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徐榜駿才27歲,10年後的他,同樣在鹿野耕田,已經是3個孩子的爸爸了,4年前,他的父親因病離世,徐榜駿持續的在和父親一起流過汗、踩踏過的土地上耕耘,也組了代耕隊,協助農民插秧、整田等等,在自己喜愛的土地上,持續努力奮鬥著。


 


插秧機不停在田裡來來回回,一期稻剛收完,又得趕著整田、插秧,農忙時期,一刻不得閒。

[鹿野良質米產銷二班 班長
徐榜駿]
我本來耕作差不多8甲地,現在就,像我的田都不大畝,這畝田本來也是我幫她整田、插秧、割稻,伯母年紀大了,就說,不然田讓我耕,現在這樣,村子裡(我耕的田)加起來差不多16甲。

還有體力做的老農,就請徐榜駿代耕,體能無法負荷的,就直接把地租給他,村子裡這樣的情形越來越多,因為年輕人都出外打拚了。

[鹿野良質米產銷二班 班長
徐榜駿]
現在老人家想到,田裡有什麼工作,找榜駿就對了,他會幫我處理。

[鹿野農民
徐春吉]
這兩期都耕作的田第一期,榜駿他要整田,翻土要翻兩次,翻兩次之後放水來整平,他會幫我載秧苗來種,只耕一期的田如果休耕,我們還是要撒綠肥啊,撒綠肥也要整地啊,要割除田邊草,他會,我就拜託他幫我整田。

有事找徐榜駿就對了,老農民說,好在有他。

[鹿野農民
徐春吉]
我們一個人要補田角,像我的田都不大,(所以有)很多田角,他把秧苗插得整整齊齊,不會,不像他們(別人),今天要做幾甲,速度很快這樣,(徐榜駿)不會,他做事情,就像是自己的(工作)一樣,不會說,分別說,(做)別人的就馬馬虎虎,不會,所以說徐榜駿這個年輕人做事情,一級棒。

10年前徐榜駿已經看到許多農村問題,當時他就想要組一個代耕隊,現在他也真的有一個10人團隊,分成3組,人可以隨時機動調動。

[鹿野良質米產銷二班 班長
徐榜駿]
運作模式就是,我去找工作做,找工作來,工作大家分這樣,誰,你有什麼機器,你就做什麼,你有耕耘機,你就負責整田,你有耙田的,你就負責整田。

[代耕隊 成員
劉原佑(客籍)]
因為我本身有在種植作物,那現在就是,我的部分的話就是,我的農閒那就剛好是榜駿他農忙,那就是互相幫忙,因為現在在農村裡面,其實年輕人真的很不常見,那肯願意下來做的也不多。

[代耕隊 成員
袁國祐]
我就幫他整田,他也會來幫我整田,就是互相去幫忙,工作才有辦法做完,不然,農耕真的很忙。

目前徐榜駿代耕面積大約50甲,除了因為他值得農民信賴,大家都要找他幫忙之外,最重要的是,他有機器。

[鹿野良質米產銷二班 班長
徐榜駿]
我的想法是說,既然要做,你們沒辦法買機器,不然乾脆我先買,真的來做,你有覺得可以賺錢,你要買,你再買。

10年前,徐榜駿認為台灣農業沒有條件吸引年輕人回來,10年後,他的看法,還是一樣。

[鹿野良質米產銷二班 班長
徐榜駿]
(像現在這樣10年過後呢),也是沒有,(也是沒有),也是沒有,沒有啊,像我朋友、我同學回來沒兩年,又跑掉了,回來,家裡有一些地,問題是沒辦法,(生活),生活,對。

但為什麼徐榜駿可以在農村生存下來,還組了一個都是年輕人的代耕隊,徐榜駿說,因為他有這些農機具。

[鹿野鄉良質米產銷班二班 班長
徐榜駿]
沒辦法,就要用到,這附近也沒有人可以借用、或租來用,乾脆就去找過、買過這樣。

這些農機具,動輒數十、上百萬,大部分農民無力負擔,徐榜駿的團隊,正好可以解決農民的問題,所以,他不只是自己有種田,加上代耕的收入,才得以維持生計。然而,也因為附近都沒有修理廠,平常的保養、簡易維修,都得自己來。

[鹿野鄉良質米產銷班二班 班長
徐榜駿]
像換油,換黑油什麼都我自己換、自己巡,有時候那個軸心油封漏油什麼,自己換啦,真的沒辦法就再寄出去,寄到西部給人家修理。

從小的志願就是當農夫,但現在農業環境這麼不好,還能堅持得下去嗎?

[鹿野良質米產銷二班 班長
徐榜駿]
總是有一條路嘛,現在找不到路,我就想辦法找路啊。

把秧苗一捲捲搬上插秧機,徐榜駿讀小學三年級的兒子,也來田裡幫忙。

[徐榜駿兒子
徐麒鈞]
(你喜歡跟爸爸到田裡嗎),喜歡,(喜歡,為什麼,那你都來幫忙做什麼),插秧,搗亂,啊,搗亂,(那有覺得爸爸就是,當農夫很帥嗎),沒有,(沒有喔),沒有想過,沒有想過,(沒有想過)。

[鹿野良質米產銷二班 班長
徐榜駿]
(你說你小時候跟著爸爸來田裡都是搗蛋、搞破壞),對,搗蛋,(那你兒子來呢),一樣一樣,(一樣),(他不是幫忙你放秧苗嗎),不過,環境不一樣,他要玩就給他玩,以前長輩是說,欸,這不可以喔,欸,那不可以喔,現在沒有了,你要玩去玩去玩,安全就好了。

徐榜駿4、5歲,就跟著父親在田裡走跳,4年前,徐榜駿的父親因病離世,徐榜駿承接父親的志業,繼續做下去。

[鹿野良質米產銷二班 班長
徐榜駿]
現在走有稍微歪掉了啦,(怎麼了),沒有,因為農業沒辦法維持的時候,就是轉副業,現在很多副業,什麼整田、代耕、開怪手啊,什麼都做啊,對,和農業相關的全部包下來做。

不過父親的身影和教誨,早已烙印在心裡。

[鹿野良質米產銷二班 班長
徐榜駿]
就一直拚,就在想,他拚了一輩子,他到底在想什麼、學什麼,我也在想啊,到底這裡面有什麼東西,(可以堅持一輩子),對,可以拚這麼久。

這塊土地,刻下了徐榜駿和父親的腳印,現在,換他牽著兒子的手,一步一步走向前,要繼續把他們的故事,延續下去。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