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代日本政府在台灣推動市街改正,相當於現在的都市計畫,帶動民間引進歐洲建築風格元素,如桃園大溪及新竹湖口老街牌樓都是當時典型建築,中壢市區也有一棟以紅磚建造,緊鄰伙房的洋樓,是當年中壢名醫劉興橋故居,劉興橋舉家移民美國後,洋樓荒廢多年,直到去年在地人士發起整修,與劉家後代合力將近八十年歷史的洋樓營造為藝廊,並展出在地藝術家作品,重新讓老建築綻放文化價值。午後還下著大雨,仍有不少民眾來到中壢市區這間藝廊,因為寬敞的空間裡,無論哪個方向,都能看見一棟磚紅色洋樓,洋溢異國風情。
[民眾
陳小姐]
我來之前有先上網查過,然後那時候就看到這個建築,我就覺得,就已經覺得,哇 很驚奇,就是怎麼是紅樓,就很像西門町的那個,可是西門町的不是可以吃東西的地方,就你進去只能參觀然後你就要走了。
[民眾
Tylar]
紅樓帶有現代跟傳統融合得很好,我覺得這個地方做得非常有品味。
在地人稱為紅樓的這棟兩層樓建築,已經有八十年歷史,是早期中壢興橋醫院創辦人劉興橋的故居,屋頂有華麗的山牆柱飾,迴廊上優美的連續拱柱,都透露出當年家族的富裕。
[文史工作者
陳盛增]
劉家在中壢政治上非常重要,經濟上呢,他們家的劉興橋,他和劉興舫,一個做鎮長,一個是中壢大醫院的院長,所以中壢那時候的地方名人來講,他占很重要的一席之地。
1930年代,劉興橋的父親劉家城,經營家族事業有成,在劉家祠堂「燃藜第」旁建造這座洋樓,建築型式,呼應當時日據時代的洋化風格,後方花園仍保留江南小橋山水景觀,別有一番趣味,耐人尋味的是,後院還保留了防空洞,反映當年民間對戰爭空襲的憂患意識。
[文史工作者
陳盛增]
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時候日本人空襲很嚴重,所以那時候(為了)躲空襲,他家後面又做了個很現代化的防空壕,所以對那時候社會來說,非常進步的一個名樓。
隨著劉興橋結束醫院,舉家移民美國後,這棟典雅的洋樓一度乏人管理、沉寂多年,1970年代,曾有經營者承租改作餐廳,雖未能永續經營,當初共同參與規畫的范姜群季,對老建築的用心卻讓劉家後代留下深刻印象。
[藝廊負責人
范姜群季]
電我要怎麼處理,安全我要怎麼做,還有樓梯我要怎麼做,所以每一項我會跟他講、溝通,讓他同意,讓他一起參與文化改造的工程這樣。
熱愛古玩,擅長企畫行銷的范姜群季,是龍潭客家人,去年回到中壢,看到紅樓不復往昔風光,又重燃熱情,向劉家後代表達對這棟老屋的理想,希望將紅樓化身藝廊,透過免費藝術展覽,讓更多人親近這座充滿故事的建築。
[藝廊負責人
范姜群季]
我想真正影響年輕人的,就是當下你就影響他,當下給他一個,提供一個場所,讓他發揮這樣,所以他有他新的創意,我們不只要有舊的文化,我想新的文化也很重要,年輕人,年輕人跟古蹟,重新磨擦出一個新的火花。
相隔十多年後再次修整洋樓,他發現許多細部裝飾都已毀損,屋頂也開始漏水,為了貼近原屋樣貌,讓年久失修的紅樓重現當年風華,投入資金外更需要耐心與屋主溝通,建立互信。
[藝廊負責人
范姜群季]
因為屋頂影響漏水很多,所以屋頂我們這次,房東同意,我們把屋頂掀掉重做,重做,就是一個防水、防漏、防潮,但是外觀來講,完全是原來一百年的樣子。
往昔仕紳起居的空間,如今成了現代藝術舞台,民眾一邊觀賞藝術家作品,也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在許多老舊建築,隨著都市開發消失之際,中壢紅樓透過民間合作,重新綻放文化價值,提供人們對於古蹟保存另一種思考。
採訪/撰稿 陳鴻偉
攝影/剪輯 羅應展
- Sep 05 Thu 2013 15:13
348集-中壢紅樓新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