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四年多的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這是國內少數透過舞蹈探討環境生態議題的現代舞團,來自苗栗的藝術總監彭筱茵,從小就熱愛跳舞也一直在習舞,卻未循著科班的升學管道進入舞蹈系,她大學念的是農藝系,也因為這樣的經歷,她確定要成為一位專業舞者,並且結合這項專長。她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創立舞團,希望透過創意的現代舞蹈,喚醒民眾對環境的重視。
隨著緊張的節奏,藍衣舞者,與渾身都是廢棄物的黑衣人開始互相拉扯,象徵水源受到污染,連續三年,響應國際水舞蹈節的新生代舞團,舞蹈生態系,透過作品傳達對環境議題的關心。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
藝術總監 彭筱茵]
但是我希望,就是我的做法是,也是符合我們舞蹈生態系的理念,就是我絕對不會是,很輕易地丟出一個說,我只是很美麗地在那個溼地跳舞,我希望那個東西還是一直有把我們人跟自然,怎麼去找到平衡的那個理念,但是包裝在,一般人可能比較能接受的語彙下面。
褪下表演的舞衣,回到排練室,與團員反覆排練新作品,身兼舞者與藝術總監的彭筱茵,隨時注意著大家的拍子與舞動,臨時有人請假就替補上陣,看來忙碌,她卻樂在其中,即將推出的作品,延續對人類與環境的反思,探討科技日益發達,人類卻逐漸失去本能,彼此疏離的世界。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
藝術總監 彭筱茵]
想像說如果人繼續關閉自己的感官,你可能覺得虛擬的世界就是一切的時候,人有沒有可能,因為腦部會退化嘛,有沒有可能是你的神經系統的連結,或是你的肌肉萎縮退化,所以在那個時候,我想像的人是,他已經失去了他基本運動能力,可是他還是,還是可以生存,就靠我們的高科技,可能假想你的地板上都是觸控螢幕,所以他可能輕輕一按就有食物送到嘴邊,就是人已經,完全失去他的那個動物的本能了。
這群年輕的舞者,都畢業於北藝大舞蹈系,雖然舞蹈主題是其他舞團很少碰觸的領域,但團員們覺得獨特的風格給予舞者更多發揮空間。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
團員 陳福榮]
她不會給舞者動作,她想要舞者自己發展他自己的東西,然後她再整合,因為在外面,其實就是有一些不用,是直接是,直接給動作,然後有點像模仿方式,可是這邊會是用自己的身體下去做自己,而她再去改變她想要的東西,所以是一個還滿有創造性的空間這樣。
而從小學舞的彭筱茵,一直夢想成為專業的現代舞者,不過高三那年,滿懷熱情報考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直到報到前才敢告知父母。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
藝術總監 彭筱茵]
(父親)他沒有說,不可以,你就是要去聯考,不可以讀舞蹈系,他只有淡淡的跟我說,我尊重你的想法,但是你想一想,就是他的建議,他就說,你看看像林懷民,羅曼菲老師,他們就是,他們都有很不一樣的人生經歷之後,他編出來的作品是不是更能感動你,他就這樣一句話,然後我跟媽媽,本來兩個人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在電話裡面,因為我在台北,他就一句話,就化解了我們所有那種不愉快,然後就讓我冷靜下來想。
[彭筱茵父親
彭文達]
因為她考完立即就要報到了,但是她剩下差不多,甄試完,就剩下幾個月要考大學了,我那時候我就有跟她要求說,你大學好好讀四年,不管你考到哪間學校,一個完整的大學教育學完以後,你要走哪條路我會全力支持。
重新思考父親的話,一方面希望檢視自己對舞蹈的認知,同時汲取更多的人生體驗,彭筱茵後來選擇進入台大,就讀與生物環境息息相關的農藝系。這其實也源自於小時候,常常跟著父母親接近山林與自然的經驗。
[彭筱茵父親
彭文達]
因為學習裡面,野外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所以我們小時候帶她,也沒有特別的目的說,今天一定去哪、明天要去哪,沒這樣限定,今天去到哪,很隨興的方式,去到哪,有時候帶他們去後龍外埔,看到螃蟹他們會好奇,會問,我知道的就慢慢地跟他講,講了他們會想,回去會翻書。
大學四年看似繞了路,但彭筱茵並沒有放棄練舞,反而更確定要成為一個現代舞者,直到研究所時遇見澳洲編舞家,伊莉莎白‧陶曼,鼓勵她結合對環境的專業發展自己的舞蹈風格,才更確立未來的方向。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
藝術總監 彭筱茵]
我一直想著,我要怎麼結合我兩邊的興趣,那遇到她,她就送給我兩個字,就是舞蹈和生態學,那她把這兩個字送給我,其實她只是,很像開一個門,她並沒有告訴我說,你應該怎麼做,她只是期許,因為我有學生物的背景,她覺得我似乎可以比她了解,生態這一塊有不同的看法和見解。
2009年,彭筱茵成立舞蹈生態系,每年推出的舞作,希望結合表演和視覺藝術打破舞台的限制,透過舞者肢體傳達生態共生的概念,然而經營一個舞團,除了需要經費,場地就像是舞者的家,為了提供舞者安心的練舞環境,彭筱茵透過校園合作計畫,在學校開設舞蹈課程,藝術進入了校園,舞團也可長駐練習。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
藝術總監 彭筱茵]
我覺得舞團,能夠這樣進來學校進駐,有一個很好的地方是,我們可以跟下一代接觸,然後對我們而言,一方面培養未來的觀眾,二方面就是,一個我們在做表演藝術的,我們實際在做什麼,可以讓學校的老師跟小朋友實際看得見。
[台北市西園國小
校長 吳智亭]
有時候老師可能會覺得說,那這樣子的空間我們怎麼去運用它,可能我們也會有一些盲點或思考上不足的地方,那引進他們(舞團),從觀察吧,或者跟他們去做討論的一個過程中就知道說,我們也可以從哪個部分、課程,或者是哪些活動中,去帶領孩子,或甚至老師,我覺得對老師來講也是一個滿好的刺激。
舞團成立第四年,有了自己的家,雖然團員們,有時還得兼課教舞維持開銷,但已漸漸在國際間獲得掌聲,陸續受邀,前往澳洲、美國參與藝術節演出,年初,剛自坎培拉首都藝術季表演回國,他們將繼續透過舞蹈述說大地的故事。
採訪/撰稿 陳鴻偉
攝影/剪輯 賴冠諭、羅應展
- Sep 13 Fri 2013 13:21
349集-彭筱茵的舞蹈生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