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醫學大學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連續三年招募了醫護人員、營養師等,組了一個醫療隊到澎湖義診,除了澎湖本島,還去到離島中的離島,離馬公一小時船程的望安鄉將軍村。將軍人以漁業維生、不靠觀光,所以一般人對於將軍這個地方是很陌生的,因為交通不便、島上也不適合農作物生長,青菜水果得大老遠從台灣運到馬公、再轉運到將軍,價格都要貴上一兩倍,也因此將軍人很少吃青菜水果。小漁村生活不易、人口外流嚴重、獨居老人多,生病了,只能到島上衛生室,要是病情嚴重就只有後送馬公或台灣,但交通不便,常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甚至造成遺憾。帶您一起來關心澎湖偏鄉的醫療問題,也要一起來認識義診醫療隊中,一位曾經前往印度和西非擔任國際醫療志工的戴裕霖醫師,從他的國際經驗來看台灣的問題。航行在浩瀚無垠的海上,船身激起陣陣白色浪花,離開了馬公本島,往18海浬遠的望安鄉將軍澳嶼前進。海風吹在臉上,熱情的陽光照得海面波光粼粼,甲板上放滿了,醫療團從台灣帶來的醫療器材和民生物資,學生們在航程顛簸中緊靠著紙箱,小憩一下補充體力。一小時後,一棟棟灰白色房子映入眼簾,寧靜的小漁村有著遺世獨立的獨特風情。



一箱箱物資,用人力接駁上岸,商請了島上的小貨車幫忙載,整座小島只有三台四輪車,除了兩台學校的汽車,就是這台小貨車了。

這裡的藍很有層次,藍得很純粹,就和這小漁村的人們一樣真誠不做作。將軍澳嶼面積約1.6平方公里,僅望安島的五分之一大,騎機車十幾、二十分鐘就能環島一圈,這裡也不靠觀光,島上人們以漁業維生,但生活不易,人口外流,雖然有1600人設籍,僅約400多人長住,而年輕人更只有3、40人。

[北醫大醫療隊
醫診組 張堯任]
澎湖當地醫療環境很差,然後人口高齡化,青壯年人口外流,然後澎湖的醫療資源其實算是,可以到嚴重不足這個地步。

將軍澳嶼只有一間衛生室,和望安島的衛生所,總共兩位醫生輪流看診,居民生病只能往衛生室跑。台北醫學大學楓杏醫學青年服務團,暑假期間,組了醫療隊,招募醫護人員、藥師營養師等,一起到澎湖義診。學生110人,加上醫護人員56人,除了在澎湖本島服務,更來到這個二級離島將軍澳嶼。





學生熱情招呼著阿公阿婆,先進行基本的血壓、血糖身高、體重,和視力量測等,再由醫診區的醫生做更完整的分析和檢查。



[北醫大醫療隊
醫師 戴裕霖]
大部分是腸胃道的問題,還有關節的問題比較多,因為這邊是討海的人比較多,那過去的,在工作的時候比較勞累,那筋骨上會比較多的痠痛。

醫療隊也發現,除了一般老人家易罹患的三高之外,澎湖飲食以海鮮為主容易造成痛風,刺眼的陽光也容易造成白內障問題,所以特地請眼科醫師為村民義診,另外缺牙狀況也很嚴重,島上牙醫師一星期只駐診兩天,醫療隊更專程從台灣將牙科器材載運到島上,為村民服務。

[北醫大醫療隊
牙醫師 翁榜]
可能在離島部分這邊,看到的老人家,他可能吃東西,他們咀嚼的效率比較差,他們可能吃東西,可能都會選擇比較軟的東西吃,那相對地他們的體形看起來是,大部分都是比較瘦小,可能營養攝取的部分就比較有問題。

[望安鄉將軍村
村長 曾雅麗]
我們以前也是有跟政府爭取過,它說我們這邊人口比較少,你要設置醫學設備在這裡,金錢比較會耗得很大這樣,因為健保費大家都繳得一樣多,為什麼我們這邊的醫療設備啦,什麼都比人家比較不好。

沒有在這裡生活過,很難了解島上的困難,平常小病在島上看,但病情嚴重,也只能後送馬公或台灣。

[望安鄉將軍村民]
衛生所看說如果這個人很嚴重了,它就幫我們叫保七的,請船啦,叫保七的船啦,把你載到馬公去,(不過要這樣載來載去),(是不是很麻煩),麻煩沒辦法,那就是緊急的啊,就很嚴重了。

將軍人要出島只能靠船運,但一天只有一班船往馬公,若是遇到緊急狀況要後送,也曾因為天候和時間上的延誤,造成遺憾。

[望安鄉將軍村
村長 曾雅麗]
像冬天,那天氣風浪很大,你如果要後送,那船有時候風很大就沒辦法下來這裡載人這樣。

即使在澎湖本島,病情嚴重同樣得後送台灣。同個時間,另一個醫療分隊在湖西鄉進行義診,湖西是澎湖最大鄉,但近八成醫療院所都在馬公市,醫療資源分配相當不均。

[北醫大醫療隊
大隊長 陳昱任]
在這裡診所就是相對地比較少,所以他們要就診就比較不方便,他們覺得,其實自己身體很健康然後不需要做檢查,但其實身體上是有很多的疾病問題的,對,然後就希望可以透過這些義診的檢查,然後幫他們,就是及早發現一些問題。

[湖西鄉民]
送台灣本島,有時候是有直昇機直接免費送過去,有時候就要自己包機付錢這樣,(包機要花多少錢),現在說要十幾萬了,精神啦、財力啦、都要損失很多啦,還有人也要在那裡照顧,辛苦。

[北醫大醫療隊
醫師 戴裕霖]
(台灣)平均一千個人就有一個醫生,在國外可能要好幾千、甚至要一萬人才能夠有一名醫生,那台灣醫生是夠,但是就是差在這個分配不均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戴裕霖,關西人,九年前看了連加恩的書上寫了句,「好命的孩子應該付出更多,這樣,好命才有意思」,於是決定投身醫療志工。2008年,當時大三的他,和幾名同學一起到印度加爾各答當志工,2010年,更坐了三十幾個小時的飛機,隻身前往西非的布吉納法索。

[北醫大醫療隊
醫師 戴裕霖]
(布吉納法索)它是我們的一個邦交國,面積有台灣七倍這麼大,那人口大概1600萬左右,所以是地廣人稀的地方,全國只有13條的柏油路,有一半的人是沒有念過書。

戴裕霖在布吉納法索,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的衛生教育和醫療關懷,包括教他們怎麼刷牙,也到孤兒院小朋友家中拜訪,在45度C的天空下傳愛。

[北醫大醫療隊
醫師 戴裕霖]
大部分的人是住在,沒有水、沒有電的土房子裡面,那所以他們的食衣住行非常地不便,那在那邊醫療的不發達,包括說,牙膏、牙刷很多人都沒有,那要刷牙就是用樹枝、樹葉去做清潔。

語言不通、每晚被蚊子咬醒、熱到吃不下東西而瘦了五公斤,種種困難卻沒有擊垮他的熱情,十月,他又將再度踏上這個國度,這次要待上一年。

[北醫大醫療隊
醫師 戴裕霖]
我這次就是利用外交替代役的機會,再去一次西非,我想要再為他們做一些事情。

戴裕霖說,在布吉納法索,一萬人才有一位醫生,鄉下地方甚至連醫生都沒有,環境艱困、貧富差距大,連生存都難,更別說生病了大概也只能放棄,人民平均壽命只有53歲。而台灣,雖然在醫病比醫療技術和設備上先進許多,但卻不是人人享有平等的醫療權利。為了提升離島醫療水平、帶給離島居民更好的醫療服務,義診隊醫護人員百忙中抽空、犧牲自己的假期,學生則在半年前就開始募款、募物資。

[北醫大醫療隊
醫診組 張堯任]
雖然義診沒有辦法有很多,很健全的藥品,或者是其他的,很完整、很高級那一些醫療器材,但至少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發現一下他們自己的問題在哪裡,然後順便給予衛教。

偌大的活動中心,只有一台小小的冷氣,完全抵擋不住澎湖熱情的太陽,但醫師看診看得大汗涔涔也不以為苦,對村民來說,各科別的醫師都在,更可以一次幫他們解答許多問題。

為了落實全面性服務,除了義診站,醫療隊還成立家訪組,主動出擊、深入村落,而不是只有在義診站被動等候,他們實際到村民家中拜訪,發掘村民生活環境和健康方面的問題。



在輕鬆的聊天過程中,為村民的健康和用藥狀況留下記錄。



[北醫大醫療隊
家訪組 張庭瑄]
關心一下他的身體健康狀況,然後順便記錄起來,那如果他來義診的話呢,義診站也可以看我們的紀錄,然後就可以比較快速地,盡快地了解說他的狀況是什麼,然後也比較能知道要幫助他什麼事情。

[北醫大醫療隊
藥師 蔡璨陽]
大部分就是,要嘛就是沒有在吃,就是其實狀況不是很好但是沒有在用吃藥控制,要嘛就是看了很多醫生然後拿很多藥。

同樣的問題台灣也有,但藥師說,離島資訊較不發達,村民大多缺乏正確用藥觀念。

[北醫大醫療隊
藥師 蔡璨陽]
人家醫生這樣說我們就照吃,可是他們不知道,他們其實已經吃了一樣的東西,像光將軍這個地方,他們可能很多老人家,住在離港口(衛生所)比較遠的地方,可能連走到路口都不方便,他們也沒辦法就是,有問題的時候就想說,啊 我去問醫生這個怎麼辦。

[北醫大醫療隊
家訪組 葉家羽]
這個村有些行動不便的老人,那可是他真的有一些迫切需要醫療的部分,那我們就會可能開車、可能騎機車然後載他去義診站,那如果真的不方便移動的話,我們就是組一個醫生、藥師、牙醫師,然後組一個團體到他家裡做一個,算是一個簡單的問診跟醫療服務。

行動診間,讓醫療隊更落實在地關懷,徒步拜訪、機動性強,能發掘更多在義診站看不到、接觸不到的個案。



為了延續服務,除了暑期大規模出隊,醫療隊持續招募醫護人員,每個月都會來到澎湖,對問題比較嚴重的個案進行後續追蹤,也會將個案轉介給當地衛生所。然而村民更盼望,能有更多醫師留在澎湖。

[湖西鄉民]
我們這個小村子總是沒有辦法開診所啊,醫生沒辦法生活啊,對啊,所以我們是希望說,有辦法,盡量台灣比較好的醫生來幫我們醫治,我們就很高興了。

只是希望能有個好醫師,村民的願望如此卑微卻像是遙不可及,享有豐厚資源的都市人們也許很難想像,澎湖人看個醫生有多麼困難,他們甚至沒有生重病的權利。偏遠地區為何總留不住醫師。

[北醫大醫療隊
帶隊老師 邱聖博]
因為他們病人數沒有那麼多,然後所以相對他們的成就感,還有這相關的部分、還有包括一些,像一些大型儀器,它們每天要啟動的使用的經費,然後可能會無法負荷那個保養費的部分,包括公費生很多在這邊工作滿七年之後,他們就想要去(台灣)本島工作,因為收入比較大。(所以)希望可以補助(離島)當地醫院的醫師,然後增加很多醫院的醫師,然後還有讓病人他們相信當地的醫院。

單單只靠熱忱恐怕太過理想化,提高補助、增加醫師、改善醫療設備,才能減少轉診後送,落實在地醫療才是治本之道。因為看到需要,戴裕霖遠赴印度、西非送愛,在遙遠的國度擁抱生命的感動;因為看到不足,醫療隊遠征離島、深入十六個偏遠村落,盡一己之力,用專業提供服務。無私的付出,自己卻獲得更多,也帶給當地居民無比溫暖,而他們也將繼續把愛,送到每個需要的角落。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影片、照片提供 戴裕霖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