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興起一股青年返鄉,投入在地農業復振的浪潮,讓農村注入新活力,不過農村長期以來的大難題,比方說,農產品銷售、缺工等等問題,依然困擾著熱血的青農們,像苗栗百大青農之一的芋頭農郭秩均,就跳出來組織青農團體「大青皇巢」,找來不同領域的青農打團體戰,共同打品牌、做行銷,努力朝向六級產業化邁進,希望在農業這條路上,穩扎穩打,走得更長遠。


 

我們採的時候因為紅棗樹上都有刺,所以你先看清楚,手要伸進去的時候。沒有裂的,就可以把它稍微轉動拉下來,那採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要特別注意。
 
聽完解說,一群人浩浩蕩蕩走進紅棗園,準備採果去。
他說一半紅的可以採,對對對。要軟,不要硬。

遊客在紅棗樹間穿梭,專心尋覓可以採摘的紅棗,不少人都是第一次親眼看到長在樹上的新鮮紅棗,個個感到興奮又新奇。

[採果體驗遊客
吳小姐]
很興奮啊,紅棗看都看到成品,沒有看過它原生果,(沒有看過長在樹上的),對呀對呀,所以我們第一次來這邊採。

[採果體驗遊客
韓女士]
非常新鮮,開心,沒看過(紅棗樹),我知道這個應該是寒帶的水果,對不對,看到都是很大很大的,那看到都是很大很大的,這個這麼小這麼可愛,紅紅的好可愛喔。

紅棗園主人邱俊閔棄醫從農,回到苗栗公館,接下爸爸的紅棗園九年了,他改用無毒方式栽種,一步一步穩扎穩打,獲得「紅棗王」的殊榮,現在更要擴大經營面向,把民眾帶進紅棗園裡體驗農事。

[苗栗青農
邱俊閔]
一方面讓他們知道,東西是怎樣從產地到我們的餐桌,再來一方面也是讓他們知道,務農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所以我們現在基本上已經,不是說跳脫自己基本的產業,自己的產業還是繼續在經營,只是我們把面向將它打得更寬廣,讓大家有這樣的機會,可以來到我們這裡鄉下農村裡,來體驗我們摘紅棗、紅棗DIY、還有我們的農事體驗。

剛開始時,邱俊閔也不知道該怎麼向遊客解說,透過一次次帶領導覽,熟能生巧,才找到相對適合的導覽方式。

[苗栗青農
邱俊閔]
一開始我們其實對(導覽)解說也是很不在行,尤其是一下子看到,一台遊覽車、兩台遊覽車的客人,其實也是講得這樣,好像講不太出來這樣,但是久了之後,因為自己對自己的產業一定要非常了解,從紅棗的故事,它怎麼來的,到紅棗的用途、它的功效這些,全部一定要很了解,因為只有自己了解,你才可以跟我們的客人,做正確的介紹這樣。

吳昌隆在果園忙著剪掉柚子樹上的徒長枝,但有電話來,也得處理商品問題。

今天寄的話,可能明,對對對,好,我等一下聯絡一下,謝謝。

吳昌隆也是苗栗的返鄉青農,五年前,他因為不捨阿公年事已高,無力繼續栽種文旦柚,於是下定決心隔代接棒。

[苗栗青農
吳昌隆(客籍)]
當初想要回來種柚子,是因為阿公的關係,那會有西湖文旦的原因是因為,我阿公在民國48年,就開始種下西湖第一棵文旦樹,並推廣,所以造就現在,苗栗西湖鄉會有文旦的由來,是我阿公,他是始祖。所以當爸爸那一代,上一代沒有回來接手的情況之下,阿公年紀越來越大了,也做不太動,那當時,五年前也即將要退伍,那就覺得說這個沒人傳承接手很可惜,對,所以我就想說,我回來試試看。

這一試,可不只務農,吳昌隆幾乎十八般武藝樣樣都得摸。

[苗栗青農
吳昌隆(客籍)]
十八般武藝都要會,都要自己來,不管是在一級產業,從生產面著手,顧品質以外,栽種上面以外,我們不管,我們從這些以外,還要從包裝,從行銷、通路,然後甚至與顧客的關係等等,這都是要一手要包辦的,對,沒有人會幫你做,那不像以前傳統的農業是可能說,我只要顧好,我們只要顧好生產這一塊就好了,

喂,你好,是是是,禮拜六嗎,好 禮拜六,請問你有幾位,十二位嗎,好,那我們禮拜六的話,下午一點半的梯次OK嗎?

[照片提供 郭秩均]
正在電話接單的郭秩均,同樣擁有返鄉青農的身分,因為八月還不到芋頭採收季節,無法讓遊客體驗拔芋頭,他就讓民眾自己動手做芋泥球DIY,透過新型態的行銷與推廣,開拓自家芋頭更多元的販售管道。

[照片提供 郭秩均]
[苗栗青農
郭秩均]
以前我爸爸,在以前就種了,他種了快三十年了,我是2012年的時候回來,因為以前他們只會種而已,不會去行銷,我想,回來了就幫忙他們行銷,看能不能賣得比較好,結果他們都是覺得說交給盤商就好,永遠都是看盤商的臉色,所以價錢永遠都不會高,所以經過我這樣子去轉換,做(做)不一樣的行銷之後,就價錢都可以提高,他的收入也可以提高,所以我就想說回來,然後做不一樣的,不一樣的行銷的方式,不要只有單單在賣芋頭這件事情而已,然後也加上我去做一些農遊的體驗、DIY的體驗,然後讓更多人可以認識到我們公館的芋頭這件事情。

近幾年興起一股青年返鄉,投入在地農業復振的浪潮,讓農村注入新血,然而這群熱血的青農,依然得面臨嚴峻的農產品行銷難題。

[苗栗縣青年事務委員會 委員
廖宗輝]
青農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你會發現他們從種植、到收成、到包裝,到銷售、到行銷,全都一個人,所以他們對於所謂的品牌的效應,他沒有那麼大的一個著力點,第二,他也本身不是學這一塊的,所以大部分都會敗在說,我要賣東西,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賣。

身為苗栗縣內百大青農之一的郭秩均,於是跳出來號召縣內青農,共同組成「大青皇巢」團隊,推出青農品牌,不再單打獨鬥。

[苗栗青農
郭秩均]
以前我們就是大家都是各自的去打拚,然後再做行銷,大家都是返鄉回來的,然後都很努力去做行銷,可是就會發現有一個問題,你一個人在去做行銷,是很累、很辛苦的,可是當有一群人一起,共同一起做行銷的時候,發現有一些朋友他可以提供一些想法給他,然後他就可以構想出更多的想法,然後去做行銷這塊,所以我們就想說把大家聚集起來,組成這個團體叫做「大青皇巢」。

[照片提供 郭秩均]
[苗栗縣青年事務委員會 委員
廖宗輝]
當初在輔導這群青農的時候,他們,一開始原本都是以,原本的農產品為銷售為主,那漸漸有一些部分成員轉型做DIY、體驗遊程,可是因為這樣的一個經濟效應,還是沒辦法讓他的商品,可以在譬如說,非產季的時候去做銷售,所以我們經過一些討論之後,我們就建議他說,為什麼不做一些加工品出來,那這個也包含了市場的調查、品牌的調查、還有商品成形的調查等等。
 
團隊成員十名,就有五個百大青農,不過各自生產不同農作物,產季不同,到底該如何共同行銷呢?原來他們各自做出二級加工品,一起包裝成農創禮盒,讓消費者一打開就能看見苗栗最具特色的農產品。

[苗栗青農
郭秩均]
我們在組團體的時候,我們就想我們一定要每個人的農作物都要不一樣成一個團體之後,然後共同出去,然後去做推銷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很奇特,因為比較不一樣,因為大家想說,大家都只會以一個品牌,然後去賣一堆東西,可是我們是以共同的品牌去賣一些東西,然後大家就覺得很新奇。

[苗栗縣青年事務委員會 委員
廖宗輝]
因為成員比較多,我們就有把這些商品全部整合成一個禮盒,透過重新包裝設計的概念例如說,像原本種芋頭的,裡面的東西它就是芋頭條,那我們在商標那個標籤設計上,就會用個吉祥如「芋」的一個好話物語,所以每個商品都有帶一個祝福的話,這本禮盒就是一本很好的祝福的農創禮盒。

[苗栗青農
邱俊閔]
這個群聚對我們來說,不只是東西銷得出去,其實幫助也很大,再來我們因為大家都同心去打拚,因為我們全部來自不同的產業,全部務農,但是全部種不同的,所以我們就大家合在一起,一次我們就可以讓消費者這些,全部看到我們最好的農產品,大家共同打拚。

要挑認真點喔,像這樣,要這樣大顆飽滿,看起來有這樣紅色的,這樣的品質出去才是最好的,如果像我們這樣裂開的,這樣裂開的全都不要喔,全都不要喔,好,這樣的出去我們品牌就打壞了。

正因為各自農忙期不同,因此還能互相協助,解決農業缺工難題。

[苗栗青農
吳昌隆(客籍)]
它有十家的業者,那都來自於不同的產業,這也是我們的特點,那不同的產業情況之下,它的農忙期就不一樣,那我們可以透過這個,農忙期不一樣的一個情況之下,我們可以互相協助一個缺工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就是達到一個很好的一個效果。就是說在我農忙期的時候,其他人可以協助我採收,在他農忙期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協助他做農忙的事情。

[苗栗青農
彭彥豪]
雖然說產業不一樣,那基本上,他只要跟我們講一下,我們就很快就能上手,因為他挑紅棗跟我們挑番茄一樣,也是要把裂的挑出來,然後做分級的動作。

團結力量大,不只能夠交流實戰經驗,在品牌、行銷宣傳上,能見度也增加了。

[苗栗青農
林聖宜]
大家一起做,會做得比較順暢,因為經驗嘛,經驗交換,有人有什麼比較不好的經驗,他會跟你講,會提早跟你講,假如你遇到怎樣的情況,你要怎樣去避免。

[苗栗青農
彭彥豪]
加入這個團體以後,我們大家就可以共同的行銷,本來可能比較沒有名氣,但是加入這邊以後,就是可以跟著他們的名氣一起,大家一起做行銷,然後我覺得能見度跟識別度,大家比較看得到。

[苗栗青農
郭秩均]
如果說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你這樣子想東想西,想了一年了,可能做都還沒有做,可是當一群人給他想法的時候呢,可能兩、三個月,他的東西就出現了,他有創造新的商機出來了。

青年返鄉務農、復振農業,得加入新世代思維、創新研發,不再只是賣一級農產品,而是朝向六級化產業邁進,苗栗這群青農更懂得:如今已非單打獨鬥的時代,打團體戰,一群人一起走,才能走得更穩健、更長遠。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