體會到對呀!人生就是如此。

 

竹東市場是溫士凱相當熟悉的地方,從小他總喜歡跟著媽媽去買菜,在市場和街角巷弄間來回穿梭。

廣播金鐘獎主持人 溫士凱(左)

因為我小時候就是在剛剛那條巷子裡長大的,所以對我來說這個市場,很有感情,所謂感情不只是有我小時候那種的童年回憶,更重要的是什麼你知道嗎?你看到了嗎?我對客家的文化全都從市場裡學到的。

 

嫩薑比老薑好吃也較便宜,但是我覺得嫩薑比老薑好吃我覺得,要看啦,要看妳怎麼煮,看你怎麼煮、料理啦,對啊 對啊,麻油的話你沒有那個,麻油的話沒有那個老薑,味道就不對了。

溫士凱的母親 吳玉春(右)

每次買菜他都要跟,他就要跟,他就要跟著來,我買什麼他就會問我說,媽媽這是什麼東西?我就會跟他說這是什麼,就這樣慢慢跟著他就會了解許多這樣子。

 

我婆婆以前賣到現在,妳婆婆以前賣到現在,三十幾年了,喔,我婆婆。這就是我們客家真正的三角圓,我們國語說「水晶餃」,可是很多人做的時候,它應該做成像這個樣子,妳看到了嗎?三角的一個樣子才是,這是傳統客家,而且要來到竹東才買得到。

 

無論遇到什麼料理、食材,總能滔滔不絕介紹,正因為愛逛市場,因此鎖定這一點,催生出一個聚焦談市場的廣播節目。

畫面提供 溫士凱

得獎的是,竹東市場,我要謝謝我自己這麼多年來,堅持我自己的一個夢想,所以今天我才能夠站在這邊,所以我要送給所有的年輕朋友們一句話,夢想不怕遠大,最怕的是連做夢的勇氣都沒有,今天我做到了,以後你們也是可以做到的。

 

在節目中天南地北暢談生活智慧,知識含金量高,讓他順利敲響這一屆的廣播金鐘,抱回「生活風格節目獎」、「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獎」和「社區節目獎」。

 

是因為颱風的關係嗎?是因為季節的問題,季節的問題,這個就是隨時都有,等到下個月天氣冷的時候價格又降下來,又降下來,來 45元就好,好 45元有嗎,所以買對菜、買錯菜,現在差異很大。

 

就地取材隨處挖掘真摯故事,溫士凱透過聲波和網路「在空中」自在悠遊。接觸廣播20年來,他每天都有滿腔內容想跟聽眾分享。

 

妳經營多久了?我在這差不多四十年了,四十年了喔,這個可以啦,可以嗎?老闆娘請教一下,妳這個從芥菜做到鹹菜要多久時間?菜苗開始做到像這樣子嗎?是啊,三個月,三個月喔。

 

結合自身的客家背景,放大文化看門道,他經常邀請專家來賓上節目,先蒐集不同人對傳統印象的疑問,然後拋出問題,再順勢做出新釋。

 

一般人要來買鹹菜的話,妳會教他怎麼挑選呢?要跟他說像這樣的,比較有肉的,肉比較厚,所以你看我就會挑這個比較厚的,可是我曾在外面買過,為什麼顏色那麼黃啊?

廣播金鐘獎主持人 溫士凱(左)

鹹菜裡面有什麼東西?所謂醃漬的東西,醃漬的東西會產生一個,所謂現代人說的益生菌,很多現在人花錢購買益生菌,買化學的益生菌食用,可是回過頭來看,殊不知鹹菜裡面就有,就是因為從這一點開始我就再去溯源。

溫士凱的母親 吳玉春(右)

我經常說我以你為榮,對呀,我們客家人有這個,這樣加以去探討、去研究,所以他常常出國旅行、常去旅行,他就是為了要我們客家文化,有更多了解。

廣播電台節目部經理 范劍浩(左)

他的難度就在於說,你是如何要把食物跟文化,要把它串接在一起,然後又很成功讓人家在不知不覺當中,就能夠吸收到這個,當中的精髓。

廣播金鐘獎主持人 溫士凱(左)

很多的故事,有些人在這裡成功,有些人在這裡失敗,以及有些人為了三餐,許許多多的事情,這些的故事可以拿來講。

 

平常不是北漂,就是出國工作的溫士凱,平時只要一有空,就會回竹東老家,享受跟家人團聚的溫暖時光。

 

嗯 好鹹喔,不過很香,我們客家的鹹菜就是如此,又鹹又香,而且會甘甘的,這樣很好,這鹹菜很好。

記者 許儷齡(右)

除了剛剛在市場中的許多觀察,都變成節目的內容以外,回到家裡,家庭的點點滴滴,更是他創作的養分。

照片提供 溫士凱、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

溫士凱跟母親的好感情自然流露,去年金鐘獎頒獎前父親走了,沒能看到他上台領獎,今年他特地邀請媽媽和家人一同北上參加典禮。

廣播電台節目部經理 范劍浩(左)

他喜歡文章之外他也喜歡旅遊,他對這個這個市場做菜,他也是一個很有興趣的一個人,那他就發現到說他去過這麼多的地方,他發現到說市場就是人跟人之間一個非常好去,互相溝通的時候,那透過市場的一些食材、一些交流,其實當中裡面不同的文化,是可以就從當中就會產生很多火花。

 

這是我開車,這是你喔?對,我年輕的時候我開車,到處跑然後從美國,這是開到。

 

翻閱舊相片,往事一件一件浮上心頭,回憶起當年在美國讀書,大學的畢業前抽到要介紹文化的考題,把他喚回了家鄉。

廣播金鐘獎主持人 溫士凱(左)

我上去講說什麼,我說我是客家人,沒有人曾聽聞什麼是「客家」,他們問什麼是「客家」?我就說我跟你們說,那是兩千,兩千年以前居住在中國、中原地區的人,她們大家聽了故事想知道這是什麼東西,我就開始講,講到後來,我說我至今還會講兩千年以上的話語,就是客家話。

 

在多元族群的環境中,談到自己是來自臺灣的客家庄,那時他的自信、勇氣和能量瞬間飽滿,也意識到自己的獨特。

廣播金鐘獎主持人 溫士凱(左)

當時開始我就想要把客家話,還有客家的文化找尋回來,所以我從美國回來之後,我很想要把,第一要知道更多我自身的文化,因為很多東西都忘記了,所以要找回、找尋回來,第二就是想辦法讓更多人知道。

 

曾有八年不曾回臺,但溫士凱就是懷抱著堅定的信念,決定回臺後走傳播這條路,這麼多年來也曾遇到磕磕碰碰,有時月光 有時星光。

廣播金鐘獎主持人 溫士凱(左)

我剛開始做客家時,很多很傳統的長輩們,他們會跟我說,他們說 溫士凱你做那個「不正」、亂七八糟的客家,我說什麼是「不正」、亂七八糟?他說要「正」就是什麼?從開始就講客語,講客語講到最後,其實我曾非常灰心,想說算了 不要做了,因為怎樣?這些跟我想像的不同,我就離開客家,我真的曾離開客家兩、三年,兩三年的時間曾離開,不過事情發生了,我開始去旅行。

 

厚厚的明信片,有的早已泛黃褪色,當低潮時,他透過旅行自我療癒。

廣播金鐘獎主持人 溫士凱(左)

出門旅行最重要的在於,我跟別人說我來自哪裡,第二是什麼你知道嗎?我要讓你知道我的文化為何,大家來交朋友,你跟我講你的文化,我跟你說我的文化。

 

四處旅行相互分享,吸取各地的文化,溫士凱全球走訪,走出了新格局。

廣播金鐘獎主持人 溫士凱(右)

他們(日本人)跟我說什麼呢?「米醬(味噌)」,說味噌的時候,我回我們客家人也有「豆醬」,他們覺得咦 你們怎麼有這等東西?我說你們還有一樣東西就是もち,就是我們的粢粑,我說我們也有,我就開始對他們說唐朝種種。

 

走讀世界跟自己對話,家中高掛著溫士凱擔任日本「北海道大使」及「關西觀光大使」的殊榮。

廣播金鐘獎主持人 溫士凱(右)

日本人本來,妳看日本人常常說「我們是亞洲最好的」,可是在我面前他說並非如此,你說出更多我所不知的東西。

 

旅行真好,因為旅行讓我看見世界,也因為旅行讓世界看見我,我是超級玩家Danny溫士凱,你準備好了嗎?大世界旅行社出發囉。

 

光偉 聽說你這次去的這個地方很有趣,很遠很遠是不是,很遠很遠 是北極,北極,跑到北極去看北極熊,我在想什麼你知道嗎?一般人想到北極會看到一片白雪,還有你說的北極熊。

 

旅行讓他看見世界,也讓世界看見臺灣,他還有另一個節目,經常邀請來賓前來分享壯遊經驗,從其他人眼中看世界。

來賓 彭光偉(右)

士凱哥他做節目一定有先做功課,功課做非常足,他會先看,像我每次是做節目,他會先看我的節目,他會看我報導的內容是什麼,然後就會在節目中問我採訪的議題、內容、人,還有我自己的感受,每次我來都覺得問到我心裡面的感觸。

 

今天學生特派員登場,等一下妳看到了嗎?剛剛那個「今晡日」,中間的那個空間點我覺得有點緊,花路米號要開車了,十四班次停靠所有的客家庄,不錯喔,請旅客前往第一月台搭乘。

 

他不吝將一身的功夫向下傳授,除了廣邀學生參與製作以外,也提攜傳播人才。

電台助理 曹嘉琦(左)

因為我都在幕後,後來我就覺得累積的能量夠了,我就跟士凱哥提說,我可不可以也去,去到客庄,然後體驗一下客庄的生活,因為我不是客籍的學生,也不是有客籍身分,然後去到高雄的美濃,就覺得非常有意思。

廣播電台節目部經理 范劍浩(左)

就像他做那個《客庄花路米》也一樣,他其實也會讓學生去,透過節目去學習客家發音,去講客家話這件事情,這些都其實就是他自己的一些安排,我覺得在「市場肚」當中,他有把他這個部分特色發揮出來。

 

Test test 123 123,好 123,1234。

20多年來,溫士凱在傳播領域耕耘不輟,一路來持續累積、盡情發揮,運用獨到觀點提升客家。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