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606-676集(2019年) (2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書珊是在台灣出生的德客混血兒,爸爸是德國人,媽媽是苗栗三灣人,外婆不會說國語,從小就聽著外婆和媽媽講客家話,所以她對客家有很深的情感和認同,因此,當她決定和愛情長跑9年的英國籍的男友亨利結婚之後,書珊一直就想籌辦一個傳統婚禮,而從想法到落實可不簡單,忙壞了和他感情甚篤的阿姨翁美珍,和住在西雅圖的媽媽,透過越洋電話兩頭忙,從租借花轎,到查詢傳統婚禮禮俗,一一討論細節,就是希望書珊能歡歡喜喜坐著大紅花轎,順利「行嫁」。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台有越來越多咖啡莊園朝向精品路線精進,一般熟知,全台主要的咖啡產區,北起南投、南至屏東,現在苗栗南庄也小規模的加入種植行列。南庄種植咖啡者多為退休人士,看準南庄環山及氣候優勢,投入種植,目前根據南庄鄉農會統計約有5千棵,預計兩年後會出現產量,觀光業者正規畫咖啡食農教育,邀請民眾到「慢城」駐足,品嘗在地咖啡風味。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庄除了知名的桂花巷,還有一條寧靜的「十三間老街」,早期在採煤、林業發達時,「十三間老街」可說是南庄最熱鬧的街道,一直到民國五十二年颱風嚴重侵襲後,居民遷走,從繁華走向寧靜。這幾年有青年在十三間老街,開起小店,因為當地商業空間有限,比較難以集市,苗栗縣政府與地方組織,希望與當地住民溝通,盼未來會有更多空間釋放出來,成為微型產業創業基地,帶動觀光能量。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幾年興起一股青年返鄉,投入在地農業復振的浪潮,讓農村注入新活力,不過農村長期以來的大難題,比方說,農產品銷售、缺工等等問題,依然困擾著熱血的青農們,像苗栗百大青農之一的芋頭農郭秩均,就跳出來組織青農團體「大青皇巢」,找來不同領域的青農打團體戰,共同打品牌、做行銷,努力朝向六級產業化邁進,希望在農業這條路上,穩扎穩打,走得更長遠。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五月中旬,台灣第一座離岸風場正式開工後,風電業者已在西海岸陸續動工興建,當初環評承諾中提到,為了防止海上打樁施工,造成的水下噪音,傷害到鯨豚,業者承諾打樁期間聘請鯨豚觀察員把關,保護鯨豚不要誤闖施工區內,海洋保育署今年也首次與民間團體合作試辦培訓計畫,希望建立鯨豚觀察員訓練機制,未來能擴展至各種水下大型工程或探勘,減低對海洋哺乳動物的傷害。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雄美濃林媽媽,有個狗園、也有個果園,已經77歲的林媽媽,養了大約500隻流浪狗,每天從早忙到晚,忍著退化性關節炎所帶來的膝蓋疼痛,辛苦地經營果園種檸檬、種芭樂,賣水餃,所有的收入都用在照顧狗狗,她說,生命的價值不能用錢計算,只要路上還有流浪夠,收養工作就一日不會停,一起來看看林媽媽的狗園和果園。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月的《勿忘影中人》單元,我們要介紹的是,在後山台東縣鹿野鄉,有一個良質米產銷班,曾經是台東第一個拿到產銷履歷的米產銷班。而帶領著產銷班不斷創新、進步的,在十年前,是一個年僅27歲的年輕農民,徐榜駿。徐榜駿從小作文寫我的夢想,總是寫要當農夫,爸爸徐耀彬是他崇拜的對象,用新的思維結合長輩的經驗,希望能為農業開創新局。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年前徐榜駿才27歲,10年後的他,同樣在鹿野耕田,已經是3個孩子的爸爸了,4年前,他的父親因病離世,徐榜駿持續的在和父親一起流過汗、踩踏過的土地上耕耘,也組了代耕隊,協助農民插秧、整田等等,在自己喜愛的土地上,持續努力奮鬥著。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輕就是本錢,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創業,苗栗縣近年就有許多青年,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選擇開創自己的事業,苗栗不若大都市繁華熱鬧,但是拜科技所賜,靠著網路做宣傳、宅配等,也能做出一番事業,而除了六都之外,苗栗縣是全台唯一有專責青年事務的單位,勞工及青年發展處,近來不僅辦創業講座,也推動「菁市集」,把苗栗的創業青年集合起來,共同行銷,打共同品牌,集結大家的力量,往外宣傳,而青年們也有機會互相交流、分享創業路上的甘苦點滴。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桃園大溪老街上的源古本舖,昔日是知名餅舖「古裕發商行」,古家第五代古正君,從前都不覺得老建築有什麼價值,直到出外多年,驀然回首,才發覺老家的美好,立志要好好保留維護,在民國104年獲得文化部文資局,古蹟歷史建築維護管理營運的活化特殊表現,而且是唯一由民間共同協助活化的案例。今年老屋三進都已修復完成,古正君致力營造常民生活的原貌,重現老屋的風華歲月。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時興老屋咖啡,屏東竹田也有個議員故居咖啡館。老闆姬正倫不是為了趕流行,對老屋情有獨鍾的他,正巧四年前租下荒廢的曾家大宅院,花了兩年整理修復,讓老屋風華再現,飄散出咖啡香。開店做生意的姬正倫,卻不像生意人,他不追求翻桌率,把CP值拋諸腦後,用慢活態度與步伐,沖泡咖啡,與顧客交朋友,書寫客人的人生故事,分享他們的人生哲學。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源自德國的「共造城市」計畫,是一項都市規畫的民主想像,是由民眾當主角,共同思考都市計畫及空間議題,苗栗縣三灣鄉青年溫心榆及她的夥伴,與國際志工、及成員們一起打造工作坊,用三灣的陶土「造鎮」,邀集民眾透過捏塑與對話,親手建立理想中的家鄉,希望發展以居民為主體的中港溪流域。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41歲的呂國維,是龍潭客家人,曾在美國求學生活20多年,10年前決定回台灣定居,將以前在美國生活常見到的快餐車.開進台灣夜市,從小就是素食者的他,餐車賣的也是全素漢堡,從起初在夜市乏人問津,經過顧客在社群網路上口耳相傳,如今每到之處都吸引許多人排隊品嘗,除了擺攤,也常開著餐車到台灣各地,為不同的社服機構、學校做漢堡,傳遞愛心。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荖濃溪發源於玉山主峰東北坡,流經嘉義梅山、高雄桃源、寶來、六龜等地,與旗山溪合流後,改稱為高屏溪。2009年8月8日,八八颱風肆虐南台灣,沿著荖濃溪興建的南橫公路,也在滾滾泥流不斷地往下沖刷下,路毀橋斷,也造成過往仰賴南橫往來的人潮,所帶動的六龜地區溫泉、泛舟等的觀光產業,瞬間斷頭!八八災後10年,我們重新走訪六龜知名的觀光景點,寶來和不老溫泉區,去看看他們復原的情形。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到台東鹿野,最著名的就是每年夏天的熱氣球節,根據台東縣政府統計,去年就吸引了90萬人次到訪,但鹿野除了熱氣球,在地的多元文化和豐富物產,更是值得遊客探訪。鹿野瑞和社區發展協會,今年夏天舉辦了一場縱谷微旅行,帶著遊客認識小村莊裡的客家及阿美族文化,騎著腳踏車,用最舒服的速度,穿梭在田野之間,讓都市來的遊客,深度體驗在地以及農村生活,也看見鹿野的不同樣貌。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持續開發以六堆客家為主題的繪本,最新出版的《六堆奇航蓋生趣》已是第六本繪本,透過園區吉祥物「大獅兄」為主角,在夢境裡搭上飛行船,穿越時空重返300多年前六堆客庄的開墾年代,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搭配活潑有趣的圖畫,要讓孩子在閱讀與遊戲過程,了解六堆歷史文化與客庄生活。然而繪本製作如何兼顧美工設計與文化真實?如何透過篇幅不多的繪本,述說出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內涵?來看我們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三線,又被稱為「內山公路」,全長436公里,在北部丘陵地區經過16個客家庄,近年來被打造為浪漫台三線,連續兩年的「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更將台三線設為其中一個賽段,然而也因為台三線道路寬、S彎道多,對重機騎士來說極具挑戰,車友間稱台三線為「重機天堂」,但這樣的形容詞,聽在當地居民耳裡卻很惱怒,尤其部分重機改排氣尾管,所帶來的噪音,被形容為魔音穿腦,浪漫台三線,變成了轟轟台三線。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大湖鄉新開村,在鯉魚潭水庫興建之初,曾徵收一塊鄰近約17甲的土地,原以為在超過滿水位時,會成為淹沒區,沒想到卻意外成為擁有完整自然生態鏈的私房祕境,大湖鄉公所計畫以最低限度進行生態工法開發,打造成浪漫台三線上的「幸福花之島」。不料,水利署卻規畫在鯉魚潭水庫、幸福花之島對岸,設置2公頃的浮力式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地方人士認為此舉將破壞景致,大殺風景。當觀光遇上光電,新開村這個小小客家村庄,未來會怎麼發展呢?來看我們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年前的莫拉克風災,屏東縣除了林邊、佳冬鄉成為重災區,萬巒鄉的五溝村,20棟聚落保存的伙房,也遭受到風災的風雨侵襲,災後共修復六棟客家伙房,不過伙房居民認為,政府修繕進度牛步化,10年前搶修的屋頂至今仍會漏水,泥土牆也將被雨水沖刷倒塌,屏東縣政府,今年獲得文化部文資局及客委會支持,同意協助補助5900萬修復經費,預計3年內完成修復3棟伙房。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起源於海洋,珊瑚礁則是孕育海洋生命的花園,原本從事媒體工作的陳映伶,在一次參加淨灘、潛水活動後,從珊瑚保育的門外漢,一股腦兒投入「種珊瑚」工作,成為專家!她一步一步實現夢想中的珊瑚花園,除了帶領團隊進行實驗,也辦營隊,要讓各個年齡層的下一代,都有機會自己種珊瑚。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