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中旬,台灣第一座離岸風場正式開工後,風電業者已在西海岸陸續動工興建,當初環評承諾中提到,為了防止海上打樁施工,造成的水下噪音,傷害到鯨豚,業者承諾打樁期間聘請鯨豚觀察員把關,保護鯨豚不要誤闖施工區內,海洋保育署今年也首次與民間團體合作試辦培訓計畫,希望建立鯨豚觀察員訓練機制,未來能擴展至各種水下大型工程或探勘,減低對海洋哺乳動物的傷害。


 

 

請你們先判斷一下,那個桿子,距離我們大概多遠,很遠,在海上你一定要講得出數據,這個大概多遠。

練習目測海上目標物距離的能力,關係到記錄的準確度,這是擔任鯨豚觀察員的基本要求。

樁是在你左手邊,你的船是往前開的,對不對?所以你的甲板是不是在,你的觀測位置是不是在前甲板,所以警戒區範圍,是在你的左手邊還是右手邊,左手邊,所以你現在就是沿著那個警戒區範圍這樣子繞。

觀察範圍以海上打樁機為中心,半徑750公尺內海域,施工期間一旦出現鯨豚蹤跡,通報工程人員停止作業,避免水下工程噪音傷害鯨豚。

[海洋調查人員培訓中心 講師
湛翔智(客籍)]
鯨豚被發現,或被目擊到在這個警戒區內,是一個非常非常危險的情況,所以呢,鯨豚觀察員,必須要有非常專業,以及非常快速的判斷能力,知道這個鯨豚是不是已經出現在警戒區內,然後適時的通報,讓施工單位有所因應。

[海洋調查人員培訓中心 講師
邱侑蓮]
水下噪音對於鯨豚最,最最最直接,然後也最嚴重的影響就是,牠會叫做,就是永久性聽力閾值的損失,你可以把牠想成,就是人老了之後不是,牠就是有點耳背啦,就是永久性的聽力閾值損失,那這是最嚴重的影響。

自然去看這個範圍就好了,你肉眼可以看得到,譬如那個碎浪。

海面上的眩光,隨著日出、日落變化,有時甚至會有些刺眼,或是遇上下雨視線不佳時,都會增加觀察鯨豚的困難度。

[學員
王文輝]
上課的時候有介紹方位應該怎麼做,但是事實上在這裡,這裡的方位對我們來講,就很容易,在方位上我們容易弄錯。

[海洋調查人員培訓中心 講師
湛翔智(客籍)]
我們剛剛在教學的時候特別提到,就是說在日出跟日落的時候,這個太陽反射的這種炫光,會造成鯨豚觀察員在觀察上面,目擊率降低,那這種目擊率降低,如果沒有從鯨豚觀察員,他手寫的紀錄上面先來佐證,實際上會影響到鯨豚觀察員看鯨豚的這個目擊率的話,那會對於施工單位來講,它會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鯨豚出現,而你沒有看到。

以往由保育團體推動的鯨豚觀察課程,今年首次有公部門參與,主管海洋非漁業資源保育的海保署,與民間合作,試辦鯨豚觀察員培訓計畫,希望培養充足的觀察員,確保鯨豚不會誤闖打樁施工區,而隨著離岸風電陸續在台灣西海岸動工,未來還將陸續建置700多座離岸風機,依照各家風電業者當初環評承諾,每一次打樁作業都必須設置「受過訓練」的鯨豚觀察員。

[海洋調查人員培訓中心 講師
邱侑蓮]
最近大家開始關注這個議題,很重要原因就是因為離岸風電它開始建,然後就像你剛才說的白海豚的棲息地,在這個離岸風電建的附近,所以才算是讓這個熱度有算是比較起來,但其實,在之前像是,在國外它這個制度它是用,還是用一些其他地方,像是水下爆破,然後像是地質偵測,等等 會發出比較大聲的,水下噪音的一些相關的作業或是工程,它們在國外都會用到就是鯨豚觀察員。

經過室內課程及岸上操作,實際出船觀測,也是重要演練項目。

我們今天進行的計畫,就是彰化離岸風場施工計畫,那我們施工的船名叫做離岸一號,那我們要準備施工的區域是彰化風場區。

依照環評內容,離岸風機打樁施工前30分鐘,鯨豚觀察員必須就位,執行任務直到打樁結束。

這裡是小黃呼叫知洋,這裡是知洋小黃請說,我們看到的是,疑似是鯨豚OVER,知洋收到OVER。

學員必須能承受,長時間在海面上作業所造成的身體不適,海象隨時變化,也有一定風險。

[海洋調查人員培訓中心 講師
邱侑蓮]
看浪況還有看預報很重要,就是因為,在海上,海就是你的工作環境,那你要能夠判斷說,在這個工作環境,你有沒有辦法自己作業,假如說浪況真的很糟,你就要向你的雇主,或是施工方反映說,現在的浪況我無法作業建議返航,要不然,如果坐小船的話,浪高的話實在是,真的是非常危險。

學員完成課程及考核基本能力後,未來將可擔任離岸風機施工單位的鯨豚觀察員,輔助業者降低施工對海洋鯨豚的影響。

海洋調查人員培訓中心 講師
湛翔智(客籍)]
即使是像英國,像美國,它的鯨豚觀察員制度在非常完整的架構下面,鯨豚觀察員都是在做一個證人的角色,那他要做怎麼樣的證人,意思就是說,發現鯨豚的時候,那施工單位究竟有沒有落實,它在環境影響評估裡面所承諾的減輕措施,所承諾的暫停打樁。也許有人認為說,那有鯨豚出現,鯨豚觀察員沒有看到的時候怎麼辦,那實際上這是有可能會發生的,但這個的責任,實際上不在於鯨豚觀察員身上,而是在於整個施工團隊上面,要去做一個完善規畫。

事實上,不只風機打樁工程,包括海洋地質探勘、爆破工程、海底電纜舖設、甚至是軍事聲納的使用,都可能製造大量水下噪音,希望透過鯨豚觀察員的機制建立,應用到海底的大型工程或探勘,減低各種工程開發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採訪/撰稿 陳鴻偉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