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紀錄近年來成為社區參與的重要途徑之一,越來越多人投身於發現、記錄社區裡小卻珍貴的人事物。紀錄片導演曾吉賢,七年前到新竹縣擔任社區影像教學工作,自己也在當地拍紀錄片。沒想到新竹縣的人文風情,深深影響著他,六年來完成了三部,有關新竹客家文化的紀錄片。他更在11月,成立社區影像合作社,提供曾經給他教過的上百位學員,學習和交流的平台,期待產出更多新竹縣的社區影像。六年來,每星期的一、三、五晚上,寧靜的新竹芎林下山村都會變得很熱鬧。居民聚集在伙房的禾埕,有人練習客家獅,有人在一旁觀賞,宛如一場小型廟會,這更是紀錄片導演曾吉賢最佳的取材內容。
沙和尚弄獅,以前沙和尚,其實有關獅陣的傳說,獅子忽然間(跑到村庄裡)去擾亂居民,大家看到很害怕啊,這獅子是很兇猛動物。於是沙和尚就進到山裡,(沙和尚)就像天庭派來的來收伏獅子。
曾吉賢用了三年的時間,記錄芎林下山村張家聚落,舞獅傳承與發揚的點滴,作品已於去年正式發表。不過曾吉賢依然繼續記錄。
[紀錄片導演
曾吉賢]
他們持續地維持這樣的文化的,讓我敬佩的工作,打獅,那我跟他們很熟,然後我跟我的團隊去到那邊去,每次都受他們歡迎,我們不知不覺成為好朋友,所以當覺得,我拍他們幫助我,讓我完成紀錄片,我得幫忙他們一些事情,這叫交換,拍紀錄片的人,事實上只想拍人家的故事成為自己的作品,不太合理,我們應該跟他們交換點東西。
曾吉賢所說的交換,是想把下山村的舞獅文化,做更有系統的包裝和行銷,增加能見度。
[紀錄片導演
曾吉賢]
記錄不是只有作品的呈現,記錄還可以幫助他們典藏他們的文化資產,然後透過這樣子的影像資料,可以轉化成很多的,很多的跨界的東西,跨紀錄片的東西。(例如)他們的打獅空間,可以成為一個小小的展示的地方,所以我們又用了一些,協助的企劃的一些幫忙,讓他們申請到一些小小的經費,可以做一點客家獅的展演空間,這也是紀錄片以外,甚至是紀錄片延續的東西。
[新竹縣客家武獅文化協會
理事長 張健銨]
這也幸好曾老師給我們捧場,不然我們也不能讓社會上有那麼多人知道說,還有這個客家獅,還藏在這裡的客家獅,會跑出去這樣。
曾吉賢從事影像工作將近20年,7年前受邀到新竹縣擔任社區影像培訓工作,自己也進行拍攝。這部「打獅」,是他完成的第一部作品。之後陸續記錄芎林的造紙文化,和峨眉東方美人茶的發展。
[紀錄片導演
曾吉賢]
他們非常熱情,而且非常好客,然後你所不懂的,他們會用,講得比較沒有那麼流暢的國語來翻譯給你聽,我覺得我是受到這麼樣的誠意的感動,這是第一個。第二個當然也是因為,他們有太棒的文化的底蘊所展現出來的常民活動,等等的那些吸引我的故事。
曾吉賢原本只是教學,把記錄現場搬到新竹縣後,6年來,沒有離開過。他甚至決定在此落腳,發掘新竹縣更多的人文風情。
[紀錄片導演
曾吉賢]
我後來在竹北買房子了,所以我就可以比較常去了,那常去有相處、有陪伴,紀錄片的,在表現上面,在美學上面,就可以比較好駕馭,那要是我現在要去台東拍片就困難了,因為我就要規畫說,我這趟去要拍什麼東西回來,等下次去可能就是一個月以後的時間。
曾吉賢總覺得自己記錄,很難把面向和深度做到面面俱到,因此他最近成立了社區影像合作社。
[紀錄片導演
曾吉賢]
我在各地,其實都有在上社區影像培力的課,那第一個縣市,新竹縣,擁有自己的社區影像的中心,那原本我想把它取名叫社區影像中心,可是我總覺得,「中心」比較權威,比較不親近,而且它的範圍比較狹窄,所以我才把它取名叫社區影像合作社。
這個影像合作社,最主要是提供新竹縣的社區影像工作者,一個學習和交流的空間。
[紀錄片導演
曾吉賢]
我在新竹縣,大概投入有七年的時間做社區影像培力,就是每一年都有學員,社區的民眾,來上影像培力課。那我總覺得,計畫結束了,這些民眾就沒有地方可以繼續研究或是討論,關於影像課程的另外的一些問題,所以我就希望有個地方,來讓他們可以平常就可以直接來,然後做影片放映,甚至可以做影片剪接,那我還可以請一些獨立製片者來這邊,放映他們的紀錄片我們來相互討論。
[社區影像合作社
學員 曾國隆]
這個合作社裡面會有一些資源可以用,譬如說,過去的累積的這些成品,我們可能不知道(要)去哪裡,找得到這些過去的紀錄片這樣子,那這邊可能就會有點像圖書館這樣子。
[社區影像合作社
學員 陳淑美]
當我有軟體上面的問題,或攝影上面有問題的時候,我可以在這邊馬上找到,找到我的同夥、同伴,或者是學員可以問,可以請教他們說,這樣子的問題我們可以什麼方法去解決,然後這個影像合作社,讓我有一個有家的感覺。
曾吉賢的社區影像合作社就在新瓦屋的後院,這個原本的閒置空間裡,有簡單的放映室,和一些影像處理的器材。戶外的空間,又可以是教學的場所,曾吉賢期待這裡,變成新竹縣素人紀錄片的量產中心。
[紀錄片導演
曾吉賢]
尖石,然後新豐,湖口,還有竹東、關西等等,都有我們的社區培力的學員在地方上持續做記錄,所以這個地方可以成為他們的一個家,我把它稱為他們社區影像的家,回到家來可以大家互相聊天,你在拍什麼,那有什麼問題,我們在這邊,互相再繼續討論影像的這樣的一個功課。
目前曾吉賢的學員已經有上百人,他們將在這裡,激盪出更多新竹縣的社區紀錄。民眾用影像寫歷史,在這裡有很好的發揮平台,新竹縣的常民文化和人文風情之美,也更值得期待。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羅應展
- Nov 23 Fri 2012 11:35
307集-新瓦屋的社區影像合作社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