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即食」消費趨勢提升,人們過去要吃水果,通常會自己動手切,但現在更多的是追求即食,因為懶得買、懶得切、懶得處理,如果有切好的水果直接吃最方便。因應「截切」蔬果市場不斷增加,以水梨聞名的東勢,農會現在就把原本的肥料倉庫,轉型發展截切場,除了切時令水果,也處理各種蔬果,尤其當地盛產水梨,也跟農民配合,把外觀不漂亮的做截切,皮削掉後品質一樣沒問題,來看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綠茵下的肥沃土壤,孕育出金黃碩大的高接梨,每年的6到10月,是高接梨的盛產期,一顆顆水梨在袋內等待見光明。
年輕時做到中午呢,現在年紀大晒到快受不了。
高接梨採收適逢夏季,農民得及早啟動採收作業,才能盡量減少接觸毒辣太陽的時間,跟著黃班長的腳步來到梨園,看到整片套袋的水梨,套袋是為了減輕鳥害和病蟲害,班長說往往套一層還不夠。
東勢區農會產銷班班長 黃政乾
第一層是要防日晒、防鳥,鳥這麼聰明呀,很聰明、像如果沒有包這層,牠就站在這,從這裡把紙袋拆了,牠就吃了。
水梨清甜多汁,鳥兒也想大快朵頤,如果農民沒包好,梨子遭鳥啄食,外觀就不完整、影響賣相,不得已之下農民只能越套越多層,而抬頭看,整片梨園除了有黃色的袋子,還有各種顏色的塑膠帶繩,實際狀況是顏色越多,挑戰也越多、越艱困。
東勢區農會產銷班班長 黃政乾
這個紅帶子多了可不好喔,這就是代表嫁接失敗,這條藍色的就是「大頭梨(甘露梨)」,為什麼要做記號,我們就是要採收新興梨時,怕剪錯,如果沒做記號怕就會剪到這個,所以就要做記號。
東勢梨農 池雨森(左)
大約12月中旬到12月底,那段期間遇到下霜的機率大,因為這幾年的氣候惡劣,所以許多農民對天氣變化相當難以適應,都要看老天爺,「翻刀(重新嫁接)」這幾年來,延後嫁接的人越來越多了。
記者 許儷齡(右)
當要採收高接梨的期間,適逢夏天,農民要採收時常常會遇到大太陽,不只是像這樣很晒,甚至夏季7、8月西北雨、午後雷陣雨頻繁,更經常有颱風,種種這些對農民而言都是嚴峻挑戰。
東勢梨農 黃彥敦
現在就可以採收,正在剪,好佳在颱風沒有全掃光,不然就血本無歸。
就是這次被颱風打下的,爛梨。
年初頻下冰雹,7月又遇到颱風過境,天氣多變化導致今年臺中高接梨產業,不只整體約減產2成,連帶也影響部分水梨的賣相。
東勢區農會產銷班班長 黃政乾(左)
像這顆梨子這麼漂亮,就被樹枝碰傷,碰傷後這顆梨子就無法拿出去賣了,瑕疵梨是要遇到颱風才會比較多,沒有颱風的話沒有多少啦,偶爾不到1成。
東勢梨農 黃彥敦(左)
1月時有寒害,開花狀況較為不佳,今年的天氣不同,2、3月時又下冰雹,打到梨子就會變這樣,這之前小顆時沒有採掉,如果發現了採掉,就不會套袋了。
大部分還是無瑕的水梨多,農民說大顆果看起來飽滿渾圓,很受消費市場歡迎,最怕的就是外觀略有損傷的,這可是會讓水梨的身價直直落。
東勢梨農 黃彥敦
有一點點擦傷的情形,這顆是沒有太嚴重,交行口還是可以啦,不要太嚴重、有洞,像這個就是被冰雹打到,對 雖然這顆雖然有痕跡,但是還是好的。
像這種「容貌」受損、市場規格以外的農產品,被定位為「格外品」,這種果品通常比較難被市場接受,但是「它是無辜的」。
東勢區農會產銷班班長 黃政乾(左)
這種的是颱風前被其它顆擦到,被其它爛梨擦到就變這樣,這也一樣送往截切,(這是皮)?對、只有皮受影響、果肉不受影響,也有人會來買這種啊,但是對我們來說比較麻煩,繳給截切場較多。
東勢梨農 黃彥敦(左)
務農者並不是都有能力採購設備,把皮削掉,其實像這樣有疤的,皮削掉後裡面仍是好的,還是可以食用的東西。
由於消費者對格外品的接受度不高,外型不美觀的農產品,難以進入一般市場通路,但本身品質無虞的果品,難道就只能含淚丟棄嗎?
東勢梨農 林孟照(左)
客人有些會覺得「惜福果」,這種外觀些微受影響,但價格相差近半,價格相差一半,食用沒關係,(比較不會浪費嗎)?對啦、不會浪費,這種的我們就自己吃,不然就送給友人吃。
對農家來說,外觀有些微瑕疵的果品,多會留下自家吃,只要把果皮削掉,果肉並不受影響,但格外品有沒有機會變身?還有要如何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這對農政單位來說是一大考驗。
東勢梨農 池雨森(左)
你的外觀瑕疵的產品就不用丟棄了,可以賣給農會,農會用以做截切,沒差、食用沒問題,但是如果(外觀瑕疵果)進入市場,價格拉不起來,一般農民無奈之下,只好拿去丟掉,非常可惜。
記者 許儷齡(右)
在這個梨子大冰箱內,裡面是攝氏0度,眼前一箱箱是剛採收的梨子,採收後就要盡快冰入冰箱,以延長在市面上的時間,甚至實際拿起一顆,必須經塑膠袋妥善包裝,除了慎防水分流失,放置在袋內,慎防果品如果有損傷,才不會影響到其它顆品質。
中興大學食品生物科技系特聘教授 謝昌衛(左)
我們想想看為什麼要做加工,就是希望把好的風味有效地,生鮮截切出來,可能水果本來放在你手上可能3天或1個禮拜,可是我透過冷藏、冷凍的方式,可能3個月到半年,那透過這樣冷凍、冷藏的方式,延長它的效期的時候,我們就更有機會去做調節的動作。
看準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健康意識提升,東勢區農會2020年起,成立蔬果截切場,向農民收購符合品質的果品,發展起「現切」水果市場。
東勢梨農 劉德興(右)
大約20%,為何送來做截切呢?因為這邊比較方便,我們就不需裝箱,全部繳往農會比較方便,那品質呢?都A級的,很好的。
東勢區農會總幹事 田士欣(右)
以前我們這種年紀的人,我們會自己動手削來吃,現在年輕人,好比你拿一顆梨子要給他吃,他不要吃,你沒削好他不要吃,所以說未來的趨勢一定是要處理好,打開來就可以馬上吃。
因應消費者想吃水果,卻常覺得購買麻煩,或者懶得洗、懶得切,「截切」蔬果因運而生。
進入截切前,採收後的生鮮水果先經過篩選、預冷儲存,再進入清洗殺菌程序,去除表面殘留物,其中還需要分不同槽洗,。
記者 許儷齡(左)
在第一道清洗過程中,如果水果有任何損傷,這邊就會經人工揀選後挑出,避免影響到整條產線,其它符合品質的就會直接拿去切。
東勢區農會蔬果截切部採購行銷 羅凱哲(左)
如果在清洗這一關沒揀選清楚,後續做截切就會增加許多工時,增加工時就會增加成本,水果品質也恐降低。
有了自動化設備,一顆水梨削好皮大概只要5秒,比起人工處理快得多,削皮後再經過去核、切塊,也減少處理果皮的成本,為外食族群、團膳工廠帶來便利性。
東勢區農會蔬果截切部主任 趙志豪(右)
外觀佳的水果可以做禮盒、宅配,反之像是我們說的「格外品」,格外品並不是壞掉、爛掉的那種,雖然外觀稍微被碰傷、不那麼漂亮,但是果肉還是好的,我們就收來做截切,農會收來做截切,價格會比外面收購價高3至5元。
農糧署副署長 姚志旺(右)
原果食品、原果的這些農產品,水果、蔬菜,消費者買回去可以做立即食用,這是目前很多消費者會採取的,目前有到超市裡面賣,當然在一般學校午餐、其他供應的方面上,我們繼續加強,讓這些方便性可以食用。
臺灣多數水果有產季集中而且量大的特性,容易導致短期間產量過剩,造成價跌或滯銷廢棄,透過冷鏈技術,有機會維持農產品供應穩定。
農糧署副署長 姚志旺(右)
因為因應很多的包括產期調節,所謂的產期調節就是說,生產期的時候量會比較多,那我們會把它做適當的處理,就是像透過截切這樣一個方式,除了可以讓它的保存期限增加,當然這個部分也可以透過產期調節,把比較多的蔬果做一些處理,當然也因應現在人的生活,包括提升方便性。
中興大學食品生物科技系特聘教授 謝昌衛(左)
其實生鮮截切水果,它本身是一個商業行為,它應該不能說避免浪費,它是因為滿足消費者對於飲食需求的多變化,我們一個家庭可能買2顆鳳梨,可能2個禮拜都要吃鳳梨,可是現在可以透過截切的方式,裡面有鳳梨又有蘋果,就有多樣性,而且不用削皮。
截切蔬果的過程看似簡易,卻有很高的技術門檻需求,失去果皮保護的水果,截切後容易受微生物汙染,如何精確確保殺菌、清洗、鎖鮮乃至包裝等環節,都是保證截切蔬果品質的關鍵。
東勢區農會蔬果截切部品管 謝佩宸(左)
截切水果是屬於即食的食品,那截切食品在衛生條件下,當然是比較苛刻的,所以對衛生的要求比較高一點,如果是完全沒有傷口的狀態下,裡面是不會有菌的,通常比較含風險的,就是表皮沒有洗乾淨的,然後在截切的時候,把它切進去、把它帶進去了。
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特聘教授 謝昌衛(左)
水果如果它是一個完整型態,它的販售儲存性是比較高的,可是你把它切了以後,其實它很多的組織面,會暴露在氧氣中,而且更容易會被微生物所汙染,所以我們在做生鮮截切的動作,工廠一定要符合相關的法規,例如要符合「GHP優良衛生標準(食品良好衛生規範)」,那針對截切工廠,食藥署有類似相關的指引規範,我們一定從第一個就要挑選好的原料。
水梨產期就以切水梨為大宗,東勢區農會的截切場除了切梨,一年四季也處理不同的水果,增加國產水果的被使用量。
東勢區農會蔬果截切部採購行銷 羅凱哲(左)
目前有切梨子、木瓜,也有切芭樂。
東勢區農會蔬果截切部主任 趙志豪(右)
我們會買當季的水果,像鳳梨、芒果,還有梨子盛產,還有西瓜,我們持續處理,每日處理量大概有1噸到2噸半,水果的截切量,截切後水果很多的果皮、果核,我們就做農業資源再利用。
臺灣國內截切蔬果量,根據CAS臺灣優良農產品的統計,截至2020年,生鮮截切蔬果產量達2千萬公斤,產值上看9億臺幣。
中興大學食品生物科技系特聘教授 謝昌衛(左)
全世界大概有8,630萬噸,其實它每年有複合性的增長,大概有7%,那臺灣其實也非常多,每年都有上千噸的水果,是透過生鮮截切的方式,提供給消費者。
從原本的一間倉庫,4年前轉型為蔬果截切場,東勢區農會結合多種通路,提供消費便利服務,逐漸擴大產能。
東勢區農會總幹事 田士欣(右)
原本是一個肥料廠,賣肥料,肥料來說經濟效益不彰,所以當時我想想截切場設計,截切來說,鮮果切來說,一定是未來趨勢。
隨著社會環境變遷、生活節奏加速,消費者對即食食品的偏好明顯增加,吃得方便、取得方便的概念正廣泛盛行。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