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定要去學校受教育,這個觀念漸漸不那麼根深蒂固了,十五年來,越來越多家長與孩子選擇在家自學,又稱在家教育,法規上的專有名詞是「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即不進學校系統,而靠家庭跟社會的學習方式。1997年,台北市有4個學生與家長向教育局陳情,希望選擇他們認為最佳的教育方式,開啟了國內在家自學的發展。1999年,教育部更頒定法令,讓地方政府辦理在家自學。15年來,在家自學的人數逐年增加,根據100學年度的統計,國中、小人數有1511人,高中則有85人。在家自學怎麼學,家長和孩子的想法是什麼,一起來看。<我們希望,讓孩子可以培養他主動學習的能力>
<自己在家裡可以,不太需要老師的幫助,就自己寫功課,自己訂進度,就是感覺滿有成就感也滿有意義的>
<我們的學習的時間是比較完整的,那因為在學校裡面的學習它是被切割的>
<還會跨下運球喔>
邱志仁每天都會陪三個孩子,在自家庭院來場籃球賽。一來是增進親子互動,再者這也是孩子們的「體育課」。
<邱祈恩你有沒有進,沒有,六球都哥哥進的。進一球了。七比四,邱祈恩開張了。>
邱志仁的三個孩子,分別是國一、小五、小二的年紀,他們全都在家自學,也就是平常不到學校上課,是在家裡自己安排課程學習。
[在家自學家長
邱志仁]
有時候我們晚上要聚會,或是星期六、日是教會比較忙的時候,所以我們反而這些時間我們比較沒有時間陪孩子,我就想說,讓他自學,週間白天的時候,大家上班的時候,我們的工作比較有時間可以陪孩子。
邱志仁是牧師,也因為這樣的工作性質,六年前,大兒子要上小學前,他便思考如何能夠兼顧工作又能多點時間陪陪孩子,因此他為大兒子申請在家自學,之後的兩個兒子也這樣做。白天,教會工作沒這麼忙,邱志仁就是孩子們的伴讀。
[在家自學家長
邱志仁]
我們只是從旁一點指點而已,並沒有說像學校或是其他自學家庭這樣,有一個(課)表這樣,(有)固定我幫他上課這樣,沒有。(這樣)可以培養他主動學習的能力,所以給他自學,他就不會只靠說,上課聽老師說回來就沒有複習等等。
[邱志仁大兒子
邱信恩]
不懂的時候就先自己,先試著自己去弄懂它,如果真的沒有辦法先去問爸爸、媽媽,然後,或是再到學校的時候問老師。
培養孩子的求知慾,是邱志仁給孩子在家自學的主要目的,因為他認為閱讀習慣的養成,必須在國中小階段打好基礎,而且孩子並不會因為沒有接受正規教育,成績就落後其他人。
[在家自學家長
邱志仁]
學校的考試,我們也讓他參加,主要(是)看,想看一下他的學習的狀況,程度會差人家很多嗎。這三個小孩成績還算不錯,像我的老大,他(國小)畢業的時候,在班上最後也是得到縣長獎。
[邱志仁大兒子
邱信恩]
以學校的科目來講,我是比較喜歡歷史啊,是社會,應該是說,各個科目都滿可以接受。(有沒有最不喜歡的課),數學吧,(那最不喜歡的課),(在家裡會比較少去念嗎),應該反而要難的更要去讀。
邱志仁期待透過在家自學的方式,讓孩子從小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成績也不會令他擔心。另外也有家長,像是李宜秋,看到孩子有某些天賦,又不希望被現在的教育框架限制住,所以幫孩子選擇在家自學。
[在家自學家長
李宜秋]
從小看到她有畫畫的天賦,還有就是,她常常會把手邊的一些,一些樹葉、昆蟲或不要的東西,變出一個很棒的東西,然後她兩、三歲的時候就一直在畫,一天可以畫到七、八十張以上,持續畫了大概有三、四年,所以我就覺得,這個小孩子從小,我們有看到這種,她有這種特質跟天賦,如果說到學校去可能,很怕會被學校的很多的框框,很多知識上的東西給淹沒住了。
牆上這些剪紙,都是小泡芙無師自通的創作。李宜秋說,她並不是不相信學校教育,只是想讓孩子無憂無慮的創作童年,可以延長。所以至少上國中之前都會讓孩子在家自學。
[在家自學家長
李宜秋]
孩子,可能父母親要有一些特別的觀察到,她與生俱來帶下來的特質是什麼,那父母親不用太費力去幫她去找很多的知識來給她,灌在她身上,不需要,你找到了,發現它了,就讓她繼續,就像種子嘛,慢慢發芽長大,她有她自己的路跟使命要走。
申請在家自學的家庭,很多是家長希望孩子,有更好、更適合的教育方式,有些則是孩子自己為了發展興趣,選擇在家自學。像高二的羅浦堤升國二那年,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所以便申請在家自學。
[在家自學學生
羅浦堤]
那時候我已經知道我未來要做什麼了,比如說去,當一個鋼琴老師,或者鋼琴家,那如果可以的話就當鋼琴家,如果普通就當鋼琴老師嘛,那或者去做聲音類的工作,比如說配音員或者廣播節目主持人之類的東西,那這兩個行業所需要的能力,在學校比較少在培養。因為藝術的東西,你不能,就是腦袋裡都,你在擔心明天要考什麼東西你沒有辦法好好放鬆,那需要你真正的情感,你很喜歡那個音樂你去感受,所以在那種狀況下我就覺得說,那我就自學吧。
為了自己的興趣,羅浦堤過去三年是很忙碌的,但他卻樂在其中,也因此認識了不少朋友。
[在家自學學生
羅浦堤]
我會去大學去上課,那我也會去外面,比如說外面的夏令營或戲劇社,然後我現在還有上配音課嘛,那這些同學很多都是,比如說,有各式各樣的人在,現在在工作的大人、還有大學生,還有其他學校的,在暑假決定去參加戲劇夏令營的人,那所以可以說,我接觸到的朋友的機會是比學校的人多的。
羅浦堤現在也在加強自己的法語,希望以後可以去法國學音樂。而像他這樣在家自學的高中生,100學年度的統計,有85人,國中、小則是1511人。
回顧台灣在家自學之路,1997年,4個孩子申請試辦開始,到現在已經15年。教育部也在1999年,頒定,國民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準則,讓地方政府據以辦理。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司長 張明文]
在他國小、國中,跟一般的孩子一樣強迫要入學,可是他入學以後,基本上,他可以跟學校申請說我要在家自學,它的教育局、教育處,教育處就會去,它就會有一個機制,就會邀請專家學者(審查),然後他(家長)要提出相關的,在家自學的實驗的計畫,他裡面可能有課程、教學、評量,是誰教他,誰給他考試,他多久要回到學校一次,有一個很完整的學習計畫,他的學校,他的學校就會追蹤協助他。
[在家自學家長
李宜秋]
寫這個自學申請案,其實你只要熟悉公家機關它們的狀態,然後你知道,它們就是必須要哪些格式、形式,你可能就要耐著性子去配合它們,因為它們沒有那些書面的東西,它們也辦不了事,那我們還是,盡量去體恤他們,它們這個背後的行政工作。
[在家自學家長
邱志仁]
(審議委員)每個學期,一年也會來家中訪問,關心自學的狀況,我覺得,接觸這些委員,我是覺得他們,也不是要來怎麼干涉還是什麼,也是站在一個輔導的立場。
在家自學有法令的規定和保障,但這些年來,社會認知有時卻困擾著這些家庭,最常被誤會孩子離群索居,沒有同儕、團體生活。事實上,他們的家長會以自身的生活環境,或是孩子們利用學習的機會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在家自學家長
邱志仁]
我在教會工作,所以教會當中,不管他們相近年齡的青少年還是小孩很多,所以他在教會這方面的(同儕)其實不會少,像星期六、星期天,很多他的相近年齡的小孩都會來教會。
[在家自學學生
羅浦堤]
所有自學生全部,你幾乎都可以在台北的一個平台上,網站上的平台去找到,你要開什麼課,你就去問有沒有人要上,然後那如果你想要上什麼課,你也可以上去找找看有沒有已經有開的課,老師們也會上去,就是一個已經有在運作的一個生態,一個平台。
至於在家自學的孩子,他們學習的內容是什麼?除了學校的教科書之外,他們還會依著自己的興趣選擇課外讀物與才藝。其中由,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所推廣的教材,不少在家自學家庭都有採用,透過讀誦、背誦經典,增加孩子的學習能力。這些年來,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自學生,接觸過這種學習方式。經典內容是古文,以四書五經為入門。
[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系
助理教授 高瑋謙]
讀經,第一個好處就是說,它能夠提升一個人語文的能力、作文的能力,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人也說,大文章都從六經來。第二個,讀經,其實它強調的就是反覆地誦讀,到自然能夠成誦,那透過這樣子的一個訓練,其實它是一個很好的記憶力的開發,也是一種潛能的開發。第三個好處,這個部分就講到,品格方面的陶冶,我們一直認為說讀經,就像把聖賢請到家裡當家教。
[在家自學學生
劉芷妤]
我覺得讀論語的時候,覺得孔子好像在跟我講,人生的道理,都好像在對我講,要尊敬老師、孝順父母,然後要友愛兄弟。(另外)就是看書,或者是背什麼就特別快啊,就記憶力比較好,就可以背比較多、比較順。
這項教材還把讀經系統化,根據不同年齡層,設定不同的目標,讓古文的內容可以漸漸深化在孩子身上。
[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系
助理教授 高瑋謙]
三到六歲已經開始會說話了,以讀經為主,只強調熟讀,不刻意要求背誦,六到十三歲,相當於小學的年齡,以背經為主,因為這時候是他記憶力最強的時候。到了十三歲之後,理解力提升了,這時候就要理解經典,叫解經。最後到了二十多歲之後成人了,基本上就要是,去實踐經典裡頭的道理,叫行經。
這幾年,每年都有大約100人加入在家自學的行列,選擇他們認為最佳的教育模式。政府也逐年修訂辦法,讓自學生無論在學習或是升學管道,都可以盡量符合需求和公平性。但現階段的規定,卻還有制度上的困境,困擾著自學家庭。台灣在家自學之路,似乎還有一段努力的空間。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羅應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