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除了知名的桂花巷,還有一條寧靜的「十三間老街」,早期在採煤、林業發達時,「十三間老街」可說是南庄最熱鬧的街道,一直到民國五十二年颱風嚴重侵襲後,居民遷走,從繁華走向寧靜。這幾年有青年在十三間老街,開起小店,因為當地商業空間有限,比較難以集市,苗栗縣政府與地方組織,希望與當地住民溝通,盼未來會有更多空間釋放出來,成為微型產業創業基地,帶動觀光能量。
南庄的名產,來試吃,來到南庄了,這裡的名產嚐嚐看。
近年說到南庄旅遊,「桂花巷」簡直成了新代名詞,但其實就在桂花巷不到一百公尺處,有一條承載當地故事、見證產業興衰的「十三間老街」。
[苗栗縣工商發展處 處長
黃智群]
其實十三間以前,曾經是很繁華的一個,熱鬧的一個街道,因為產業的一個移轉,所以慢慢地它就歸於平淡,但是平淡之中,你又可以看到很多,很可愛的地方喔,所以慢慢地我們看到很多年輕人,有一些文創商店進來,所以新舊融合,我們就會想到說,這邊可以開啟另外一個,新的產業的可能性。
地方上有一說,早期這條路上有十三間店,因此得名「十三間」,這裡也是南庄最早的一條街,但隨著發展重心轉移,地方曾沒落許久,也就成了「老街」,直到近年有青年看準這股老味道,陸續進駐。
[十三間老街業者
蕭燕雅]
大家都認為說,十三間老街是不可能做生意的地方,這裡都沒落五十年,我們十三間沒落五十年了,你想要在這裡做生意,像傻子一樣,我們裝潢也被人笑,不過我們客家人就是堅毅,憑藉著我們客家人堅毅的精神,一樣做,老人家說的有做就有得吃。
不讓「桂花巷」專美於前,苗栗縣政府趁著這股氣氛,規畫接下來要將十三間老街打造為新觀光商圈,提供遊客觀光另一選擇。
[十三間老街業者
陳君逸]
我覺得有發展性,我覺得這邊走向會比較偏向,所謂的文創,文創方面的,就比較不會在那邊賣什麼烤香腸啊,賣什麼豬血,對,吃的方面可能比較沒有那麼,因為桂花巷已經有很多選擇了。
[十三間老街業者
小蘋果]
固定有開的都是這幾家,所以一般遊客其實走進來的機會不多,對比外面有一條比較熱鬧的街,可能我們有時候覺得,大概人潮是,有時候是百分之一這樣,如果要這樣對比的話,對啊,所以應該是這邊的,還沒到一個很大的氣氛出現,(讓)一些遊客進來去慢活,或是體驗一點,一些深度的旅遊。
一年前,小恬田兩夫妻帶著小孩,搬來十三間定居,在此生活也在一樓做起生意,推廣友善農業及手作理念,但生意能量說真的,還不足以支撐生活。
[十三間老街業者
小恬田]
大概七、八成都是住家,長輩也比較多,就是八十歲、九十歲的長輩,那他們要,他們希望的就是比較安靜一點吧,那所以這邊應該是走,比較藝文類的,會比較好,步調比較慢的。
[十三間老街業者
陳君逸]
因為店家還太少,然後初期一、兩家,通常,都撐不了太久,對,因為就是太少店家,遊客一看到,遠遠一看就是,沒什麼店家他就直接掉頭就走了,走進來的很少,對,我想說看可不可以就是,增加一些店家,(增加)豐富度啦。
實際數一數,十三間老街上位於一樓的立面,約有廿至卅間,目前有開門營業僅九間,其他仍以居民自住為主。
[十三間老街屋主
陳宇帆]
例如對我來說,我也很希望我回來南庄,自己有機會做生意,問題我自己能力有限,我又有家庭,我回來我不一定有辦法做生意,十三間老人家也多,老人家多 你想說,十三間想要出租要給人家做生意的話,那你要這些老人家住哪呢。
[十三間老街協會 理事長
劉佩青(客籍)]
南庄工作不多,所以呢,年輕人都是到外地工作了,求學就去外地了,那這條街的話,大多數都是還是老人家居住,我有想過說,我們大家會結合協會的力量,一起去說服他們說,如果店面無法出租給我們,是不是門口的那些騎樓那些,也可以讓我們的一些,文創商品在那邊展售,未來是想朝這個方向,先慢慢地前進中。
當居住空間多過商業空間,大部分遊客來到這裡,能逛的、看的不多,駐足時間便很難拉長,但五年前曾在老街上,開農創酒吧的阿山,當時逆轉了這些現實狀況,靠賣調酒,搖出一杯又一杯好成績。
[苗栗返鄉青年
林鎮山(客籍)]
有時候你生意一起來,人潮一起來了,他們可能會覺得,妨礙了我的生活,我要停車的時候不好停車,或者是我一個,我自己的住家,為什麼要(被)人家這樣子東看西看,打擾到我的生活,那我覺得要做好商圈的話,本來就是要顧慮到,不同的族群他們在想什麼。
即便業績開紅盤,最後仍因考量到租屋合約,以及難以拓展營業規模,兩年前把店收了起來,近年轉經營品牌輔導,回顧在十三間的那些日子,阿山頗有心得。
[苗栗返鄉青年
林鎮山(客籍)]
在那條街,我認為開一家,就是很有想法,然後跟這個市場,很有關係的一家店,就是解決在地一些市場問題的店,是可以的,是很有機會,可是如果硬把它打造成商圈的話,就會困難重重,因為那條街有很多的住民,能釋放出來的商業空間,也很有限。
[十三間老街業者
蕭燕雅]
現在大家就有共識,那這條街十三間還沒做起來,你要收人家租金,也不能收太高,對吧,就是大家一起努力成長,房租不要太高,讓店家可以生存。
沒落了半世紀的十三間老街,能否克服空間現況、找到老街定位,創造觀光新亮點前,有待展開更多溝通。
採訪/撰稿 許儷齡
攝影/剪輯 戴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