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德國的「共造城市」計畫,是一項都市規畫的民主想像,是由民眾當主角,共同思考都市計畫及空間議題,苗栗縣三灣鄉青年溫心榆及她的夥伴,與國際志工、及成員們一起打造工作坊,用三灣的陶土「造鎮」,邀集民眾透過捏塑與對話,親手建立理想中的家鄉,希望發展以居民為主體的中港溪流域。


 

低著頭、動動手,大小朋友全神貫注地捏陶,輕輕捏、輕輕刻,夢想中的城市、村落樣貌正在誕生,有人打造一間郵局,有人巧手做了一座迷你游泳池,裡頭還有選手正在游泳,栩栩如生,社區長輩也來參與,還拿出壓箱寶 粄模,用模印捏出陶土版的美味糕點。

[三灣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乾芳]
我做的這個壽桃,就是我們像這個三灣五穀爺誕辰,我們就會做這種壽桃來慶祝,現在年輕人,這樣的風俗習慣也式微了,也比較少,所以我才來就是說,就是說讓學生來,來這樣的,這樣的傳承,讓學生來做、來了解。

用在地的三灣陶土,捏出各種空間及職業角色,有傳統餅舖,也有現代小店,做完還要親手放進陶土城市中。

來!3C維修人員,妳要放在哪邊,我想要放在三灣,放三灣,可是三灣的人可能,手機壞掉,妳這樣生意還能夠維持嗎,如果人數沒有這麼多…

沿著「中港溪」流域,建造出凹凹凸凸的城市,這塊是三灣、獅潭、南庄等鄉鎮的縮小版,在地青年與台北市立大學學生、國際志工,帶領民眾、親子「共造城市」,與土地對話。

[參與民眾
鄭宇馨]
我是從新竹,搬到這個地方來居住,目前住了五年,然後就是感覺到這裡的,就是這個在地沒有手機維修的,店家,然後其實對老人,老人家來說,不是很方便,所以希望在在地有一個,這樣子的小店。

[參與民眾
李妍芯(客籍)]
妳怎麼想蓋在這裡,因為,因為都沒位置了。

[參與民眾
李翔生(客籍)]
我們是想說,要留在家鄉發展,對,我們不會想說要離開(到)很遠的地方這樣,我們想說,這邊畢竟是我們的根,不會,不會因為任何的時間,或者是其他的因素改變。

妳想想看一個保母,最多可以帶四個寶寶,然後妳看這邊呢,那麼少寶寶,然後寶寶又是阿公、阿媽在帶,對啊,阿公、阿婆在帶,所以到時候妳收得到四個寶寶嗎。

溫心榆,她是三灣在地青年,看到近年來在地青年人口嚴重流失,去年她與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立「藝渡‧三灣」工作室,到學校辦工作坊,提倡世代對話及藝術教育。

[三灣青年
溫心榆]
我們希望透過一個角色扮演,帶小朋友來想像說,欸,他們若遇到這般的情況,他們可能長大之後,他們要求職,要工作,他們會想留在三灣,還是要離開,然後讓大家來想這個問題。

溫心榆很務實,她以自己的留鄉經歷,提出留下來要面對的現實處境,要參與者好好想想,陶土放哪,比較有機會撐下去,而另一位夥伴黃士修,像個激勵大師,不斷溫馨喊話。

[三灣青年
黃士修]
我覺得,在鄉下很好啊,我們這裡的,空氣、水、人,全都很好,現在比較不一樣了,不一定留在鄉下(就)一定從農,不(再只)是很辛苦的,一直要拿著鋤頭這樣一直耕作,現在不一樣了,你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而且你想想看,中港溪流域,跨越多少個鄉鎮,三個鄉鎮那個範圍有多大。

無論是考量到城鎮範圍或是家鄉資源分布,究竟要出外發展好?還是留在家鄉呢?學生捧著陶土,閉眼苦思 來回踱步。

好,最後他決定,要把服務處擺在他家的前面,那我們大家給自己鼓鼓掌,大家為自己的決定鼓掌好不好。

[參與民眾
張庭綸]
村庄內,因為三灣鄉,讓三灣鄉的人更多資源。

[三灣青年
溫心榆]
今天就看到很多小朋友,他們,非常地猶豫,然後想說是不是要到外地,然後可是最後呢,我看到小朋友,大部分,絕大部分都選擇留在在地,對,他們可能會想到,其實我們三灣有這樣的需求。

[三灣青年
黃士修]
我覺得那位,種茶的那位,她想要出外,我真的不知道為何她想要出去,第一,這裡現在製茶的人很少了,沒這麼多人在做了,你做下去的話,我覺得,機會很好,不像過去這樣,大家都種茶,你要銷售沒那麼簡單可以賣。

三灣國小旁的活動入口處,立起工地告示牌,這裡正在進行「陶土城市工程」,工作人員身穿像實驗室裡研究人員的白袍,引導「做實驗」,這項「共造城市」計畫,最早是由德國藝術團體所發想。

[共造城市亞洲小組 成員
鄭安齊]
我在到德國念書,進行研究的過程當中,就是遇到了這個四十年前的,歷史藝術計畫,那這個計畫,它很著重的在討論空間議題,或者是各種不同的,日常生活周遭環境的大大小小事件。

[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 學生
許文齡]
比較傳統的藝術教育,通常都是在教室裡面,可能用紙或筆,或者是追求一個完美的,最後的一個作品呈現,它是有點,有點稍微高高在上的感覺,但其實藝術它是可以很平易近人,可以大家都可以參與的。

像做勞作般,討論在地議題,青年間彼此串聯,用輕鬆捏陶的方式帶領參與者,將認同在地的種子,種在每一人的心中。

[三灣青年
溫心榆]
踩在自己苗栗的土上,我們共同來想,我們可以為了我們的家鄉,來做些什麼事情,做什麼努力,不管你是老人家、青年,或是小朋友,我們可以一起在我們的土地上,來一起打造一個更好的家園。

採訪/撰稿 許儷齡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