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鎮的桃米里在921之前,是一個寂寂無名的小山村,當地人稱為『挑米坑』,為什麼叫『挑米坑』呢?原來,早年埔里的人要挑米到水里去賣,都要經過挑米山這個地方,而山腳下這個休息歇腳的地方,就叫『挑米坑』,桃米里在921當時,雖然遭逢巨變,卻透過豐富的生態重建家園,從埔里最窮的里,翻身為令人稱羨的模範社區,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桃米生態社區」,20年過去了,我們重回桃米里,來看看這些年的變化。


 

1999年的921大地震重創桃米里。

[前桃米里 里長
黃金俊]
921的時候,地震,總共房屋損失262間,人員是沒有,沒有怎麼樣啦。

[桃米里居民
貴 嫂]
房子瞬間就沒了你知道嗎,有些土地也被埋掉了,都沒了,那時候會啦,當然心情,當然也是很落寞,有一陣子的時間就是,無法去適應。

那白色這隻是公的,牠在一直在保護那隻母的。

921之後,桃米百廢待舉,幸好在暨南大學和集集特有生物中心的協助調查下,發現桃米有多種蛙類、鳥類、蜻蜓,就這樣地方有了重生和產業轉型的契機。

[前桃米里 里長
黃金俊]
生態發展是比較長久,你如果生態保護好的話,你所有的東西都還在,你就一輩子都還有,青蛙那時候我們調查到19種,蜻蜓也很多,什麼都很多,到後來最近調查有23種了。

於是靠著社區強大的凝聚力,居民分工合作出力,有人無償提供土地設置遊憩設施,用生態旅遊的方式,吸引觀光人潮來到桃米。

[桃米第一代解說員
劉碧雲]
其實桃米最主要就是種竹筍而已,大家最後(賣竹筍)不賺錢,就沒有動它(土地),才發現說,其實桃米的物種很多,可以用這樣來吸引客人進來。

同時也以共同基金的運作方式,聘請老師培訓在地方人解說導覽,或是第二專長,讓桃米在短時間內就重建完成,同時也創造了,桃米生態村10年的觀光榮景。

[桃米第一代解說員
劉碧雲]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有收那個公基金,解說費,還要轉10%回到社區裡面。

[桃米里居民
貴 嫂]
我真的是一個很感恩的心啦,因為以前在山裡的生活,真的是靠天吃飯的啦,但是到現在做這個休閒的產業,生活方面就是改善了很多。

2008年,由58根紙管撐起來的紙教堂,正式開園,又帶起地方的觀光的另一個高峰。

[桃米里居民
鄭坤全]
在921的10週年的那個時候,紙教堂在桃米有了一個算是再生,它也帶動了整個桃米在生態旅遊,那也帶動了整個埔里的一個觀光產業的發展。

但隨著新鮮感的退燒,來到紙教堂的觀光人,也逐年的遞減。

[桃米里居民
劉碧雲]
大家剛開始比較好奇啊,比較好奇說它有那個,也有一些不同的生態一直進來,有新的景點當然它也,還是會衝突到啦,也是會有一些衝突在啦。

地震20年後,以生態營造社區的概念逐漸消退,反而以營利為目的,或是在地產業,和生態永續毫無扣連的建設,和外來產業開始移入桃米。 

[桃米里居民
鄭坤全]
這幾年因為,回來的那個,那個新的移民也好,或者是第二代也多了,那每個各自產業,有自己的事業體在運作的情況下,就比較沒有相對的力氣,或餘力去做公的這個議題。

如今,當時最受觀光客歡迎的草湳溼地,蜻蜓流籠,發人問津了。

[桃米里居民
鄭坤全]
這幾年也是因為生態村的改變,那後來慢慢地有些私有土地的地主,也開始做了一些經濟作物的一個種植,部分區域也就沒有再對外開放了。

牠後面的腳跟前面的腳,前4後5。

青蛙造型的培訓基地,樹蛙亭,已經功成身退。

茅埔坑溼地,象徵齊心重建家園的同心橋早已毀損。

[桃米里居民
鄭坤全]
同心橋,它其實它在早期,它也是這邊很受遊客喜歡的,那它必須要兩個人心協力。

一個禮拜大概要2、3次,(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它經常會有落葉會住水源。

2009年回到埔里,8年前因為想陪孩子成長,鄭坤全決定落腳桃米,卻意外地買下了早年組合屋的基地,和親水公園的一部分,為了維持公園的完整性,他無私地釋出部分土地。

[桃米里居民
鄭坤全]
對我來說的話,是因為社區在推動這樣子的一個,遊憩或者是生態旅遊的時候,如果它欠缺了這樣子的一個,公共空間,而都,全部都是民宿業者,全部是產業的發展,那它會失去了,整個社區在推動整體營造的一個概念。

(這)就是早期的那個,組合屋生態池的範圍,那現在是農民種了荖花(葉)這種經濟作物。

曾經在桃米擔任,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祕書的鄭坤全,看著溼地逐漸消失,他又挖了生態池,將親水公園的水再利用,打造民眾可以接近的,溼地生態空間。 

[桃米里居民
鄭坤全]
我們自己簡單的運用這樣子的一個水流,下來之後,你只要生態池回來了,青蛙、蜻蜓、鳥類,這些蝴蝶,什麼都會慢慢地往這邊回來。

鄭坤全說,要重塑過去桃米,社區生態村的榮景,可能已經時不我予了,目前只能在自己土地,營造桃米的原生環境,這樣自己就可以很自豪的說,我們是這裡的一份子。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蔡裕昌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