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第10年的臺東慢食節以「流域餐桌」為主題,將南迴溪流、山林飲食文化端上桌,用當代創新手法,重新詮釋在地傳統特色作物,希望用美味佳餚,讓人想吃,因為當有人想吃,才會有人種植、有人料理,也就能逐步恢復傳統飲食文化。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天籟般的歌聲,充滿療癒能量,臺東金峰鄉新興國小合唱團,以地主身分帶來排灣族歌舞,為臺東慢食節流域餐桌開場,看得現場觀眾如癡如醉,

臺東縣副縣長 王志輝(右)

 

SB:012628(拍)
這個流域慢食是因為我們整個南迴有5條溪的流域,有很多流域的一些美食,2643<卡>這些東西平常都不是我們熟悉的,透過這慢食節,我們跟店家互動,好好去認識它,也去了解它。

 

OS:

邁入第10年的臺東慢食節首度移師風景迷人的金峰鄉舉辦,以「流域餐桌」為題,35組料理人將南迴溪流、山林飲食文化端上桌,重新詮釋在地特色作物,邀請民眾從味蕾細細感受南迴流域滿滿的生命力。

臺東慢食節執行團隊執行長 郭麗津(右)

 

 

 

SB:3655
帶大家用流域的觀點,和水流的這個速度,而不是公路的速度來重新認識這個地方3716<卡>從溪流裡的這些生物,到沿著流域周邊的這些山林環境,它有的物產,食材,那過往的祖先們就是怎麼樣依它而生,然後有很多採集跟種作的智慧,那我想也是這一次我們臺東慢食節流域餐桌,想要帶給大家更深入看見南迴的這種獨特性,

記者 宋宇娥(左)

STAND,013626,
臺東慢食節流域餐桌這次在金峰鄉新興國小舉辦,因為是在部落裡的國小,所以這次特別分為上下半場,將人潮分流,管控遊客量。

 

OS:

舉辦地點不在官方建議的公路休息站,活動執行團隊在面對可能會有交通不便、場地太小等各種民怨風險下,還是大膽選擇在部落裡的國小舉辦慢食節,就是希望民眾慢下腳步,細細感受南迴獨特之處,

臺東慢食節執行團隊執行長 郭麗津(右)

 

SB:,4016

其實是比較深入到部落裡面了,然後也很擔心對部落造成衝擊,也做好各種的配套措施,但是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帶著一點點不方便,然後可是走進這個部落這個地方,然後感受大武山系的這個,山林擁抱下的這麼漂亮的一個地方,然後來品嘗慢食節流域的主題料理

 

將排灣族人常用的香料植物臺灣圓葉胡椒和酒麴製成餅皮,再包進酒釀醃肉、各式蔬菜,捲成「比嘎椒椒餅」,這是大溪部落致力找回排灣族傳統酒麴製作手法的店家,呈上的南迴流域特色料理。

慢食店家 博艾谷(左)

 

 

 

那我們就用這個臺灣胡椒的葉子,把它打成泥,然後就是和在麵裡面,然後就會綠綠的,那我們就把它取名椒椒餅,0620那裡面的醃肉呢,我就是用我們做的小麴,小米酒會有酒糟,用那個酒糟拿來醃肉,

 

來自大武鄉南興村的排灣族主廚,烤出香噴噴的小米酒釀雞腿,最後再用在地九芎樹枝串起來,加上山芋頭,就是魯加卡斯部落的風土滋味。

慢食店家 徐登泰(右)

SB:013258
九芎樹的樹枝,因為我們南興村的族語叫九芎,魯加卡斯,它的意思就是九芎樹,我就用當地東西,盛產的東西。

 

OS:

每一攤料理人費盡心思,揉合傳統與創意,不怕麻煩、不畏繁瑣,端出蘊含在地風土的澎湃菜餚,要民眾從「吃」來認識臺東南迴的傳統飲食文化。

 

011617
看到的毛蟹小Baby的這種慢慢走路的時候,牠們就會慢慢往上爬,所以就會到譬如說這裡的太麻里溪、大竹高溪、金崙溪往上爬。

 

OS:
南迴流域孕育了許多特殊生物,像是日本禿頭鯊、毛蟹,都是過往在地人會捕撈食用的風土滋味,但慢食節這次站在生態永續的立場,找來臺東大學師生為民眾來場簡單的流域生態教育。

洄遊份子食農教育老師 鄭肇祺(左)

SB:0154
最主要是讓來到的旅客,或是在地的居民重新理解,其實我們在飲食過程裡面,也可以學習得到在地的不同的生物,那毛蟹跟日本禿頭鯊,就是剛好在這個地方滿有特色的那個水上生物,

 

Os:

這樣還不夠,慢食節還安排「慢食講」,找來部落ina現場示範排灣族經典料理「搖搖飯」。

 

021651
ina搖搖飯為什麼叫搖搖飯,是一直在搖嗎,怎麼的搖法,有舞蹈動作嗎,有,如果你一搖,你身體一動就跟著動啊,整個身體就動起來啦。

 

OS:
加入小米、紅藜、南瓜一起熬煮,因為料理過程必須利用全身韻律不斷攪拌,所以被稱為「搖搖飯」。

 

022022
同樣的方向慢慢的搖。

 

OS:

民眾也把握難得機會,體驗如何「搖出」天然單純的美味料理。

 

022159,
有沒有看到在搖了,是不是要加舞步,可以可以。

 

OS:

大鍋搖搖飯其實強調的是共享,吃的過程要依照尊卑長幼順序拿湯匙舀來吃,展現傳統部落倫理。

搖搖飯料理主廚 陳美英(左)

 

SB:,1514
以前的話就一定要煮大鍋,因為沒有離鄉背井嘛,1534<卡>,那為什麼它是特別的搖搖飯,就是因為以前是大家庭,所以這個搖搖飯簡單又方便,又吃得飽。

 

022451
開動,歡迎歡迎,橄欖醬可以自己挖。

 

OS:
配上橄欖醬、鰻魚,拌著熱騰騰的搖搖飯一起吃,每個人吃得一臉滿足。

遊客 黃小姐(右)

 

SB:1430
跟我們外面吃到的小米不太一樣,因為小米就是比較細,然後就是比較黏稠,加上它的那個鰻魚超好吃。

搖搖飯料理主廚 陳美英(左)

 

SB:1616
因為現在我們也是要給漢人知道說,我們原住民的生活,以前的生活,或是現在也是這樣子,我為了要推廣我們原住民的美食,我就必須要這麼做。

 

OS

有傳統經典美食,也有加入創意,重新將傳統作物轉譯的甜品。

 


全部都樹豆喔,對,營養價值很高。

 

OS:
一杓一杓舀進碗裡的豆花,乍看之下沒什麼特別,仔細一看才發現顏色比較深,原來是以樹豆取代黃豆,特製的樹豆豆花。

慢食店家 吳季潢(左)

SB:,0423樹豆本身就是蛋白質特別高,容易結成皮,0431好像一個漂浮物這樣,但是它是豆皮,對,那製程上我是覺得說,它(樹豆豆花)比一般的黃豆還要更艱難。

遊客 楊先生(左)

SB:1059
入口即化,然後豆味很香,但是不甜。

 

OS: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樹豆竟然也能取代綠豆,化身為糕餅餡料,客籍烘焙業者就創作出樹豆椪、魯肉樹豆酥,期待讓客人擁有既熟悉又陌生的驚喜感。

慢食店家 吳鎮宇(右)

SB:0747
甄選拿樹豆椪去,那評審那邊得到的回饋是,他們覺得樹豆跟什麼,樹豆排骨湯是不錯的菜,那我就把它轉化成,魯肉樹豆餡,那也是樹豆排骨湯的元素出現,所以我這次出現了,樹豆椪跟魯肉樹豆酥,兩個不同的風格。

遊客 蔡小姐(右)

SB:0819,

樹豆大部分都是吃鹹的比較多,然後比較少做成甜食的,所以說它還不錯。

 

OS:
找回傳統飲食文化,是臺東慢食節任重道遠的工作,店家用傳統作物研發出美味佳餚,吸引人吃,因為有人想吃,才能讓更多人料理,也才有人願意種植。

臺東慢食節評審委員 王南琦(右)

 

SB:2143

我們希望讓我們的店家,用一般都市人習慣的載體,食物,譬如說綠豆椪,我們都吃得很習慣,但它的中間的那個綠豆餡,我們把它換成原住民的樹豆餡,消費者接受之後,店家就會用這個素材,那原住民的朋友就可以種,把這個樹豆慢慢慢慢種回來,慢食節是可以當成一個,都市消費者跟我們在地的這些慢食店家的一個橋梁,然後讓傳統的作物,傳統的飲食文化慢慢的恢復這樣子。

臺東縣慢食協會理事長 涂裕苓(左)

SB:021000(拍)
因為好吃,傳統食材才會有人種,願意做這道料理,好吃真的很重要,讓傳統的食材變得好吃,農友願意種,這個是我覺得慢食很重要的一個條件。

 

眼前這些綠色糯米團捏成一小丸一小丸,揉成圓形,放在葉片上,再拿去蒸,這是移居臺東的香港夫妻為這次流域餐桌端出的「雞屎藤糰子」,發想自香港客家人清明節時吃的「雞屎藤茶果」。

慢食店家  陳永德(左)

SB:010359,
從北方的客家人移居去南方的香港以後,覺得身體很熱,後然他就覺得吃這個雞屎藤他可以退火清熱,所以他們在清明節之前就會做這個雞屎藤的糰子來吃,所以它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清明仔」。

慢食店家  梁敏兒(右)

 

SB:0204
就是大家都很拚啊,就很瘋狂的去找一些,大家可能比較少用到的食材,而且是臺東在地的,就是大家就去挖,挖很多不一樣,然後奇奇怪怪的東西出來。

照片提供 梁敏兒
TC1049-1057

OS:
其實在香港,「清明仔」製作技法還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只不過這回在臺東慢食節現身的「清明仔」,完全是「MIT」,臺東製造,雞屎藤採集自卑南溪沿岸,糯米粉、花生全都是關山生產。

慢食店家  陳永德(左)

SB:010335
對啊,所以(客人)他們就很驚訝為什麼它煮過,就是做成糰子以後,它會變成一個清香的味道。

遊客 林小姐(右)
 

SB:0954
它吃起來很Q,就是說它沒有特殊,讓你很不喜歡的味道,沒有那種雞屎的味道,沒有。

臺東慢食節評審委員 王南琦(右)

SB:1937

臺灣人對雞屎藤已經完全都忘記了,這其實是我們閩南很重要的一個民族植物,<卡>以前臺灣人,我們的阿嬤都會拿來煮雞湯,或者是拿來做一些草仔粿那些的食物,

 

013534
用小米早期就是要去發酵很久,因為小米顆粒很細,它沒有辦法像糯米那樣子泡水之後很容易打,它一定要發酵浸很久,它就會形成一種酸香的味道。

註:他們就是故意用導航「圓」,不是錯字。

OS:
一年舉辦兩至三回的臺東慢食節,儼然成為慢食店家的競技場,每個料理人都使出渾身解數,不怕耗時費力、不嫌麻煩,端出切合主題的特色料理,每樣限定產品背後都有滿滿故事可分享,無奈活動現場店家根本分身乏術,於是就有了「導航圓」機制,帶著民眾深入看門道。

臺東慢食節導航圓 林頌恩(右)

SB:0850
就是要說就是慢食節的精神,臺東的慢食節是怎麼樣進行的,<卡>0903因為店家基本上很忙,所以不太有時間,去介紹自己的料理,可是又很想把他們做的、研發出來的,跟大家分享。

遊客 吳先生(左)

SB:0336

很多年輕人,對於現在的以前人的飲食文化跟傳統文化都是不能接受,但是我覺得透過這種方式然後可以讓年輕人知道,其實傳統美食跟傳統飲食並不是他們想像中的那麼的,就是不可以去融合跟接受這樣。

臺東縣慢食協會理事長 涂裕苓(左)

SB:020356
朋友就說你這樣解釋,我終於知道來臺東慢食節要吃什麼東西了,我吃下肚的東西和臺東很有關係,在當時我就覺得好像應該要有這樣的一個連結,讓大家知道慢食節,<卡>0435可以用導覽解說的方式,讓大家知道,可能我們的東西有貴一點,可是貴的是很有道理的。

 

OS:
臺東慢食節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大大降低垃圾量,慢食店家們還發展出自然食器,用隨手取得的植物葉片裝盛食物,民眾也能動手學,用麵包葉折出自己的碗。

 

折合的部分,我們把它往內折,你要把它折進來,不然這邊會漏。

遊客 蘇小姐(右)

SB:1726
我覺得做這個還滿有趣的,而且它是環保的材料,1732<卡>自己做還滿有意義,然後可以拿這個東西,去裝自己想吃的東西。

遊客 蔡小姐(左)

 

SB:021622(拍帶),
真的一定要來朝聖一下,因為我們自己有辦活動,想要學一些、觀摩一些像是慢食器,還有怎麼用葉子盛裝,食物還可以怎麼包裝。

臺東慢食節工作人員 陳戎筠(左)

SB:1330
所以你可以從垃圾桶就可以看到,其實我們的垃圾其實少很多,尤其是回收,因為大部分都是民眾自己帶環保餐具,所以就會比較環保,垃圾也會比較少。

臺東慢食節評審委員 王南琦(右)

 

SB:2540
以前可能大家會覺得,免洗餐具很方便,可是現在大家越來越有永續跟環保的觀念之後,我覺得天然食器這一塊是可以推廣的,2547<卡>那我覺得慢食節很棒就是,我們做了,然後客人也很開心的來,一起響應,然後大家一起把這個變成一個運動,慢慢走下去。

 

OS:

從慢食料理、天然食器再到活動地點,沒有一項是快速、便捷的選擇,但當你放慢步伐後,就會發現這些「不便」當中,背後藏著臺東風土的豐饒精采。

慢食店家 武薩恩(左)

 

SB:1435慢食節對我們來講很大的意義就是,我們如何把傳統作物重新詮釋成現在大家可以很喜歡的飲食的文化,不論是返鄉也好,或者是已經在在地的店家或者是族人們,我覺得他們看到一種新的可能性,就是我們怎麼樣讓更多的人認識我們的飲食文化。

臺東慢食節評審委員 王南琦(右)

 

SB:2253慢食節已經變成一個品牌了,所以我們可以有那個一點能量去支持這些返鄉的年輕人<卡>2326變成一個在地的一個餐飲的一個力量,那我覺得更多更多的餐飲職人一起來做慢食這件事,永續環境,永續的飲食就會更壯大。

臺東慢食節執行團隊執行長 郭麗津(右)

 

SB:,4145,

大家對於自己的生活環境,生活的文化更有意識,不論是從傳統去找到,這個料理傳承的可能性,那或者是也許用一些臺東特色的作物跟食材來做發想,不管如何,我覺得臺東的飲食風貌,絕對會是越來越精彩。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OS:

保留傳統飲食文化,並賦予創新的當代意義,積累十年的慢食運動,正一步一步召喚回臺東獨有的文化自信,原生土地的美味生命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