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飲食為主題的臺東慢食節市集,怎麼做到幾千人參加後,只留下一小袋垃圾量?除了執行團隊鼓勵民眾自備餐具外,慢食店家們也努力實踐「不塑」,鑽研如何使用天然素材(可念:天然樹葉這些)製作盛裝食物的器皿,今年臺東縣慢食協會還開班授課,來看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一群人肩並肩圍成圈,認真聽著講師娓娓道來。
做好的器皿一定要是柔軟的,它才能塑型,塑型完之後它要晒乾,如果你要晒乾、它的形體你要四四方方,有可能可以透過板子,板子把它翻面把它放在內部,它就會是平面的。
來自花蓮的阿美族講師樂舞詩,為大家示範如何料理傳統的石頭火鍋,鍋具就是檳榔葉鞘折出來的,而要讓食材充分熟透,則是仰賴一旁正在木材堆中燒熱的石頭。
會是呈現紅色的,紅色的才可使用,那時候就是有超過有500、700多度跑不掉,那時候做石頭火鍋的時候,那個食物才會,一分鐘食物就會熟透了。
一定要拿穩喔,敲一下。
夾起已經燒到滾燙火紅的麥飯石,接連放入檳榔葉鞘製成的湯鍋,水瞬間滾沸冒煙,魚蝦、野菜的鮮香,立刻隨著蒸氣四溢。雖然臺東縣慢食協會的精神標語是「一家一菜,不胖不散」,但今天大夥相聚重點可不是「吃」,是要學習如何使用從大自然取得的素材製作盛裝食物的器皿。
自然食器工作坊講師 樂舞詩.拉后(左)
檳榔葉鞘其實對於阿美族他會拿來做石頭火鍋,當容器,就是,最簡單的容器,就是做成這樣的形體,把它塑四角邊,然後編起來就是以前老人家的傳統智慧給予的,那我覺得把這些自然的器皿,取在很多的運用上,不管是鍋子,然後盤子也好,或者把它製作成湯匙,都可行。
檳榔葉鞘其實還滿大片的。
泡過水的檳榔葉鞘,先是裁剪。
一、二、三,大概是三折。
再來是像折扇子一樣折疊,用力壓塑出形。
然後綁起來,先讓它固定。固定就好了,等一下再修。
做好湯匙的柄後,接著要壓製出湯匙的弧狀。
這個往內凹,讓它柔軟之後,然後把它取開,打開。
最後用石頭壓著,日晒一天定型後,就完成了一支檳榔葉鞘湯匙。
自然食器工作坊講師 樂舞詩.拉后(左)
湯匙它需要一些力道,然後壓制它,然後塑造形體,然後它就要靠剪刀或刀片來做它的形體跟花樣,就是不難,只是說看大家願不願意做那樣子。
自然食器工作坊學員 汪瑪麗(右)
因為檳榔葉其實我們還拿得到,所以其實這個又是一種我們另外一個可能之後也可以做成DIY,然後一個融入到我們的餐食裡面的一個食器。
這已經是臺東縣慢食協會舉辦第二場的自然食器工作坊,不只是製作教學,連採集植物都是課程內容。
粗一點、然後老一點,不要太嫩。就是我們等一下要去掉葉子。
講師邊指揮,邊講解,光看著這些綠色植物,實在很難想像竟然能搖身一變成為餐桌上的餐具。
就跟自己的身高差不多,等一下可以拿來當餐桌上的食器,它可以當杯墊的墊子、或者是椰子殼碗的墊子,它的容器,因為椰子殼碗是半圓形。
採完馬鞍藤,大隊人馬又把目光聚焦在這擁有愛心葉片的黃槿上。
它就有點像是桐葉,你們也可以摸看看它的材質,它摸起來有點厚,比桐葉還要厚。
臺東縣慢食協會理事長 涂裕苓(右)
我們要辦這個活動,有的要採集葉子,你不能自己想拿就拿,想採就採,要向地方公所或者地主,辦活動前要申請,才能夠去使用、採集植物。
會有自然食器工作坊,不能不講到臺東慢食節,為了減少垃圾量,鼓勵擺攤店家不用一次性餐具,店家從用瓷碗、玻璃杯等,慢慢越來越走向自然,拿出竹杯、葉材類盛器,甚至是用葉材包裝,2020年臺東縣慢食協會就開始做內部交流,終於在2023年正式開設「自然食器工作坊」授課。
自然食器工作坊講師 胡郁如(右)
很多攤商就覺得,弄葉子做食器的這件事情,是很漂亮的,然後又很自然,那就會變成是,只要到慢食節,好像自然食器這件事情就是被畫上等號,然後最後幾乎到每個店家,幾乎都會想要用綠色的植物的素材做成自然食器,這個是蠻大的一個改變,主要是因為觀感也很好,然後視覺上也很好。
臺東慢食節執行團隊執行長 郭麗津(左)
而且我們漸漸累積出一些知識,什麼樣的葉子遇熱不可以使用,什麼樣的葉子來盛裝是無毒,那這些知識累積起來大家共同交流交換,大家會越來越嫻熟去使用這個自然食器,而且結束之後吃完,不論你把那個食器留下來繼續再利用,那或者是像葉子,你就把它回歸土地,也不會覺得心理上有壓力。
臺東縣慢食協會理事長 涂裕苓(左)
我們就開始開課,我們就把店家裡面,我們布農族的織女,她就很會用葉子,她知道這些纖維要怎麼使用,要採,要怎麼(利用),她就是很厲害,那就先來上課,大家就從模仿學習開始,然後去影響更多的人,
CG帶透
自然食器採集葉材
山線:麵包果葉、月桃葉、香蕉葉
海線:黃槿葉、血桐葉
==CGIN==課程還因為臺東山區與海邊地景植栽不同,分為縱谷場和海線場,山線重點植物為麵包果葉、月桃葉、香蕉葉,海線則為黃槿葉、血桐葉==CGOUT==講師帶著學員外出踏查,就是要讓學員認識、並辨識可做為食器或盛器使用的植物品種,甚至建立起自己的植物地圖資料庫。
自然食器工作坊講師 胡郁如(右)
主要是因為大家不太了解植物,不知道去哪裡採集,再來就是不知道怎麼去處理纖維的這件事情,處理葉片的這件事情,因為網路上面其實有太多可以教你做食器的影片,但是網路不會教你怎麼處理葉材,我覺得教處理(葉材)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解決很多店家,他們到底要去哪裡採葉子,增加他們的植物地圖的知識庫,再來就是增加他們對於葉子(知識),為什麼我採回來會老老的,所以就是可以解決很多店家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林投是非常好的纖維。
處理過的林投葉,或者是月桃葉、香蘭葉等長條形的葉片就很適合折成盒子,盛裝食物。
好,一樣,怎麼樣,先折三角形,先把它的長度先量出來,然後一樣把它再折,折出它的長度,絕對不要目測喔,再對折,第五刀,第五刀就要全部剪掉。
把甜米糕、或是米飯放進自然食器裡,立刻引發眾人驚呼,視覺、美味、價值感全都升級了。
一樣是包裹甜米糕,葉材改用黃槿葉,呈現出來的又是另一番風情。
放上去之後,這樣子就直接這樣子,像折盒子一樣,手也不會很髒,就直接賣給客人就好了。
自然食器工作坊學員 蔡昕晁(左)
那我一直在苦惱說,我到底我還能用什麼方式去做呈現,我就覺得太棒了,原來我的產品,我可以這樣的方式呈現給大家,用很天然很天然,然後其實只是身邊的東西,我隨手可得的東西,可以去做這樣的方式,然後去讓我的產品更加分。
如何使用自然食器讓顧客外帶打包,可說是擺攤店家最苦惱的難題了,不過,講師胡郁如也有好辦法。
折上去了之後,一樣,一樣啊,還不是一樣,還不是一樣,折下去折下去,因為你包起來,客人不知道你做什麼(食物),你可以現場包。
,
把月桃莖取出的纖維當作綁繩,加上月桃果實做裝飾,完成品簡直令人愛不釋手。
再綁一個結,然後就可以請客人提回去了。200、200,好可愛喔。
自然食器工作坊學員 梁敏兒(左)
就是包食物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比較看可以怎麼裝著,就是不是只包這樣子,可以做成一個容器,就是真的可以帶走的那種容器,我覺得這個很實用。
學員不斷出考題,講師也是兵來將擋,完全沒在怕,連果醬玻璃罐如何結合自然食器做包材,也有了完美詮釋。
自然食器工作坊學員 汪妏璟(左)
就是它怎麼樣都還是會有貼紙,就算是,對,它已經是最精簡的,可是剛剛老師有提到說因為檳榔葉鞘它也是可以用烙印,所以我可以在上面印我Logo之外,其實營養標示,都可以印在另外一個頁面。
自然食器工作坊學員 邱羿蒨(右)
甚至他回到家以後,那個圓形的墊,它的上下支撐的那個墊子,我覺得下來以後,它就可以當杯墊使用,我覺得這很好啊,我們沒有產生垃圾,然後全部來自這個土地。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減少一次性包材,降低垃圾量,對臺東慢食店家而言,不是喊得震天價響的漂亮口號,而是真心認同,進而落實的原則。料理前採集葉材、清洗、製成食器盛裝,這些在外人眼中麻煩又費工的選擇,已經是臺東慢食風格與不塑精神的標準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