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日本人將阿薩姆茶的茶種引進臺灣,他們在全臺各地試種過後,發現海拔7、8百公尺的魚池最適合阿薩姆茶的生長,從此開啟了魚池紅茶產業的發展,如今紅茶在臺灣已有百年歷史,這期間魚池的紅茶產業也因為時代的變遷有了不同變化,現在我們就透過邱月華跟羅應展的鏡頭,走訪魚池老茶廠,了解臺灣紅茶的過去和未來發展方向。
每年的6月,南投縣魚池鄉的各個茶園就開始忙著採茶,做茶。
海拔僅7、800公尺魚池鄉,溫度和土壤都很適合阿薩姆的生長,所以這裡就成了是臺灣紅茶的產業的發源地,也被稱為「臺灣紅茶故鄉」。
品茶師 廖皇樺(右)
魚池鄉啊,是大葉種的(茶種)唯一啦,臺灣唯一的大葉種的茶區,也是日本人選定的地方。
忙碌的製茶作業才剛結束,老茶廠的製茶師就趕緊將剛焙好的新茶一一排開,準備「開湯品評」。
製茶師 王煒騰(左)
上個禮拜做的,對,我們就是製茶的時候沒有時間去試茶,所以就我們統一(試茶)這樣。
製茶師將茶泡好,再由品茶師看湯色、聞香氣、品茶湯綜合評比考量。
品茶師 廖皇樺(右)
因為茶是比較級的,你喝一款茶喝不出好壞,茶是需要比較,首先要聞香氣,它香氣有占了25分,再來就是我們喝茶湯、滋味,也占了25分,大概外觀是20分,這個水色20分,然後還有一個葉底,10分,加起來100分,我們日月潭紅茶評鑑就是,這些的綜合評比考量,(要幾分才能夠出廠),幾分才能夠出廠喔,首先悶、酸、雜、苦、澀,只要有缺點就不行。
製茶師說,這一兩年經常有午後雷陣雨,多少都會影響紅茶的風味,試茶除了要評鑑這一季的茶之外,也藉此調整茶的香氣,這季的夏茶才能推出上市。
農企公司行銷企劃副理 徐菁吟(左)
我們希望提供的就是,消費者來到我們這邊的時候,是喝到最安心的一個茶葉,耕種方式就是,我們有有機的農法,有自然農法,那也有無毒的部分,我們所有的茶品都有經過SGS的驗證。
好的,這邊裡面是1960年代的時候的魚池茶廠,這樣(茶青)有沒有很多,都滿出來了,一車一車的
前身是「三井合名株式會社」的這家老茶廠,是紅茶產業早在日治時期,就在魚池落地生根的最好見證。
品茶師 廖皇樺(右)
以前大概是民國2年,就是1913年的時候日本人就來這邊,因為我們公司的前身是「三井合名株式會社」,大概在1913年的時候來到魚池,那時候還是做小葉種的紅茶,再來到1925年的時候才有真正的大葉種,1928年的時候,就有送去英國的倫敦拍賣市場,獲得好評,因為我們這裡大概有海拔7、800,可是當那些倫敦的拍賣市場的一些紅茶專家,一喝竟然有海拔大概2千以上的水準的風味,所以我們才一炮而紅,日本人才開始一直種紅茶到現在。
光復過後雖然政權轉移,但因為持續看好魚池的紅茶產業,當時的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就在現址蓋了全新的製茶廠,大量收茶、做茶。
農企公司行銷企劃副理 徐菁吟(左)
老茶廠從民國48年開始做茶,那時候的名字叫做「魚池茶廠」,一直到民國5、60年,其實附近的茶,我們會收到我們茶廠,幫忙他們(茶農)做茶,幫忙賣茶。一直到民國7、80年,不過當時是,就是受到進口的越南茶的影響,再加上我們臺灣人工的成本越來越高,使得我們的茶越來越貴,越沒競爭力,茶廠最多人的時候,員工有100多位,不過最後只有5位,守著這個老茶廠。一直到民國92年,我們的台茶18號紅玉紅茶,拿到第一家有機的,慈心的有機驗證,當時農企公司開始整理老茶廠,就是我們所謂的重整,轉型為觀光休閒據點。
記者 邱月華(左)
走過了大量收購地方茶的時期,老茶廠現在種茶、採茶、做茶、賣茶全都自己來,就是要嚴格的控制品質,但他們也沒忘記要結合地方小農,要創造地方共好。
農企公司行銷企劃副理 徐菁吟(左)
現在的老茶廠提供很多的服務,像現在也有預約的導覽服務,我們希望是透過專業導覽的一個流程,讓我們的訪客,可以更了解我們整個的製茶流程,也可以更認識我們整個的臺茶的文化,跟它的演進。
我們茶廠附近都沒有噴灑化肥、除草劑,我們都是人工除草沒有噴灑到任何農藥,所以我們叫「有機茶園」。
走過了一甲子,新工廠變成了老茶廠,也結束大量生產的年代,現在的老茶廠肩負著很重要的使命,就是推廣茶文化,同時要以品質證明魚池出產的紅茶,就是臺灣好茶。
農企公司行銷企劃副理 徐菁吟(左)
近年來因為休閒的產業興起,所以公司就是將我們閒置的茶廠做活化,我們也希望透過這個休閒的據點,來推廣我們的茶的產業,然後也可以帶動我們在地的紅茶的事業。
就是萎凋到一個程度,他們會再去定時去秤重量。
採訪這天剛好遇到生技公司的員工旅遊來到老茶廠,但與其說是旅行,實際上更像是戶外研習。
遊客 林振弘(左)
也是可以這樣子講啦,我想我們每次的旅遊,我們就是當作是一個研習,一個學習啦,因為像從自己的這個原有的環境,或原有的這個空間,你不能再學習,不能讓自己成長很大,只有到外面去看不同的產業。
裡面要藉由外面的溫度,去保持它的溫溼度,不能太乾也不能太溼,發酵也不能發酵過頭對不對,有客人問說,你們發酵是加東西嗎?不是喔。
為了讓更多人理解,做一杯好茶有多不易,老茶廠和觀光旅遊結合,帶著遊客進入茶廠看舊時的機器,講解整個做茶的流程。
導遊 陳啟文(右)
能夠更深入的結合地方人文,然後配合現在我們的戲劇也好,還有包括說我們的地方人文發展也好,這些都是我們成長過程的DNA,讓我們的民眾能夠在這個旅遊的過程裡面,了解說在這片土地裡面,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他(遊客)對這個景點就會有更深入的這一種認識。
有沒有看到地板是磨石子的地板,臺灣式建築,所以這棟茶廠有三種國家的建材。
畫面提供 公共電視、客家委員會
0902-0906
活化後的老茶廠仍保有老建築、老機具,成了前幾年相當火紅的「客家茶金」最佳的「廠景」。
農企公司行銷企劃副理 徐菁吟(左)
其實我們的茶廠它的一個建築的風格,是結合臺式、日式跟英式,所謂臺式就是我們去到茶廠,可以看到磨石子的地板,日式就是我們的二樓,可以看到藍色的窗櫺,再來英式我們是整個廠域是有挑高。
畫面提供 公共電視、客家委員會
0929-0947
老茶廠結合戲劇,當遊客隨著導覽人員,進入當時《茶金》的拍片現場時,身在「實境」中,聽著他們解說魚池製茶的歷史和文化時,各個聽得津津有味。
這個「布管」是茶葉的輸送帶,你可能會掉下去喔,你剛剛好,我們去樓下接你。
遊客 張國能(右)
從頭到尾我們都一直聽他們講,很精采,都沒有人在睡覺,講解的過程又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又有紅茶讓我們喝,從頭到尾小孩子也很愛這種活動,很有意義。
導遊 陳啟文(右)
戲劇性的導入之後,其實民眾更貼近日常的生活,因為戲劇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其實大家都有一種期待,我今天我看到,是我在螢光幕裡面所看到的場景,現在就活生生的,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那感覺就會很有意思。
剛剛說阿薩姆是老茶廠的經典款,所以一定要喝喔。
導覽人員除了費盡口舌的講解,要讓遊客認識老茶廠年代的久遠,更沒忘記要泡一杯好茶款待客人。
早上一起床就把茶湯跟茶葉分開,就是冷泡茶了,就是冷泡茶有沒有很簡單。
此外,老茶廠還不藏私的教遊客,怎麼泡一杯好茶,藉此讓魚池的紅茶香能一傳十,十傳百的越飄越遠。
品茶師 廖皇樺(左)
其實會賣茶只是那一次生意,你會泡了之後,你會去把我們的茶,給分享出去,你認為好的風味,還是認為我們店家想要傳達的風味,風味,好的風味會傳遞的,會飄香,我們俄羅斯也來,北美也來,都會聞香而來。
為了推廣「食在地、食當季」的理念,吃到原型食物,老茶廠還將一部分的萎凋室,改造為預約用餐空間,讓遊客能優閒享受以茶入餐的料理,和在地小農現採的蔬果。
農企公司行銷企劃副理 徐菁吟(左)
老茶廠的初心,一直是秉持著就是友善環境,與土地共生,這都是一直我們秉持的理念,所以我們在二樓的餐廳,我們就是有提供自助蔬食,無菜單的一個料理。
有關紅茶的故事聽了一輪,也享受了美食,這一趟旅程遊客身心都得到了滿足。
遊客 林振弘(左)
在日據時代的那個時代,就留下這樣一個,雖然看起來是很簡單的一個流程,可是在簡單中有看到很多不平凡的東西,就像說我們今天中午用的這個餐,好像看起來是蔬食很簡單,但是那個腸胃,那個境界,覺得說好像坐下來每個人用餐的過程裡面,大家就會特別的放下心,然後很沉澱、很寧靜,我覺得這樣子是一個很好的一個過程。
採訪/撰述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
老茶廠從過去的大量生產,到友善土地以及重視食安的方式來種茶、做茶,這麼用心就是希望能吸引,更多認同這片土地和風土民情的遊客,來到魚池鄉喝一杯,茶農們認真耕出來的一「枋」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