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客家料理,你最愛的是哪道?而這道客家料理是不是又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呢?原創客語流行音樂劇《復客食堂》,戲劇場景就設定在一間客家食堂裡,用客家小炒、牛汶水、粄條等等客家味,串起一個個故事,也探討不同世代的斷層與融合。記者林秋伶、江長銘的報導。


 

 

 

歡迎來到復客食堂,你想要食麼个,四炆四炒麼个都有,想食就快進來,聽講這邊肉香菜甜,想食無恁該,好酒好菜全部上來,喂,伯姆,妳不要插隊好不好,麼个伯姆,我是靚阿妹。

 

輕快的主題曲,熱鬧開場,也帶出了這間「復客食堂」的特色。

 

復客食堂裡全講客語,我聽得有點吃力,為了找尋家的記憶,欸,老闆我都可以唷,來呀來呀,頭家做得我也可以,這大媽我就不行,猴哥仔,來到這位,尋到你个心。

 

原來這裡是一間無菜單料理食堂,老闆會根據客人的不同需求來出菜。

《復客食堂》演員 黃紹彬(左)

可能有些人不知道怎麼點菜,這樣乾脆就做無菜單料理,就是我想出什麼菜,我看這個人,他可能適合吃什麼菜,我就出什麼菜給他。

 

我來這邊,是來找媽媽的味道啦,媽媽的味道,我只有大叔的味道欸,不是,沒關係,沒關係,你媽媽是哪裡人,屏東萬巒人。

 

第一位上場的客人,是這齣客語流行音樂劇《復客食堂》的導演、兼編劇、兼演員,想到媽媽,他特別做了這首《秋天的蘭花》。

 

頭擺个事,你總會 手 ,哇啦哇啦哇啦哇啦哇啦哇啦,歲月過去,平安,秋天个蘭花,你愛飛到哪位,花開个時節,記得愛笑面過去。

《復客食堂》導演 羅昊元(右)

因為我媽媽的名字是秋蘭,我就寫這個《秋天的蘭花》,裡面我就寫到說,在廟會裡面有人在拉二胡、唱山歌,很吵,就是客家八音,我就覺得,哇,為什麼我以為這麼討厭,現在這麼喜歡,所以我就想要把我所有的感慨,和客家文化,還有流行,全部把它結合在一起。

 

羅昊元是中壢龍岡人,從小會聽客語,但卻不會說,到外地求學後,更沒機會接觸客語了,一直到30歲,才把客語撿回來,戲裡的這個角色,也反映出真實世界中的他。

《復客食堂》導演 羅昊元(右)

我記得我從小的時候,講1到10,我會講1、2、3、4、5、6、7、8、9、10,就是閩客會混在一起,之前還有,不可以說客語,不能說方言,因為時代的演變,所以我覺得現在這個時代,是最好的契機,現在再不把母語拿回來,後面它就會不見了。

觀眾 涂世宗(右)

我覺得這齣戲裡面,講到很多客家年輕人的想法,尤其是在大都市,客家人在大都市裡面,就是變成隱形化,隱形化,所以,尤其我是在鄉下長大的客家人,尤其到大都市就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所以我也希望,大家給客家年輕人,很多的鼓勵。

 

深感客家文化斷層問題嚴重,於是羅昊元找來了三位前輩,用食堂當背景,共同創作這齣音樂劇。

《復客食堂》導演 羅昊元(右)

最重要一定要先什麼,先從溫飽肚子開始,所以我就想,從吃開始,客家文化裡面,到底有什麼吃的,就四炆四炒嘛,還有什麼呢,就把這個從吃的文化,跟我們生活當中來做一個連結,2028

 

葉先生,好久不見。

《復客食堂》演員 黃紹彬(左)

有時候,你遇到不是客家人,他就不會說客家話,你沒辦法跟他用客家的語言來溝通,不過吃的東西,絕對沒問題。

 

有什麼好吃的嗎。

《復客食堂》演員 葉定華(左)

是演一個上班族,大叔的角色,就是平常生活、工作很忙,也沒時間去休閒,可以在復客食堂,就是心靈慰藉的地方,在這裡可以唱客家歌,說客語,吃客家菜,對上班族來講,是最好的一個抒解壓力的地方。

 

來到食堂不只是吃東西而已,更可以透過料理,尋得慰藉。

 

沒想到,這道客家炒肉裡,竟然有加生的蘿蔔條,會加蘿蔔條的,只有我的外婆,這個老闆怎麼知道要加生的蘿蔔條。老闆,怎麼了,你是不是苗栗三灣人,唉唷,你是調查局的喔,你怎麼會知道,不是啦,因為我吃了這麼多的客家小炒,會放這生的蘿蔔條,只有我在三灣,小時候才吃得到啊。

《復客食堂》演員 吳權芸(右)

因為你會感覺,那裡面有很多外婆的愛,因為我真的做月子的時候,是我外婆幫我做月子的,我外婆就是這樣煮的,讓我印象很深,後來,不管我去到哪裡吃客家小炒,我不曾吃過這樣的,我不曾吃過有放這個蘿蔔條的。

 

三個客人,三道料理,三段感人的故事。

 

啊啊啊,誰知親切更傷梨啊,唉唷,葉先生,不要這樣啦,吃一碗這個甜點,你也吃到一直哭,是怎樣,不好吃,還是太好吃,你給我講清楚啊,不是,你聽我講,我啊,2、30年沒有吃這個牛汶水,我每次吃牛汶水,我就想到我阿婆,我從小就沒有爸爸,就我阿婆帶大我的。

《復客食堂》演員 葉定華(左)

有時候看到堂叔,他兒子,他比較有錢,他們買零食、買豆花來吃,我們沒錢就是眼睜睜在看啊,那阿婆看到,就很捨不得,孫子沒好吃,所以有時候有什麼好吃的,她會留給我吃啊,所以每次就會想到阿婆。

 

《復客食堂》的劇情,是劇中的4位主角共同創作的,融合4個人的生命經驗,也讓戲看起來特別真實。

觀眾 陳妍庭(左)

很像平常會在家裡,就是附近的人,因為我家都客家人,所以很像附近會碰到的,所以我覺得就是滿真實的,不像是一個劇場,或是演戲的部分。

 

既然是音樂劇,除了戲之外,音樂也是相當重要的元素,《復客食堂》的演員各個身懷絕技,於是戲裡也加入了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

 

一輩子無有兒,所生一個女嬋娟吶,細阿妹,年長一十六歲。

觀眾 魏韋德(右)

因為在這短短的一小時裡面,我聽得到像客家的小調,還有較新的客家流行歌曲,還有像北京小曲這樣。

觀眾 廖經華(左)

這次的元素,我覺得很特殊,他們把現代的歌曲、和新創的歌曲,結合在一起,加上舞台劇的那種視覺,還有那種角色的一個安排,我覺得都很符合現代年輕人,可以來看的一種角度。

 

融合現代與傳統,帶出新的感官享受,戲裡這間藏身在都會區裡的食堂,讓每個來到這裡的人,都可以得到認同、和心靈上的滿足,用客家菜呈現不同年齡層的視角,也反映出當代客家問題,更希望透過這齣音樂劇,試著搭起溝通的橋樑。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