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溪老街上的源古本舖,昔日是知名餅舖「古裕發商行」,古家第五代古正君,從前都不覺得老建築有什麼價值,直到出外多年,驀然回首,才發覺老家的美好,立志要好好保留維護,在民國104年獲得文化部文資局,古蹟歷史建築維護管理營運的活化特殊表現,而且是唯一由民間共同協助活化的案例。今年老屋三進都已修復完成,古正君致力營造常民生活的原貌,重現老屋的風華歲月。


 

 

坐落在大溪老街上的源古本舖,180多年來,守護著來往人潮,老屋與老街相鄰更顯寧靜,往內走,像是進入時光隧道,紅磚砌成的圓形拱門,古色古香,這裡的一磚一瓦,在古家人與街坊鄰居、友人的用心維護下,有了新生命。

[畫面提供 源古本舖]
1、2、3、4,5個,這要疊5個。

修復技師精準對齊,小心翼翼地,把瓦一片片疊好,三進式的源古本舖,民國98年登錄為歷史建築,101年起開始進行第一進修復,二、三進歷經2年半終於修復完成,是大溪老街上第一處修復完成的私有老屋。

這可能 這本是我先生寫的。

泛黃記帳簿上的一筆一畫,紀錄著過去家族的繁華,古媽媽看著牆上老照片,過去做生意忙進忙出的盛況,一下子全湧上心頭。

[源古本舖 古家第四代
古廖玉招]
已經有180年了,歷史,那個曾祖父就是古金炎,以前大家都稱他阿炎哥,裡面是做那個,大餅,訂婚的禮餅,那外面是南北貨,以前大溪的禮餅,幾乎都是我們,古裕發做的。

源古本舖就是昔日的「古裕發商號」,早期與台北城、大稻埕、迪化街有生意往來,是地方名店,但隨著時間流逝,後代未繼續經營,老屋也沉寂下來。

[源古本舖 古家第五代
古正君(客籍)]
我十八歲之前離開這裡,然後那時候一點都不會珍惜這個空間,因為它從來沒有現代化過,你會發現說,洗一個熱水澡,他必須打水,然後再把水放到大灶裡面,再起火,所以對於青少年時代,愛玩的那個年代呢,就覺得說,隔壁有那種熱水器,才是真正的那種時尚生活,所以呢,那時候其實是很厭惡這裡的。

[源古本舖 古家第四代
古廖玉招]
我也很感動,真的她有這個心,回來修這個,我說這是曾祖父的使命,叫妳回來。

家族的使命,聲聲喚著後代子孫,回到這棟老屋,古家第五代古正君,遠離家鄉後才驚覺家的美,接手維護營運。

[源古本舖 古家第五代
古正君(客籍)]
這種歲月的痕跡呢,我們希望說,用這樣子來(把它)保留下來,因為你會發現那裡呢,是很犀利,所以現在我們很多的修法,譬如說那個廟的修法,為什麼大家覺得說,沒有感覺,就是因為廟的修法,它修的東西,修得太新了,工法是不對的,所以我們期盼在年底的時候呢,要把它做舊。

古正君堅持循「修舊如舊」,修得太新、色彩太鮮豔,那都不符合她心中「老家」的樣貌。

[源古本舖 古家第五代
古正君(客籍)]
這種歲月的痕跡,我們希望說用這樣子來保留下來,因為你會發現那裡它是很犀利,所以我們現在非常多的修法,譬如說那個廟的修法,為什麼大家覺得說,沒有感覺,就是因為廟的修法,它修的東西,修得太新了,工法是不對的,所以我們期盼在年底的時候,要把它做舊。

古正君堅持循「修舊如舊」,修得太新、色彩太鮮豔,那都不符合她心中「老家」的樣貌。

[源古本舖 古家第五代
古正君(客籍)]
像這個空間以前是我們的糕餅鋪,做糕餅的工廠,所以你會看到那些斑駁的一些灰,就是煙燻的那個牆壁,所以呢,我們那時候在修的過程裡面,其實的確是遇到很大的困難,是因為在主流的修法裡面,事實上它是調查完畢之後,它告訴我們說,它曾經有幾道修復,但是調查完畢之後呢,就把這個調查變成一個報告,但是在修的過程(中),就變成一個白灰牆。

過程中也因屋主主導性提高、跳脫常規的修法,讓古正君與建築專家、公部門多有磨合,但也因她堅持了這麼多年,「歲月的痕跡」總算出來了。

[源古本舖 古家第五代
古正君(客籍)]
古爸爸他在修房子的這個概念裡面呢,他充分表現了客家人的一些,一些勤儉,還有就是美學,還有就是他的這個,再利用的這個素養,因為他覺得說,只要不會壞掉的,像這個木頭,它本來在屋簷上,它是支撐上面的梁柱,那它現在已經沒有辦法支撐梁柱了,它至少支撐人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呢,我們的木頭是不會丟掉的,我們就做了,做了一批的桌子和椅子。

古正君努力呈現「家」的溫度,修復完成後,也有志同道合的工作室夥伴進駐,運用建築格局特色,用聲音說故事。

[壤石文化工作坊 音樂執行助理
陳重佑]
一進大門的時候,用了很像時鐘的聲音,感覺是像時鐘在告訴,時光隧道在告訴,人們,這間房子的歷史,那我們進來之後,我們要如何感受,這間房子給我們的力量,那人要如何安靜下來,聽見這個房子的聲音。

[壤石文化工作坊 文史工作者
葉柏強(客籍)
這一間房屋給我一種,它是活著的感覺,我們大多數的古厝可能修復完,它可能看起來就像一個樣品屋,但是這一間房子,你走進這裡自然就會覺得,這是一個還活著的房子,有人在居住,這一間古厝,很意外地讓我發現,還有一種可以把聲音統合起來的那一種效果。

想一想以前那種環境,我們一天到晚就是,所重視的就是抗日嘛,打倒日本人 後來果然把日本人打敗了。

古正君還舉辦「不老職人」活動,邀請在地長輩,來這裡「話說當年」。

[源古本舖 古家第五代
古正君]
因為我覺得「不老職人」,他的可貴之處就是,他是在這個,大溪環境下長大的,與其導覽人員是看文字去背,背這些訊息,還不如讓這群老人家,用他的回憶的概念,去把他們以前的生命故事講出來。

[立法委員
蔣絜安(客籍)]
我覺得老屋裡面,有這種文化甚至科技,賦予地方創生,我認為這對這間百年老屋,尤其是我們客家老屋來說,有新的意義,這樣可以永續發展,讓更多人可以來了解,因為源古本舖過去是,本來是製餅的一個家族。

回歸初心、回歸生活,每個人來到這累積歲月的痕跡,經過層層堆疊,老屋便成為不老的所在。

採訪/撰稿 許儷齡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