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冬山鄉,最近有在地青年打造出一座全新的創生基地,把茶產業結合花藝、茶藝等等,結合循環經濟概念,像是利用茶園旁的花草、茶梗等,經由創意加工,再次賦予新的價值。這些不僅活化了在地產業,也給返鄉青年更多機會為家鄉注入活水。我們的「點亮家鄉新視野」系列報導第一集,就先帶大家到這座基地,了解他們創意與發想。吳怡君和李明燈的報導。


 

灰白色調的建築,搭配大片的落地窗,展現優雅風格,戶外綠油油的草地,周圍有各類花草包圍著,一旁山巒景色印入眼簾,這是位於宜蘭冬山鄉的全新創生基地,這天正準備迎接一場花藝餐桌布置課程。

打招呼

 

那我們今天很開心可以來到這個地方,就是跟大自然做結合,有時候 我們覺得從事花藝這件事情,可能是比較有距離感的事情,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用我們周遭環境就有的一些野花野草,或是像茶園這邊可能不需要的葉材類的東西,我們來增添一些餐桌上的色彩。

 

這座創生基地結合不同領域的宜蘭人,透過自身專長,大家都想為家鄉多找點發展機會。

花藝師 寶菈(右)

 

身為宜蘭人的部分,其實對家鄉的連結,我一直從小就根深蒂固,畢竟這一個土地,它滋養我的養分很多,包含生長的環境,還有師長們的一些影響,所以我默默的在心裡面一直埋下這個種子,是期待有一天,因為自己的某些能力可以回家鄉貢獻一些所學。

創生基地負責人 游正福(左)

 

當時會找宜蘭人是覺得說,第一如果宜蘭人自己回宜蘭是一個點,第二個就是說,如果是宜蘭人一定會有一份對宜蘭的感情,因為住久了,從這個感情面上去,才有辦法把產品面的深度,跟自己情感從這邊方面去供應,用這種方式去擴散出來,而達到一個效果。

 

茶農游正福也是創生基地的負責人,一直致力推廣在地文化與產業創新,除了將自家茶產業多元開發外,更與許多返鄉青年一同合作,為當地產業開創出許多新火花,也希望帶動年輕人回流。

創生基地負責人 游正福(左)

 

因為我的專業只有茶葉,那怎麼透過我的專業的茶葉把這個專業知識,或專業能量去跟周邊的工藝結合,這個其實是一個,滿大一個需要很花很多時間認識人,那其實我們現在目前夥伴大概是,早上花藝師,到可能現在的茶染師,甚至其實我們還有所謂的調茶師,然後還有甜點師,其實跟以前的一些合作夥伴,其實都可以兜起來在這個空間去做一些再延伸,再廣度的發展東西。

冬山鄉鄉長 林峻輔(左)

 

這麼多年來,事實上冬山鄉,本身內部有很多年輕人北漂外流,所以加上我們一些少子化,所以當然對地方的產業的發展,以及一些文化傳承就會變成它有一個衝擊性的一個影響,那所以冬山鄉公所,了解到這樣子,我們希望可以利用一些計畫,或者是一些活動,可以來吸引 我們出外的年輕人來返鄉。

 

像是基地就與花藝師結合,希望在茶園裡找到新的花藝創作媒材,也常常有意外的新發現。

到茶園

 

其實應該說我們的要除掉的草,所以其實對我們來講,其實沒有什麼用,然後像這個姿態的話,其實很妙的是,它還可以就是做一些旋轉,所以我們有些需要線條感的乾燥花,這個非常好用。

STAND

記者 吳怡君

花藝師 寶菈

 

在宜蘭的這座有機茶園裡,其實茶園旁有許多花花草草,這些花草本來就是要在除草時除掉的,不過其實經過花藝老師在多元變化之後,其實也可以有不一樣的變化呈現,可以請教一下老師,這些花草,可以有什麼樣的利用呢,像我們的咸豐草它其實在採集的時候,是姿態非常的鮮豔,所以我們通常會採集之後呢,回去插瓶,甚至是你有一些,就是可以利用的一些玻璃瓶,它其實都是一個很好的素材,但是透過實驗發現,就是說它的新鮮程度會比乾燥來的好,所以咸豐草的部分,我們也會很推薦,你在居家做一些餐桌布置,或是迎賓的一個玄關的部分,做一些點綴非常好。

創生基地負責人 游正福(右)

 

 

就覺得說,為什麼我們一定都要把它變成肥料,基本上我們不是茶都會除掉,因為我們沒有噴除草劑,所以像如果像是寶菈,利用寶菈這種方式,如果可以增加我們再利用的部分,然後變成循環經濟,然後也讓消費者重新認識臺灣的原生花草。

 

除了花草,在茶園裡也有宜蘭當地特有的石頭,也是很好的創作素材。

花藝師 寶菈(左)

 

它的岩石面,不會那麼的圓滑,反而會有一點方正,然後你在堆疊的時候,也我們也有激發過類似的這樣的作品,那期待未來有更多,比較吸睛的創作出現。

創生基地負責人 游正福(右)

 

或許可以透過寶菈的方法,一些轉譯的方式,用他的花藝或轉譯的方式,讓消費者認識這個文化,然後去認識一些石頭的過程,甚至一些花草的記憶。

 

採集結束後,就要來看看花藝師如何施展魔法。

 

接下來,我們就是要來布置餐桌。

花藝師 寶菈(右)

 

我今天的主題,其實是希望餐桌上的花藝,能夠用你隨手可得的材料取得,所以我的花材,是在茶園周邊,以及在我們山林間,或者是鄉間小路,路旁的一些小野花野草組合而成的,因此在採集上是很簡單。

 

從餐桌布置,花材挑選及顏色搭配,到觀察花藝排列層次感都是全新的學習,連小朋友都能一塊參與生活中的花藝布置。

小朋友(右)

 

(那你回家的時候,會不會想要跟媽媽一起,一起布置家裡,)恩(為什麼,為什麼呢,希望家裡變怎麼樣,)變漂亮。

 

課程也讓參與學員們對花藝改觀,原來花藝也能很貼近生活。

參與學員(右)

 

我印象中花藝課都是那種,拿著很高貴的花枝,然後直接插上去,就覺得離我很遙遠,因為很不生活化,對那今天其實用的是比較路邊撿到的,就可以一些,摘擷到的花,我覺得還滿特別的。

參與學員(右)

 

我今天先把色系決定好,然後花材的話,就是看老師是,在這邊看有什麼野地裡面的花材,那我就可能可以去找找看家附近有沒有,可以使用的,然後就試試看老師今天教的一些小訣竅,然後跟著一起試試看這樣子。

 

大家好,我們今天要喝的是柚花紅茶,那第一泡,我就先沖給大家,那再跟大家講解一下,我們之後的,想要結合的東西。

 

基地裡也與茶藝師合作,希望提供民眾輕鬆且生活化的茶席體驗。

茶藝師 Sandy(右)

 

所以我就覺得茶藝上面,要推廣的你也可以推廣心靈層面的東西,但是簡單到你可以到,在生活的這一邊,就是你隨手,什麼器具,其實說真的你在家裡泡茶很簡單,就是,你主要要有茶壺跟杯子,你自己喝的杯子,就這樣子,就這麼簡單而已。

創生基地負責人 游正福(左)

 

那茶因為以前的方式,有點讓一些年輕人是畏懼的,甚至覺得它是老派的,所以我們要重新透過Sandy來做一個茶藝的,生活茶藝的一種方式來呈現出,茶其實是可以生活很時尚很簡單,它其實不用那麼複雜,但是,你可以用茶葉可以來得到一種放鬆跟質感。

 

由於現今咖啡和手搖飲當道,許多人忘了臺灣茶的好,因此希望透過各種方式顛覆大家對茶的想像,也希望將家鄉宜蘭的好茶推廣出去。

茶藝師 Sandy(右)

 

像宜蘭茶,它很有它的特色,那其實被臺灣很多人忽略,是因為現在很多消費者都被教育成,我海拔越高的茶越好,但其實不一定,那像因為我自己是宜蘭人,我會覺得這很可惜,因為它有它自己的風味,有它自己的,就是跟其他地方不一樣的地方。

參與學員(右)

 

 

那過去我會誤以為茶席就是需要很安靜,然後很拘謹,可是剛剛老師在分享的時候,他說他們現在主推的是生活茶藝,所以他取得的東西都很像是日常生活裡面拿得到的,所以剛剛老師在介紹桌面的擺設東西,好像家裡面都能拿得出來,所以感覺好像降低了一些,在泡茶上面,覺得好像應該要怎麼樣的門檻。

 

茶席體驗中,茶藝師更用宜蘭米製成的甜點與茶搭配,希望將宜蘭的飲食文化或特色小吃融入,讓喝茶這件事情更有趣。

茶藝師 Sandy(右)

 

那像宜蘭我就覺得,它很有它特色,那它有蜜餞,那有紅柚跟其他地方柚子吃起來也不一樣,那我就覺得這是一些很特別的東西,那要怎麼結合茶,然後又不要讓茶失焦,就是我還是希望茶葉是主角,那要怎麼結合這些在地的飲食文化,就是我們目前還在一直持續在做的事情。

參與學員(右)

 

以前都是喝茶,但是後來慢慢都是變成咖啡,所以在今天再重新回到 茶的時候,覺得其實還是茶比較好,感覺比較清新一點。

參與學員(右)

 

他會提醒你說這個茶就是怎麼種的,然後它有什麼樣香味,你仔細的去品嘗一下,然後第一泡跟第二泡,又有一點不一樣的味道,對,我覺得這個也是要透過茶藝師的引導,我們才會去慢慢的認識。

 

茶不只可以拿來喝,其實透過茶純露製成後,原本要成為堆肥的茶渣,也能有不一樣的創新工藝詮釋。

 

這是什麼,這個就是我們做純露剩下的渣渣,所以其實它顏色不知道能不能再利用,所以其實看秀珠,我們能不能把它用來做茶染的部分東西。

 

透過茶染老師的巧思發想,利用茶湯染出一塊塊特色的染布。

 

我們今天要來做的是,用他們的茶來染布。

 

同樣是宜蘭人,以親子藝術共創教學為主的秀珠老師,也加入基地行列,一起和夥伴們創造出新的循環經濟與工藝價值。

創生基地負責人 游正福(左)

 

我們發現原來茶再利用這些事情,而且它是我們原本要倒掉的東西,當堆肥的東西,他拿來再利用,它變成反而是一個很好的循環經濟,而且它染的布,甚至以後我們可能不只布,我們可能染很多衣服,或是染什麼東西,它可以變成藝術品,工藝品的時候,它又是一個可以再創生的價值。

茶染老師 黃秀珠(左)

 

在做純露的時候,就覺得,哇茶葉能夠來染,是一件非常高經濟價值的一個染布,因為它染在身上,茶葉的單寧酸,還有茶葉的防蚊的功能,就是它帶在身上,帶給人的一個香氣是提升的,我就覺得這真的是一個,未來是一個很有發展的空間。

 

課程中先從布的挑選及造型製作開始,接著要將每個人創作的作品,放入染鍋裡。

 

你看這個紅茶的顏色,比我們剛剛喝茶的那個茶顏色,還要深很多,對不對,然後這就是剛剛我說要熬煮的汁液。

 

經過三十分鐘後,染布由淺變深,大家對於成品都相當期待。

茶染老師 黃秀珠(左)

 

就是我們除了教最基本的技法,就是橡皮筋或者是繩子,有的時候會取身邊有的東西,比如說錢幣,比如說石頭,然後比如說玻璃珠,我們也可以把它放進裡面,做扎染這個動作,那打開來就會是一個驚喜。

 

哇你看我們的顏色,哇紅橙橙的。

 

成品還聞得到茶香,而這樣的茶染體驗也將成為基地未來重要的親子體驗,希望從教育面出發,也能激發基地夥伴們更多創意,將家鄉的文化能量慢慢擴散。

茶染老師 黃秀珠(左)

 

我真的非常感恩,有這樣的機會這樣子,跟這幾個夥伴在這個創生基地遇見,因為大家的想法很不一樣,然後就是有很多,很多新的點子,就讓我覺得大開眼界這樣。

創生基地負責人 游正福(左)

 

希望透過這個基地,然後我們去教育,然後培訓一群夥伴,他們利用這邊學到的技能,或是學到的合作的工法或是工藝,我們達到跟在讓它永續商轉的一些行為模式,其實我們的重點就是,讓年輕人回到這裡,能辦法透過一些一技之長,他可以留下來變成他的生活的技能,變成生活工具,然後最後他可能留下來的方式,那這是我們最後的目的跟重點。

 

雖然是來自於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青年們,但他們卻擁有相同的理念與精神,靈魂深處深愛家鄉的一切,透由這座多元型態的創生基地,一同結合產業、工藝、手作、文化等,要為家鄉找到新價值,並持續發光發亮。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