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引進慢城理念10年,位處嘉義縣「慢城」大林鎮的南華大學,這幾年也開設「慢城學」課程,由老師帶著學生以人文、社會和科技角度切入,進到雲嘉地區鄉鎮,以「慢思維」面對地方議題,嘗試找出新的實踐方案,記者宋宇娥、洪郁雯帶你一起來看「慢城學」如何進到地方展現學術力量。
學生們七手八腳忙著裝盤、裝飾自己的餐點,南華大學選修「慢城學」的學生,以臺灣慢城鄉鎮為主題,搜尋該地的特產,設計出創意料理,這天他們紛紛展現學習成果。
南華大學學生 張慈文(左)
我們是先上網去查說三義有哪一些在地的產物,我們有查到就是稻米、柑橘類跟特別是紅肉李這個東西,因為稻米是比較容易儲存的食材,比較好發揮,所以我們主要決定說我們要做米布丁。
南華大學旅遊管理系助理教授 梁毅宗(左)
米布丁,因為它做的是很有層次的東西,因為它有布丁,然後是還有米的原粒的東西,每一種會呈現不同的口感,味道也會不一樣。
也有學生以學校所在地、同時也是慢城的嘉義大林為場景,用遊戲化界面設計和虛擬角色的動作表現,創造出貼近真實的線上空間,企圖吸引年輕族群藉此來認識大林。
南華大學學生 嚴芳馨(左)
我們做的這個東西叫Gather,Town,大家比較熟悉的景點放在Gather,Town裡面,它類似一個元宇宙一樣的概念,它就是一個縮小型的Google,Map,所以我們就是把一些景點放進去之後,我們有實際去踩點,然後有拍照把那些我們所要放進去的一些建築物,或是一些,可能小吃也加進去。
南華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 陳萌智(左)
我就規畫了一個雲端服務設計的工具,當然就有學生非常的有興趣,他就是把大林的慢城,把大林慢城裡面的所有景點,去經過我們實際的探勘取景,把它數位化,再來透過雲端設計的工具,去把它在雲端上展示。
剛好沒有遇到柑橘和紅肉李的產季,後來是跟三義合作,找了三義在地的柑橘濃縮液。
照片提供
南華大學USR計畫辦公室
TC0212-0231
南華大學USR計畫,多年來開設「慢城學」課程,以培訓種子團隊為基礎理念,讓學生走進社區、學習經驗,逐步落實慢城鄉鎮永續發展的目標。
南華大學USR計畫辦公室執行長 葉月嬌(右)
照片提供
南華大學USR計畫辦公室
TC0251-0258
要讓學生能夠學到一個知識,其實很困難,可是要做一件事情,從知識裡面變成一些行動更困難,所以這一次我們的「慢城學」,其中有一個基礎的課程就是「在地食材與行動調查」,他們從鄉鎮裡的歷史文化,還有包括人文地景,包括它的在地的特色,去設計一道創意的料理,他們把所有的集結2年學到的這跨領域的這個課程,可以用不同的走向,去幫助這個城鎮不同的發展。
2023年底,南華大學USR計畫還協助推動「雲林國際慢食社群」,在農業大縣雲林結合慢食運動,秉持「優質、乾淨、公平」的理念,擔負保護傳統飲食的重要任務,讓消費者和生產者共同實踐永續低碳的社會責任。
雲林縣長 張麗善(左)
我們主題是慢活慢食慢遊,我非常非常的認同,因為雲林縣非常非常有條件,雲林有好吃好玩,甚至可以慢活慢遊的地方。
南華大學USR計畫辦公室執行長 葉月嬌(右)
這個平台是可以讓所有的小農,建立一個品牌,這個品牌可以走出雲林之外,成為臺灣的典範,加進這個(雲林國際慢食)社會企業的人,他們要共好,我們要一起讓雲林的這個平台,可以成為一個大家願意加入,追求零碳排,追求低碳。
這個我們自己做的,這個是鳳梨果醬搭配了卡士達醬。
今年夏天雲林慢食工作坊在古坑鄉舉辦,除了邀來廚師運用在地農特產品,製作夏日創意料理,一旁也有「地球市集」,集結雲林認同慢食理念的農民來擺攤。
雲林國際慢食社群成員 張淑芬(左)
我們會透過地球市集這個活動,讓更多更多的農友,他的每一個辛勤的栽種,他的結果跟所有的消費者可以連結,這是我們推動慢食社群一個很大的目標。
雲林國際慢食社群成員 王玉彰(右)
我們的消費者要改變他的消費習慣,不是說光買那麼大那麼漂亮的才是好的,這個是很好,營養價值都一樣,只是說它比較小而已。
我是臺灣慢城聯盟的主席,也是三義鄉的鄉長。
由12個鄉鎮組成的臺灣慢城聯盟,也由主席代表參與地球市集,希望藉此推銷慢城鄉鎮的慢旅遊。
臺灣慢城聯盟主席 呂明忠(右)
臺灣慢城聯盟一定要(跟慢食)結合起來,慢食是一門學問,當然要怎樣來到慢城,古坑也是臺灣慢城聯盟的會員之一,來到慢城所在地,一定要把心情放慢,連吃東西、腳步都放慢,我想對我們的身體才會更好。
嘉義友善諸羅樹蛙蔬果生產合作社經理 吳勇成(左)
那慢城它就是畢竟有慢食、慢遊、慢活這三個精神來去做出發,那我們比較常見的慢食就在臺東去做發展,那現在也看到了雲林這邊,也有慢食的聯盟跟協會,甚至有這樣的市集,讓大家對於慢城這個議題,容易更去做接收,也不會說到底慢城到底是在做什麼事情。
雲林古坑鄉長 林慧如(右)
我看它在慢思維裡面,就是提供比較悠閒的一個生活環境,然後進而可以發展觀光,這是必然的,如果你光有休閒環境,環境好,你沒有其他的生活上的一個經濟基礎,我看也是大概也慢不起來,或是民眾也不會去接受這個思維,慢城的思維裡面有很重要的,就是在地的文化的一個傳承,或是一個擴展在地性,人家說在地,越在地就越國際,其實就是要理解自己的文化基礎。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洪郁雯
大學學術單位積極在臺灣慢城運動中,扮演陪伴與培力的角色,教授帶著學生進到社區,發展適合在地的慢活精神,一步一步建構出永續發展的慢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