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資源、有觀眾,劇場要生存才不會太難,兩年前,新竹新埔鎮和平街上,出現了一間磚木取夥故事劇場,這裡離大都市挺遠、人口也不多,劇場怎麼會設在這個客家庄呢。劇場藝術總監黃博鈞四年多前因為接下宗祠博物館的案子而來到新埔,進而定居,他和老婆江沛豫都是台北人,被新埔的美吸引,就決定要在喜歡的地方做喜歡的事情,因此,他們成立劇場,自己編劇、找演員、賣票,今年最新創作「石虎你好嗎」,先是在臺北藝穗節演出七場,再回到故事的創作地新埔演出,同樣吸引滿場觀眾,除此之外,他們還到新埔國小說新埔的故事給小朋友聽、也用另類的文化導覽,帶著遊客認識新埔古蹟,用各種方式,和大家分享,他們所喜歡的新埔。
雨夜,昏黃路燈照著安靜的街,一間老房子還亮著,開始有人聚集。

像在自家一般,隨意找個位子坐下,好戲正要上演。

這裡都只剩下上了年紀的人,還能做什麼,可以管理,妳也是這樣跟這裡的人說的吧,我們本來就只是幫大自然管理土地,現在這樣做,只是讓禾豐變得跟其他地方一樣,沒有特色。

生態保育員柚子,以未婚夫阿傑老家附近的森林,作為研究石虎的樣區,但任職於開發公司的阿傑,將高爾夫度假園區建案,引進家鄉禾豐村,兩人價值觀產生衝突。

[演員
余知易(客籍)]
剛好他這一份工作是會牽扯到保育跟土地很多東西,對,那他本身也是很迷惘,因為他只是想要證明他自己,然後希望可以去,幫助到家鄉,興盛起來。

其實那張傳單,是我的想法,你的想法,因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來支持這個開發案,你們公司在禾豐做的宣傳不是已經夠多了嗎,我還是會擔心啊。

大帆是阿傑的高中同學,茶廠第三代,畢業後就在家裡幫忙,也曾羨慕都會生活。

[演員
陳博威]
原本他的計畫是跟另一個角色阿傑一樣,要到台北去闖一闖,可是因為家裡的關係,他就只能被迫留在這裡。

只用三個角色,就道出農村困境、過度開發、生態保育等議題,他們更代表社會上不同的聲音。

[演員
陳博威]
勇敢的少數人,他會反抗,有遠見的少數人,他會帶頭,那大部分的人都是中間,我選邊站就好,誰有道理我選誰,甚至是牆頭草,也不知道,那我覺得大帆就像是一個那樣的角色,社會上大多數的人。

各有堅持,也因此產生許多衝突,就像演員的服裝一樣,只有一種顏色。

[磚木取夥 藝術總監
黃博鈞]
我們只有在溝通之後,就如同角色一樣,身上開始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色彩,我們只有在溝通之後才可以了解到,原來就是因為這樣子多元的觀點才可以讓台灣如此的茁壯,多元絕對不是衝突,多元反而可以讓我們更有價值。

《石虎你好嗎》的編劇兼導演黃博鈞,希望讓大家了解台灣正在發生的事,進而付出關心,他也說,這齣戲是從新埔長出來的,許多對話、場景,都是生活經驗的轉化。

吃東西就是要蘸桔醬,這味道才對,但其實,我小時候也不是很喜歡桔醬的味道,覺得澀澀的,我也是吔,現在不蘸,反而覺得怪怪的。

[磚木取夥 藝術總監
黃博鈞]
在劇中我們有用到一個桔醬,那桔醬這種東西我發現,對於新埔或是很多客家人,它其實是一種想念的味道。

糾結、壓抑,呈現出現實困境,終了,黃博鈞也沒有給觀眾一個答案。

[磚木取夥 藝術總監
黃博鈞]
我們沒有要二分法,而是我們希望大家把這一齣戲帶回去,記得在任何一個地方,任何時候,問一句,石虎你好嗎,白鼻心你好嗎,當你們問出一句你好嗎,就代表我們開始試著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

[觀眾
李先生]
互相尊重,未來的路,溝通才有意義,我覺得這一句話還滿觸動我的,那,他不是要我們從開發跟生態之中選一個,而是是多元的一個互相尊重。

[觀眾
徐小姐]
最後用一個你好嗎,你好嗎,就是一個我們說,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人與環境,人與土地各種方向,各種面向的一個就是,真的是要去做一個同理。

空間小、設備陽春,這個在新埔的小劇場,卻吸引滿場觀眾。

[觀眾
楊小姐]
我覺得這場地其實滿棒的,就是很有,也很融入那個劇情的效果,對啊,所以我覺得在這個,這個場地看,其實我覺得感受很好。

[觀眾
Hama]
只要有人願意做,我覺得都是很好的事情,然後,我不曉得會有什麼改變,就像我們做獨立書店一樣,但是,有做,就有機會。

[演員
陳博威]
(大劇場)燈一打下來,下面的人你幾乎都看不到,你反而可以很專心,可是在這種小劇場,觀眾就坐這麼近,你一不小心瞄到,就會分神,但是觀眾給你的笑聲,或是淚,其實是很明顯的。

[演員
余知易(客籍)]
我覺得這種生活的東西,就是可以跟著環境移動,不一定一定要很好的服裝,很好的燈光,這是它的優勢,就是你到哪裡都可以去演這齣戲。

[磚木取夥 團長
江沛豫]
在台北演過了七場,那回到這個地方演,真的是,昨天演出了第一場之後,那個感覺完全不一樣,就是因為我們知道台下有,幾乎有一半的人都是客家人,一半的人都是新竹人。

黃博鈞和江沛豫兩夫妻是台北人,四年多前黃博鈞因為宗祠博物館的案子來到這裡,因為喜歡新埔就定居下來,後來看上這間老房子,就租下來,但要做什麼呢,愛表演的兩人決定,與其尋找舞台,不如自己創造。

[磚木取夥 藝術總監
黃博鈞]
能夠讓這邊,一個擁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地方,可以再繼續從這邊,再產生出其他的藝文演出,對我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
15、
磚木取夥 團長
江沛豫]
你們這樣子真的活得下去嗎,就是你們到底有沒有在賺錢啊,或者你們這邊,門要常常打開啊,才會有客人會來啊,要不要就是,就是賣個咖啡啊、賣個甜點啊。

外部雜音並沒有影響到他們,認為做好自己擅長的戲劇讓更多人看到,才是重要的,身兼數職,編劇、行銷等都自己來,也試著用各種方式,分享新埔的精彩。

又來了一台火車頭,玩具小丑揮揮手上的旗子,強壯的大火車頭,停了下來,哇,好大一台喔,大火車頭,拜託、拜託。

以交通工具為主題,這天來到新埔國小說故事。

它使勁的拖拉、拖拉、慢慢的,慢慢的,慢慢的,火車往前進了,哇,太好了。

嘟嘟,嘟嘟,藍色小火車頭往前走了,我想我可以,我想我可以,我想我可以,我想我可以,我想我可以,我想我可以,我想我可以,我想我可以,我想我可以,我想我可以。

表情、聲音,都很戲劇化。

[磚木取夥 團長
江沛豫]
很真實的反映出我們的情感的時候,小朋友其實也會感受得到這些東西,真的是很開心的笑,很難過的哭。

[磚木取夥 藝術總監
黃博鈞]
我喜歡演戲、喜歡跟小朋友玩在一起、喜歡看到小朋友兩眼發亮的看著你,然後把你說的話聽進去,然後點頭、或者笑,那是覺得最快樂的時候。

用繪本、音樂吸引小朋友注意,再用自己編的故事,連結回小朋友身上。

這個是他們的家,這裡嗎,有人發現了,他們的家就長得跟這邊一樣,因為這一棟房子,因為這個跟這邊很像啊,這個房子也是一個老爺爺喔,它也是從好久好久以前,一百多年前嗎,也是快一百年前留到現在的老房子。

[磚木取夥 藝術總監
黃博鈞]
故事背景在這一棟房子蓋起來的日本時代,那個時候的人,可能會是怎麼生活的,我試著把它放到故事裡面,譬如說小梅也跟那些小朋友,新埔國小的小朋友一樣,是念新埔公學校,那那時候的新埔人,如果要到新竹市要怎麼去,要坐輕便車。

[磚木取夥 團長
江沛豫] 他們其實很敏銳,而且他會主動跟我們說,那這個故事它是真的嗎,真的有可能是你的阿婆的阿婆,或者是你阿公的阿公,都有可能,所以他們就會比我們想像中的更感同身受。

[新埔國小校長
邱曉音]
從古老的我們這個校長宿舍開始說,還有帶動一些我們新埔鎮古老,可能我們這邊在地的一些人物、歷史,他們的一些產業活動。

家鄉歷史就在生活周邊,穿越古今,從以前到現在。

市場伯公,市場在哪裡,就在這個後面,現在市場這邊邊有幾家店,我要請你們到這幾家店裡面去完成任務。

文化體驗活動來了一群新埔鎮民,黃博鈞要大家用一百元,買禮物送給一位重要的人,接到任務後,大家在市場來回穿梭,也發現原來平常熟悉不過的地方,也有從未注意的風情。

[磚木取夥 藝術總監
黃博鈞]
最主要其實讓大家,再去好好的逛一下市場,當你心裡有一些人的時候,你買東西,大家就可以看到,那個樣子都不一樣。

買一些零食,然後買一些媽媽生前喜歡吃的,然後她又很捨不得吃水果,買水果給她吃,記得以前那個什麼榴槤什麼那些都很貴,然後她都是這樣子,省下來給我們吃。

三十幾年沒有見面的同學,我在FB上找到他,好高興,因為就現在秋天到了,那個比較會咳嗽那些什麼的,就送給他桔餅。用最新的科技連絡上了,但是他最懷念的是傳統的新埔的桔餅,這個別的地方很少看到。

[磚木取夥 藝術總監
黃博鈞]
我們會找一個空間,在那邊進行活動,看起來好像無關的活動,但其實,活動進行完之後,你下一次再去,你印象其實是深刻。

黃博鈞說,土地公廟是人際交流很緊密的地方,可以在這裡聊一下午,就像新埔的宗祠一樣,是一個家族的情感依靠。

謝謝你送我一瓶可樂,原來是可樂啊,好,所以,送禮物的人你不用特別去想你要拿什麼,他會告訴你,例如說你可以還可以這樣講,這是我送你的禮物,謝謝你送我一個箱子。

一樣要送禮物,只是這送法很特別,要靠想像。

謝謝你送我那個會跳的青蛙,我最怕。

大家一開始不明就裡,這跟宗祠有什麼關係,不是要來認識古蹟的嗎,怎麼又玩起接龍。

我不知道大家傳到後面變什麼,有拿到這樣子的東西嗎,有沒有,有,這個是什麼,磚頭,看形狀,這什麼,石頭,對,你來看那裡啊,看這裡就好了,最下面是什麼,鵝卵石。

原來,大家在搬建材,磚塊、瓦片、大石頭,凝聚大家的力量,蓋出了一間宗祠。

有沒有拿到這樣子的,有,這樣是什麼,這是什麼,大家找一下,像什麼,木頭,很好,木頭,有沒有,木頭,沒有嗎,那就後面不知道哪邊傳,不知道傳到哪邊去了,那可能,中間可能有把木頭偷走囉,換成其他的東西。

[新埔鎮 鎮民
張天妹]
每次聽的都很不有趣,覺得都一樣,都是講故事,以前怎樣怎樣,今天有這樣、有活動,有帶著我們玩,又讓我們認識這個土地公,又認識這個劉氏宗祠,我覺得是不一樣的認識,這樣很好。

[新埔鎮 鎮民
謝美靜]
他外地人來講,感覺不一樣,(怎麼不一樣),他說的,他的角度,跟我們看的不一樣,他有講那個一磚一瓦,怎樣怎樣那個,怎麼樣建起來的,一般人比較不會想到這個。

[新埔鎮 鎮民
朱增明]
每次走過就會看一下,也很好奇,但是沒有人帶,就不會想進來,那今天就更深一層的認識,很生動啊,就是很有趣,讓你去有你自己的思想,自己去思考這樣子。

[磚木取夥 藝術總監
黃博鈞]
宗祠到底要講什麼東西,你可以講建築,你可以講歷史,那我抓的就是,宗祠對於每一個人在精神上面的那個支持、支柱的東西。

不是你講、我聽而已,參與者也是故事場景中的一份子。
27、
磚木取夥 團長
江沛豫]
雖然我們在講的是同一件事情,同一件歷史,但是其實我們可以從不同的面向去詮釋這些東西,可以從大哥大姐的眼中,告訴我們,他們對於新埔的印象是什麼,也可以從我們這個外地人的角度,去看新埔是什麼。

[磚木取夥 藝術總監
黃博鈞]
我自己比較喜歡帶到大家內心裡的東西,因為我希望大家帶一些東西走,而不是聽了一大堆的歷史,但是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我最後都會回到每一個人,你自己、你的經驗。

緊密的人際關係、溫暖的人情、和綠油油的稻田,新埔讓他們有家的感覺,透過戲劇、故事、體驗,帶著大家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新埔,也喜歡上他們所喜歡的新埔。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戴志明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