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節目一開始,來看一群年輕人如何改造舊街區。位於桃園龍潭街區的第一市場美食街,連接龍元路商圈和南龍路文學帶,曾是龍潭最熱鬧的地方,後來經歷了失火、重建、沒落,沈寂了十幾年,一直是髒亂黑暗的角落,連在地人都不敢靠近。一群年輕人以龍潭老地名「菱潭」為名,改造成「菱潭街興創基地」,並發起「菱潭街蠕動計畫」,以緩進的方式,用藝術、文化打造出街區新風貌,像廢墟般的塵封店舖,一個個打開了,電燈重新裝上、鐵門重新油漆,二十幾個青創品牌同時進駐,並且超過八成是桃園或龍潭人,他們不只活化了這條街、重拾龍潭人記憶,更為龍潭帶來新希望。
如果連一開始都不願意去做的話,就放棄,就永遠沒有改變的機會了。

反正這裡是零嘛,零的話就代表你什麼可能都可以,什麼機會都可以。

我希望以後,外地的遊客來到龍潭,就想到這裡,就是沒有來到菱潭街就像沒有來到龍潭一樣。

彩色燈籠點亮了菱潭街、也點亮了龍潭的新希望。

[菱潭街興創基地 共同發起人
張智宇(客籍)]
當時大池上面,它布滿了非常多的野生菱角,所以那時候,龍潭大池最早的地名它叫菱潭是因為這樣子的原因。

找回老地名、找回龍潭人記憶,菱潭街就要串起過去、現在和未來。

[龍潭鄉商業發展促進會 總幹事
朱慶銘]
我們這個第一市場在這裡,你看,那時候我講的,我們那些銅鑼圈、關西啦、三洽水、這個九龍村、三坑這些,所有要買菜的,都要來這裡,那是人擠人,很多人。

但民國62年,一把火燒掉舊市場,後來建了這條美食街來安置攤商。

[龍潭鄉商業發展促進會 總幹事
朱慶銘]
電力地下化啦,鋪地磚,還有這個屋頂啦,你說哪攤沒賺到錢的不可能啦,因為那是每天都是滿滿的人。

[照片提供 張智宇]
飯、麵、牛排,什麼都有,美食街熱鬧開張,卻黯然收場,燈一盞盞熄滅、門一扇扇拉下來,變成大家不敢靠近的黑暗角落。

[遊客
劉小姐]
之前經過這邊都是很暗,然後就不太敢進來。

[遊客
潘小姐]
當地的居民,當初一開始認為,這條街可能像是鬼屋,然後都不敢接近。

在地青年張智宇和夥伴蔡濟民,認為這一間間的店鋪,很有發展潛力,去年就租下一間當工作室,也希望這條街能再熱鬧起來。

[龍潭鄉商業發展促進會 總幹事
朱慶銘]
他來找我一次、兩次,我不怎麼想理他,因為我,我是,就是看到這些年輕人會想到我們以前,我們弄得這麼辛苦,你看,一攤攤這樣處理,很辛苦,我就認為說,再考慮一下,你如果說真的要做,再來說。

[菱潭街興創基地 共同發起人
蔡濟民]
總幹事還想說,想說奇怪,這些年輕小伙子來不知道在幹嘛,不知道是玩真的還假的,因為一開始就想說,想說想要活化這邊,你們在給我開玩笑吧。

他們打開了第一扇門,也開啟了其他人對這裡的想像。

[菱潭街興創基地 共同發起人
張智宇(客籍)]
我們進來租了第一間,他們覺得,欸,這樣子弄起來真的是有希望,而且是有可能的。

[龍潭鄉商業發展促進會 總幹事
朱慶銘]
辦公室在整理的時候我就想說,做辦公室而已,那要做什麼東西呢,做辦公室又不是要賺錢,到底要做什麼東西。

看到年輕人這麼有心,朱慶銘也盡全力協助,把空間一個個整理出來。

[創意刈包店 負責人
曾子和]
很多年沒有,沒有人進來做生意了,所以房東都找不到人,很難找,然後那年輕人,那張智宇啊,他很辛苦幫我們全部都找到了,終於讓龍潭的年輕人有一個夢想,一個築夢的平台。

[照片提供 張智宇]
[菱潭街興創基地 共同發起人
張智宇(客籍)]
開幕的時候,我是表演的小朋友,然後那時候就已經跟美食街結緣了,那沒想到,我現在過了15年之後,還可以回到這個地方,然後,等於說為這地方盡一點心力,然後看它能夠慢慢從沒落,再重新回到以前那種繁榮的一個狀況。

年初,他們掛上燈籠,開始有人發現,這裡不一樣了,也同時想辦法,媒合年輕人進駐。

[菱潭街興創基地 共同發起人
蔡濟民]
最早我們都說,欸,你要不要來,你要不要來,然後有些人是覺得說,先不要好了,先再看看,再看看。

[菱潭街興創基地 共同發起人
張智宇(客籍)]
那時候想說可能帶動10間,其實應該就還滿成功的,結果沒想到現在一帶都是,一次帶動30間的那個數量跟規模,自己有點嚇到。

他們在龍潭辦過幾次硬頸市集,發現其實龍潭有非常多有潛力的年輕人,只是缺少平台把大家集合起來,而菱潭街正好符合條件。

[菱潭街興創基地 共同發起人
蔡濟民]
有一些也想找工作室、或是想找通路,但是問題是市街其實大部分的租金都還偏高,對啊,然後之後我們就跟他們推薦,那你們要不要來這邊。

[菱潭街興創基地 共同發起人
張智宇(客籍)]
討論過跟檢視這個地方的一些商業需求,我們發現這個地方它在吃的那種商業,其實滿多的,但是在藝術、文化這個領域其實非常非常的少。

於是他們決定用藝術、文化來活化菱潭街。

顛覆大家對車輪餅的印象,張琪惠把傳統小吃變得繽紛。

[故事屋 負責人
張琪惠]
像這種粉紅色的就是紅麴粉,那這就巧克力粉,對,那還有像抹茶粉、然後南瓜粉,從開始看到餅、到拿到餅、到吃到餅的瞬間,都是充滿著不同的驚喜。

賣了10年車輪餅,喜歡小孩的張琪惠,對說故事給小朋友聽的歡喜仍無法忘情,所以有空就會去當故事媽媽。

[故事屋 負責人
張琪惠]
餅可以包進任何的材料,那故事也是,就是你可以說很多種故事,然後讓人家得到不一樣的快樂,或是一個啟發這樣子。

我是張琪惠,我在龍潭賣車輪餅,現在我在菱潭街是故事媽媽。

這是哪裡,就是這裡對不對,那個門啊,在幹什麼,油漆,把它油漆漂漂亮亮的顏色,直到現在看見孩子們興奮的神情,看到你們亮晶晶的眼睛。

張琪惠用菱潭街為主題設計繪本,希望更多人透過故事來認識菱潭街。

[故事屋 負責人
張琪惠]
那個故事先感動了我們自己,我希望這個故事也可以感動更多的人,尤其是,在這裡努力那麼久的人,對,那是他們應該被讚賞的一部分。

未來願意說故事的人能一起來分享,想聽故事的人,也有一個地方可以聽,只是當初要進駐時,張琪惠也曾猶豫。

[故事屋 負責人
張琪惠]
我們是沒有在以營利為出發點的話,我們覺得其實是對地方的一種貢獻跟自我的挑戰,所以我們覺得越是沒有人願意去做的事情,我們就想要嘗試看看。

熊國興的環保修惜站,用回收的廢材,做成各種藝術品。

[創意再生修惜站
熊國興]
把它延長它的使用率,然後盡量就不要產生新的東西,能夠,舊的東西能夠再整理、再利用。

別人眼中的垃圾,在熊國興手裡馬上有了新生命。

[創意再生修惜站
熊國興]
只要把我們的角度轉個方向的話,其實它顛倒過來,或是說放左邊、放右邊,它其實還是可以使用的,還是有它的功能性。

我是熊爸,這是我的環保修惜站,現在我在菱潭街開了一家熊爸柑仔店。

什麼東西都有、什麼東西都可以賣,於是取名為柑仔店,這裡也可以是教室、或提供手作人一個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創意再生修惜站
熊國興]
能夠讓菱潭街有不同的人進駐,而且他們不用花太多心思跟,跟經費,能夠讓他們使用。

熊國興的工作室離市區較遠,進駐菱潭街,就可以讓更多人看見,並且分享他的環保理念,像這間店,就全是自己改造的。

[創意再生修惜站
熊國興]
像這些地板,都是人家廢棄的戶外,戶外,我們把它經過整理、拋光,其實它就變成很結實的一個地板,其實我們現在很多,像這些牆壁,都是用床板。

在菱潭街有很多可能,也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

[菱潭街小書店 負責人
丹尼]
Before是B4,就有book、Beer、Bed、和breakfast,就是我的民宿,最重點就是我有很多的書,來這裡可以喝到很多不同的啤酒。

龍潭烏樹林一間亮眼的黃色民宿很吸睛,但一進門,卻是滿櫃的書和啤酒。

[菱潭街小書店 負責人
丹尼]
像我很愛讀書,我的書就在這邊一大堆,都是我自己讀過的書,讓客人看,樓下是啤酒,就是我自己去找我喜歡喝的酒,然後我介紹給客人,我覺得分享生活才會是一個快樂的事情。

書和啤酒似乎已是丹尼的標籤,經營民宿不僅是為了賺錢,更樂於分享生活態度。

嗨,我是丹尼,這是我在龍潭經營的民宿,這是我在菱潭街開的書店。

這是書店嗎,你沒看錯,丹尼一次就只賣三本書。

[菱潭街小書店 負責人
丹尼]
大家看書一年,買書2.4本而已,然後其實大家不太需要太多的書,我每一次做一個三本書的,類似策展的方式,展現出三本書。

每次三本書,就是丹尼展覽的主題、想推薦給大家的。

[菱潭街小書店 負責人
丹尼]
我覺得一般的書店來說其實大家想法只是,書應該怎麼賣,比較會賣比較多書,對我來說只是很單純的,不去計較我到底能在這裡賣出了多少本書,而是我帶給了每個人什麼樣的書。

事業有成的丹尼,自己就有一間大民宿,為什麼要擠到這小小的空間呢?

[菱潭街小書店 負責人
丹尼]
就覺得好像如果有一件事情,是大家可以一起共同努力去完成的事情,會比我開一家餐廳、或開一間民宿更令人感動。

當初沒人看好菱潭街時,丹尼全力支持,因為想要家鄉更好,漸漸的,這股能量越聚越大。

[菱潭街小書店 負責人
丹尼]
那我對這些年輕人就說,其實你不要管外在力量,比如說政府有沒有資源投入這個地方,是你自己想不想在這個地方努力,因為這裡的成功,唯有大家的努力才能成功。

[咖啡店 店長
朱澤宇]
廢墟,真的是廢墟,主要是智宇的熱情打動到我,若是普通如果說有商店街要叫我來,我不一定會來。

朱澤宇原本做餐車,菱潭街圓了他想開咖啡店的夢想,聚集在這裡的年輕人,一起往著同樣的方向前進,也更有力量了。

[咖啡店 店長
朱澤宇]
單純租金便宜,不一定會來啦,再怎麼便宜,做不起來也是沒有用啊,是看到他的熱情,和這些其他的攤商,我覺得真的不太一樣,大家不像只是來做生意的,很像朋友、一家人這樣。

[菱潭街小書店 負責人
丹尼]
我不希望這條街是,只是一條各自營業的街,它是一個更有一個緊密力量相連結,我覺得這件事才會造成,讓這條街能夠長久經營的一個,一個感情凝聚力量。

沒錢就自己動手,沒資源就找資源,更透過參與式預算打造更多亮點。

[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 局長
陳家濬]
這一個菱潭街能夠來做一個復興計畫,其實完完全全都是由我們在地的年輕人所提出來的一個發想,這條街不再只是美食街,而是結合了在地的文創、在地的青年力量。

[遊客
徐先生]
滿有文藝氣息的,弄得還不錯,(龍潭是不是都沒有像這樣子的一個地方),這也是第一次這樣子。

[遊客
趙小姐]
因為覺得這樣文創的市集滿有意思的,而且滿有那個青年的,年輕人的創意在。

[遊客
劉小姐]
因為跟龍潭的特色不太一樣,就是以前的,因為現在我們都只知道說什麼龍潭大池啊,然後就是特色比較不一樣這樣子。

菱潭街正式開幕,在這裡開了幾十年的老店家,也充滿期待。

[麵店 老闆娘
黎彥妤]
我有去走、去看,有去訪問他們,問一下他們說,是,他們要賣什麼,生意怎樣怎樣,就希望它可以做起來。

[雜貨店 老闆娘
徐靜芳]
讓這條街整個這樣的話以後會熱鬧起來,整個,帶動整個我覺得龍潭地方這些的商圈整個起來是滿OK的,我是很贊成啦。

[菱潭街興創基地 共同發起人
張智宇(客籍)]
雖然叫做商店街,但是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功能都侷限於商業,反而可以從跟地方共存共榮,友好,或說社區的角度,一起去做共同合作的一個概念,所以都一直鼓勵他們盡量去大膽的嘗試,其實這個街道並沒有,並沒有太多的限制說不能做什麼,不能做那個。

從打開一間工作室,到活化一條街,未來還希望能擴及整個商圈或文學園區一帶,由點到線到面,年輕人的這道光,點亮了最黑暗的街區,更要照耀整個龍潭。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