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的新莊老街,一般人稱「新莊廟街」,短短幾百公尺內,廟宇林立,其中廣福宮、慈祐宮、武聖廟等,更是和客家族群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新竹的「竹東閒人」工作室為了想要了解這段歷史,就特別開拔到新北新莊,帶著大家一起來探尋這段客家故事。跟著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一起去體驗。
這間廣福宮,有一個很大的特色是什麼,根據歷史的紀錄,它是粵人,廣東人,廣東人,粵人捐建,捐錢、出力,出錢出力蓋起來的一間廟。
來到新莊的廣福宮,馬上被它古樸的外觀所吸引。
三山國王是什麼神,一般來說,認為是廣東潮汕地區,潮汕,潮州府,以前我們客家話講潮州府,那邊的一個信仰。
廣福宮建於清乾隆45年,門口的壁堵上,還有200多年前,就刻上的客家密碼。
饒邑信女姓劉,對,陸豐信女,姓彭喔,大家都知道,姓彭的都講海陸的,彭門蔡氏,來到這裡喔,來到這裡喔,彭家啦,彭門的意思就是彭家人,彭家人,但是她捐這個石碑,是姓蔡的一個女性,就可能是彭家的媳婦,或是他的媽媽。
文史工作者 黃子堯(左)
因為三山國王廟是來自於廣東饒平這裡的客家鄉親,來這裡開發的時候,建起來的一間廟,所以這邊集中了包括饒平、海陸豐,很多的信男信女,大家出錢出力,建了自己的一間三山國王廟,來保佑大家的平安,還有開發的成功。
廣福宮位於新莊廟街北端,從正門往前方走大約100公尺,就可以來到堤防邊,眼前是大漢溪,對岸就是板橋。
文史工作者 黃子堯(左)
一開始這裡很發達喔,這裡商業啦,做貿易啦,來來往往很興旺。
新莊在清朝時期是有港口的,可說是當時北臺灣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
因為這個新莊港是一直過去,像那個媽祖廟前面來講,那就是商業區囉,媽祖廟那邊,河洛人來講,就很會做生意,那邊就是貨物批發。
原來大漢溪不僅是早期客家庄貨物的運輸要道,閩客械鬥後,更是客家人往南遷移的路線。
這邊很多的廣東人,就往上游跑走,有的跑到龍潭,有的跑到大溪,有的跑到,甚至有的跑到新竹去的,可能都有,就逃亡路線。
文史工作者 黃子堯(左)
就以新莊街那裡來講,早年也一樣,一開始就發生了很多,所謂的閩客械鬥,閩客械鬥,甚至河洛人之間也有漳州人和泉州人,也是在打、在鬥,所以,當時客家人就慢慢的搬走了,搬到哪裡去呢,大部分現在目前的資料顯示出來,他就順著大漢溪,坐竹筏,往南方遷移。
「竹東閒人99號」 阿Ben(左)
我有很多很驚訝的點,像是廣福宮啊,還有關帝廟啊,以前是在械鬥的時候,客家人會在那邊就是當堡壘一樣,在跟閩南人去做鬥爭,還有大漢溪除了是一條運送貨物的茶路之外,沒想到它也是客家人往南逃的,逃命的路線,我覺得這些都很有趣的,我覺得大漢溪,跟我們新竹這邊的客家人,真的太有關係了。
這場「戶外無情客語台北城─新莊、泰山走讀課程」,是由竹東閒人工作室舉辦的,他們在新竹深耕多年,因為對文史有興趣,也因為想要了解祖先的故事,他們走遍新竹13鄉鎮,後來發現,家族的故事在臺灣就是一部遷移史,要認識過去,光是研究新竹,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於是漸漸把觸角延伸到其他縣市。
「竹東閒人99號」 阿Ben(左)
因為新竹縣有很多客家人是臺北逃命過來的,像我祖先也是在臺北過來的,還有1860年之後,新竹也很多人種茶,那我們又回去了,因為我們要運茶,走大漢溪,回到新莊,大稻埕這邊,所以我覺得,就是這條大漢溪,它有很多跟我們新竹縣,甚至苗栗、桃園南部的這些客家人,有很大的關係。
大崎文史工作室主理人 張家安(左)
我以前都在輔仁大學讀書,讀了4年,新莊的印象和今天來這裡走讀的感覺,是很不一樣的,以前沒想過這裡是一個客家人發跡的地方,我很希望如果竹東閒人或者其他一些工作室,有機會的話,可以多舉辦一些,多一些這樣,在那裡講,就是帶大家去尋找客家人以前在哪裡發跡的,他們搬遷的一個過程,一個走讀課程這樣。
福建人都拜媽祖的比較多,所以他們就說,閩西,我們客家話說汀州府,汀州府,汀州府的人,他來這裡的時候,其實也有福建的客家人來到這裡,他們,這裡建廟的時候,他們也一樣出錢出力。
沿著新莊路往南走,來到慈祐宮,這是老街上歷史最悠久的一間廟,同樣留下許多客家人的蹤跡,再繼續往南來到創建於清乾隆25年的武聖廟,是福建永定人胡焯猷等人所倡建。
文史工作者 黃子堯(左)
這個胡焯猷,在我們新莊、泰山這裡,開發成功之後,當然有賺到錢,開發的土地也很廣,所以他就想說來捐一間廟,關聖帝君廟就是等於是武財神,財神廟那種味道也有,另外一方面,祂的忠孝節義的精神,也是有人會認為說,這也是一種我們客家人的精神。
活動參與者 鍾羽柔(右)
那或許以前的我們只是來,就是來逛逛老街,吃喝玩樂,知道廟宇但是不熟悉,那今天透過老師的帶領,我們才知道說原來新莊有一個客家的廟宇,這是我以前沒有發現的。
這裡是他的老家,是胡焯猷以前他自己的,他來這裡開發,從大陸過來臺灣這邊開發的時候的老基地。
鏡頭轉到泰山的明志書院,這裡是胡焯猷的老屋,後來捐出來辦義學。
文史工作者 黃子堯(左)
他賺了很多的錢,很發達了,他帶來的這些佃農、佃戶,現在在明志書院的後面,這後面還有幾戶還住在這裡,還住這裡喔,意思就是說,他們住在這裡已經200多年了。
活動參與者 李芬庭(右)
全程聽老師在講的時候,我覺得他用的客語的一些用語什麼,讓我覺得很有那個親切感,他講的那種感覺,又讓我覺得說,跟這些,他現在在講的這一些故事,跟一些文物的時候,那種同感度很高這樣子。
聽著文史老師用客語導覽,帶著大家穿梭古今,探尋200多年前的客家蹤跡,在幾乎已經聽不到客語的新莊廟街,顯得格外珍貴,竹東閒人工作室說,接下來還會舉辦一系列大漢溪相關的走讀,認識以前祖先走過的路,更要把這條路上的客家故事,都串聯起來。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留言列表