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客家人口主要集中在崙背、二崙,不過,其實在古坑鄉也有一群客家人,是因為早期咖啡經濟農場的設立而移民過來,年年在荷苞山舉辦的桐花祭,以「白桐花、黑咖啡」呈現古坑客家的熱鬧慶典。另外,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東和陳宅」,這幾年追溯源流,也發現陳家祖先是詔安客,老屋在修復後,轉型化身為民宿,再現風華,繼續跟著宋宇娥、洪郁雯一起看見古坑客家。
一陣微風吹過樹梢,油桐花就像下雪般飄落下來,形成一幅美麗的景象,每年3到5月油桐花開花期,就會吸引許多民眾到古坑荷苞山健行賞花。
古坑鄉荷苞村長 鄭連松(右)
遊客很多、快要塞車,每年都這樣,現在(4月)就很多了,時間差不多1個月。
每到油桐花盛開的季節,占地約4公頃的雲林古坑荷苞山桐花公園,都會熱鬧舉辦桐花祭,堪稱古坑最具客家風情的慶典活動。
雲林古坑鄉長 林慧如(右)
油桐樹跟咖啡,其實都是當初日據時代,古坑重要的荷苞山這一帶,重要的經濟作物,我們這附近的淺山地方,也住了不少的客家人,所以這一次,我們都可以融合客家的元素,還有日治時代的古坑的經濟作物,一起把它融合在一起,讓它的歷史再重現。
咖啡莊園業者 劉易騰(左)
我們小時候在這一座荷苞山,其實這裡有兩個我們的零用錢的東西,就是第一個是油桐子,那另外一個部分就是我們會到山上來,拔這個咖啡苗
日治時代,荷苞山就種植多達85甲的咖啡樹,也是臺灣大量種植咖啡的起點。
咖啡莊園業者 劉易騰(右)
(1932年)當時的阿拉比卡這個品種,有一種病叫葉鏽病跟炭疽病,但是這個樹(賴比瑞亞種咖啡)它不怕這種病,所以(日本)他們只有引進了100棵左右,但是你看到現在,我保守估計這座荷苞山,這種品種應該大概有上萬棵。
,
從苗栗南下搬遷到古坑落地生根,已經是第三代的客家子弟劉易騰,現在是咖啡莊園老闆,他說他們家和咖啡的緣分很深。
咖啡莊園業者 劉易騰(右)
我本身是第三代咖啡農,因為阿公接觸咖啡,老爸也是接觸咖啡,那我回來之後又是做咖啡這一塊,所以我就決定要把有關咖啡的歷史跟文化,這一塊跟產業做結合,你說辛苦嗎,我也覺得很辛苦,但是我認為應該要去做,這是一種責任吧。
劉易騰父親 劉漢朝(左)
做山林工,要整理成一層一層才能種咖啡,不能是陡峭地勢,那要怎麼種,整理出一層一層才能在上面種,種了就要整理,要除草、拔草、施肥、噴藥,每一樣都需要啊。
含著、含一下不用咬碎,可以試試看,有沒有微甜,不用咬碎喔,(咖啡果實)它有點硬,把它吐掉,它就是種子。
劉易騰2007年重整家族留下的咖啡園,創立咖啡品牌,打造成咖啡育種實驗,以及教學體驗的場域。
咖啡莊園業者 劉易騰(右)
我們現在標榜的應該就是所謂的,從一顆種子,我怎麼變成一杯咖啡,他可以在這個農場裡面,完全的體驗到這一塊,那除了這個以外,我就是結合了所謂的咖啡的歷史跟文化,再結合產業,所以才會變成有點一條龍這樣。
它的溫度大概設定在94度左右,但是我們等一下沖(咖啡)會在90到92度左右,我們準備好了,這還有磅秤、還有下座,有濾紙、有上座。
咖啡莊園實習學生 蔡紫倢(左)
我在美國的學校讀書,我們就是以咖啡為主軸來帶很基礎的化學工程,我剛好有親戚住在雲林,所以就連絡了幾家咖啡,就剛好劉老闆說可以(教我),從看咖啡的莊園,實際的莊園從果子到烘焙,再到現在的萃取。
往古坑市區走,也有客家蹤跡,興建於日治大正7年的陳宅,是古坑東和村最具規模的宅第,據說當時陳家祖先賣了八甲田地,聘請唐山師傅來興建,陳宅的保存也為詔安客的遷徙歷程留下證據,建築工法與裝飾更是體現了日治時代的建築特色。
老屋民宿經營團隊成員 陳彥任(右)
它是一個混合型的,而且它當時的時空背景,主要是在日治的時代,所以它又有日本的風格,而且那個時候已經開始有一些西洋的風味進來,閩式建築,客家建築的風格,還有日式的風格,還有西洋的風格。
登錄為歷史建築的陳宅,在修復完成之後,也轉型為民宿經營,活化再利用。
老屋民宿管理員 黃彥菱(右)
像上次有說香港(客人)來,他們就是說為了來住這個,我先生是喜歡你們這個房子,然後說特別來這樣子,然後有一些,喜歡老房子的人就是來了,然後就坐在涼亭,然後就坐在我們中庭,就覺得這裡好棒喔這樣子。
東和陳宅所有權人 陳聯勳(右)
我們是想要傳承下去啦,傳承這個,要是把它拆掉的話,什麼都沒有了,把它留著的話,有一些古蹟、古色建築這樣子啦,,因為要我們自己經營,沒辦法經營啦,要他們團隊來經營才有辦法,所以這個,這個非常好啊。
不過歷史建築轉型民宿,限制相當多,不能安裝過多的新設施,經營團隊只好動腦、花心思設計活動,希望能吸引不同的客層來訪。
老屋民宿管理員 黃彥菱(右)
不能裝紗窗,因為但是需要通風,所以我們窗戶還是想打開,但是就還是沒辦法,那我們就想說裝個冷氣這樣子,但冷氣也不能亂裝,所以我們這邊裝的是移動式冷氣。
老屋民宿經營團隊成員 陳彥任(右)
照片提供 怪獸文創
TC0627-0633
我們要把它類似推廣一個叫做「一日的員外」這種的活動讓大家來體驗,像說在拍影片,我們把它做三天兩夜的一個「網紅孵化營」的這種設計,所以我們利用這種方式,比較不是一般的純粹做民宿的。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洪郁雯
古坑客家族群不算多,加上逐漸被河洛族群同化,客家印記越來越淡薄,但只要仔細探尋,還是可以在雲林古坑看見客家蹤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